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德對行星運動的研究,也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尤其對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行,更是有其獨到的發現。甘德推算出木星的回合周期為400天整,比準確數值398.88天差1.12天;還觀測到木星運動有快有慢,經常偏離黃道南北,代表了戰國時代木星研究的先進水平。甘德推算出水星的回合周期是136日,比實際數值115日誤差了21日,這個誤差雖大,但甘氏記初步認識了水星運動的狀態和見伏行程的四個階段,說明甘氏巳基本掌握了水星的運行規律。甘德還首先發現了火星的逆行現象,推算出火星行度周期為410度780日,接近於實際日期。
甘德對木星的觀測尤為精細,是研究木星的專家,還著有關於木星的專著《歲星經》。依據《開元占經》引錄甘德論及木星時所說的話:“若有小赤星附於其側”,著名天文學史家席澤宗先生指出:甘德在公元前四世紀中葉就觀測到了木星的最後的衛星木衛二。而對於木星的衛星的發現,近代是在十七世紀初望遠鏡發明之後,由意大利大科學家伽利略於1610年用它觀測木星時才發現的。甘德早伽利略近兩千年,而且在沒有望遠鏡的條件下,僅憑肉眼就發現了木星的衛星,這真是一個奇跡。
在曆法方麵,甘氏的歲星紀年法獨樹一幟,尤其是以12年為周期的冶、亂、豐、欠、水、旱等預報方法。甘氏歲星法的特點是不用太歲、太陰和歲陰名稱,而用攝提格稱之。甘氏說的攝提格既是其歲星紀年中的第一年歲名,又是用以紀歲的一種標誌物。在其歲星紀年中第一、二年用“攝提格”,第三年以後則皆用“攝提”。其攝提格之名大概是由於攝提轉化而來。攝提格是星名,在大角星附近鬥杓所指的延長線上。
古人用它與鬥杓配合以確定季節。“攝提格”的“格”,《史記·集解》說是“至”的意思,“言攝提格隨月建至,故雲也。”攝提格是太歲星。有人稱甘德是中國天文學的先驅,的確如此。甘德的天文學貢獻,與其他各家相比,在戰國時代是最大的。
甘德還以占星聞名,是在當時和對後世都產生重大影響的甘氏占星流派的創始人,他的天文學貢獻同其占星活動是相輔相成的。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歲星經》等,這些著作的內容多已失傳,僅有部分文字為《唐開元占經》等典籍恒星區劃命名、行星觀測與研究等方麵有所貢獻。
中國是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由於農業生產和製定曆法的需要,我們的祖先很早開始觀測天象,並用以定方位、定時間、定季節了。
春秋戰國時期,天文曆法有了較廣泛的發展和進步。司馬遷在《史記曆書》中說:“幽厲之後,周室微,陪臣執政,史不記時,君不告朔,故疇人子弟分散,或在諸夏,或在夷狄。”“疇人”係指世代相傳的天文曆算家。當時各諸侯國出於各自農業生產和星占等的需要,都十分重視天文的觀測記錄和研究。
據《晉書天文誌》載:“魯有梓慎,晉有卜偃,鄭有擺灶,宋有子韋,齊有甘德,楚有唐昧,趙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石申又名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論圖驗(各國的這些掌握天文的官員,根據天象的變化對統治者提出解釋)。”這種百家並立的情況對天象的觀測以及行星恒星知識的提高,無疑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西方,古希臘天文學家依巴穀,約在(公元前190~前125年)公元前2世紀編製過星表,在他之前還有阿裏斯提爾和提莫恰裏斯也編製過星表,但都不早於公元前3世紀。可見,甘德和石申夫的星表是世界最古老的星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