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申,一名石申夫,戰國時代魏國天文學、占星學家,是名字在月球背麵的環形山被命名的中國人之一。
石申曾係統地觀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發現其出沒的規律,記錄名字,測定一百二十一顆恒星方位,數據被後世天文學家所用。他與甘德合著的《甘石星經》在中國和世界天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石申經過長期觀測,詳細考核,測出恒星138座,810個。原著《天文》8卷,早佚。後人拾遺補闕,把它與甘德的《星占》8卷,合稱《甘石星經》,又名《星經》,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間刊印的《道藏》一書,題名為《通占大象曆呈經》。今存的《甘石星經》為2卷,其中雖有一些後人增添潤色之辭,仍不失原書麵貌,是一部對天文研究有很高科學價值的文獻。
石申、甘德的研究成果為曆代天文星相家所重視,在正史的天文誌類中,引用了他們大量的研究成果。月球背麵的環形山,都是用已故的世界著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選用了5位中國人的名字,因為石申對天文學研究作出了傑出貢獻,所以他的名字也登上了月宮。以石申命名的環形山,位於月球背麵西北隅,離北極不遠,月麵坐標為東105°、北76°,麵積350平方公裏。
據《史記正義》所引梁朝阮孝緒《七錄》,可知他原著有《天文》八卷,屬天文星象類。《史記天官書第五》稱石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淩雜米鹽(即細致入微)。”可見功力之深厚。在當時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能取得這樣大的成果,實在難得。他與齊國的甘德和商朝的巫鹹三人是中國星表的最早編製者,也是世界方位天文學的創始人。
他們最早對恒星進行係統的觀測,比歐洲的阿裏斯拉魯斯與鐵木查理斯還早60餘年,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一席特殊的地位。正因為石申對天文學的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所以他的名字登上了月宮。
石申在天文學方麵的貢獻,是他與甘德所測定並精密記錄下的黃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從唐代《開元占經》中保存下來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內容看,他測定的恒星最重要的是標有“石氏曰”的121顆恒星的坐標位置(今本《開元占經》中佚失6個星官的記載)。
現代天文學家根據對不同時代天象的計算來驗證,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標值(如石氏中、外星官的去極度和黃道內、外度等)可能是漢代所測;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則確與公元前4世紀,即石中的時代相合。
星表是把測量出的若幹恒星的坐標(常常還連同其它的特性)加以彙編而成的,它是天文學上一種重要的工具。中國古代測編過許多星表,其中最早的一次是在戰國時代,它的觀測者就是石申,他還著有《天文》八卷,因其具有很高的價值,又被後人尊稱為《石氏星經》。
可惜的是,《石氏星經》在宋代以後即失傳了,現在隻能從唐代的天文學書籍《開元占經》裏見到它的一些片斷摘錄。後人從這些片斷中輯錄出一份石氏星表,其中有二十八宿距星(每一宿中取作定位置的標誌星叫做這一宿的距星)和其他一些恒星共115顆(《石氏星經》原文中有121顆,其中6顆在今本《開元占經》中缺佚了)的赤道坐標位置。
石氏星表是古代天體測量工作的基礎,因為測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和運動,都要用到其中二十八宿距度(本宿距星和下宿距星之間的赤經差叫距度)的數據。這是中國天文曆法中一項重要的基本數據。
春秋戰國時期,天文曆法有了較廣泛的發展和進步。
在當時,最著名的是甘德石申兩家。他們屬同一時期的人。
石申勤於對天空中的恒星作長期細致的觀測,他和甘德等人都建立了各不相同的全天恒星區劃命名係統。其方法是依法給出某星官的名稱與星數,再指出該星官與另一星官的相對集團,從而對全天恒星的分布位置等予以定性的描述。
研究星象,測算星辰日月的運行,觀測氣候。曆譜家,側重於分四時、定節氣,推算日月星辰之行度以記時日,並兼修古代帝王年譜。五行家,研究陰陽五行的變化推衍。蓍龜家,研究龜卜、蓍筮之術。雜占家,根據各種事物的跡象,推知善惡的征兆,包括占夢、求福、除妖、祈雨等。形法家,研究勘輿地理、相術等。以上六家,皆以自然比附人事,據自然現象推斷吉凶災祥,並為君王施政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