甘德是先秦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歲星經》等,這些著作的內容多已失傳,僅有部分文字為《唐開元占經》等典籍引錄,從中可以窺知他在恒星區劃命名、行星觀測與研究等方麵的貢獻。甘德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編製者和木衛二的最早發現者。

經過長期的天象觀測,甘德與石申各自寫出一部天文學著作。後人把這兩部著作結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該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書中記錄了八百顆恒星的名字,其中一百二十一顆恒星的位置已被測定,是世界最早的恒星表。書中還記錄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運行情況,並指出了它們出沒的規律。

他和石申夫等人都建立了各不相同的全天恒星區劃命名係統,其方法是依次給出某星官的名稱與星數,再指出該星官與另一星官的相對位置,從而對全天恒星的分布、位置等予以定性的描述。

三國時陳卓總結甘德、石申夫和巫鹹三家星,得到我國古代經典的283星官1464星的星官係統,其中取用甘氏星官者146座(包括28宿在內),可見甘德對全天恒星區劃命名的工作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跡象表明,甘德還曾對若幹恒星的位置進行過定量的測量,可惜其結果大多湮沒不存。

甘德對行星運動進行了長期的觀測和定量的研究。他發現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現象,他指出“去而複還為勾”,“再勾為巳”,把行星從順行到逆行、再到順行的運動軌跡十分形象地描述為“巳”字形。

甘德還建立了行星會合周期(接連兩次晨見東方的時間間距)的概念,並且測得木星、金星和水星會合周期值分別為:400日(應為398.9日)、587.25日(應為583.9日)和136日(應為115.9日)。他還給出木星和水星在一個會合周期內見、伏的日數,更給出金星在一個會合周期內順行、逆行和伏的日數,而且指出在不同的會合周期中金星順行、逆行和伏的日數可能在一定幅度內變化的現象。雖然甘德的這些定量描述還比較粗疏,但它們卻為後世傳統的行星位置計算法奠定了基石。

依據《唐開元占經》引錄甘德論及木星時所說“若有小赤星附於其側”等語,有人認為甘德在伽利略之前近兩千年就已經用肉眼觀測到木星的最亮的衛星——木衛二。甘德著有關於木星的專著——《歲星經》,是當時認真觀測木星和研究木星的名家。

甘德的活動年代當在公元前四世紀中期,齊威王、宣王的時代。當時諸子並作,雲集齊國稷下,展開百家爭鳴,甘德即是百家中一家代表人物。

甘德與石申合著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之一。石申是魏國人,晚於甘德,著有《渾天圖》,為先秦渾天思想的代表作。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甘氏四七法》一卷。二人同為先秦傑出天文學家,故人們把二人合舉並稱。

甘氏歲星法即甘氏四七法。為什麼叫“四七法”?“四七法”是天文學上歲星紀年法的一種,所謂“四七”,就是以二十八星宿來測量日月等天體運動方位的方法。《甘石四七法》所列的二十八宿由於原書散佚,隻能從其他史籍所載去認識。據《開元占經·歲星占》、《史記·天官書》和《律書》記載,二十八宿的方位和星名是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七星: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七星:井、鬼、柳、星、張、翼、軫。

甘德對恒星的觀測和發現,據《玉海》引《贛象新書》說:“甘德中官星五十九座,共二百一星,平道至謁者;外官三十九座,共二百九星,天門至青上;紫薇恒星二十座,共一百一星。共計一百一十八座,五百一十一星。”甘氏對恒星的發現,因為原著已佚,無法考證。不過,從這個數字看,甘德在沒有精密儀器可用,基本上僅肉眼觀測的情況下,有如此發現,已經是夠驚人的了。據說,甘德製作的恒星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