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申與甘德在戰國秦漢時影響很大,形成並列的兩大學派。漢、魏以後,石氏學派續有著述,這些書都冠有“石氏”字樣,如《石氏星經簿讚》等。
三國時代,吳太史令陳卓總合石氏、甘氏、巫鹹(殷商時代的天文學家)三家星官,構成283官、1464星的星座體係,從此以後,出現了綜合三家星宮的占星著作,其中有一種稱為《星經》,又稱為《通占大象曆星經》,曾收入《道藏》。
該書在宋代稱《甘石星經》,托名為“漢甘公、石申著”,始見於晁公武《郡齋讀書誌》的著錄,流傳至今。書中包括巫鹹這一家的星官,還雜有唐代的地名,因此不能看作是石申與甘德的原著。
戰國時代,是中國天文學家創立四分曆,並使之完善和係統化的時代,從保留至今的零星曆史文獻可以看出,石申夫在四分曆發展過程中曾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其貢獻如下:
(1)《史記·天官書》說:“故甘、石曆五星法,唯獨熒惑反逆行。”《漢書·天文誌》也說:“古曆五星之推,亡逆行者。至甘氏、石氏經,以熒惑、太白為有逆行。”《開元占經》則載有石氏金星出沒動態(包括行在內)的推算方法,可見石申夫有推算五星出沒動態的方法,並已涉及火星、金星逆行的計算。
(2)在魏國頒行四分曆,使用每年365+1/4日,每月29+499/940日,十九年七閏,七十六年季節一循環的法則。其基本數據和格局與《史記·曆書》類似,故各種文獻都略而不載。
(3)使用幹支紀日法循環紀日。
(4)使用石氏歲星紀年法循環紀年,此法載在《史記·天官書》中。
(5)使用周正,以冬至所在之月為歲首。
《史記·天官書》記載,戰國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有四家:“在齊,甘公;楚,唐昧;趙,尹皋;魏,石申。”還說各家的天文學都有占星術的內容,在他們的著作中能夠看到當時戰亂相尋的形勢,記錄著為政治事件占驗的各種各樣的說法,即“田氏纂齊,三家分晉,並為戰國。爭於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數屠,因以饑謹疾疫焦苦,臣主共憂患,其察視祥候星氣尤急,近世十二諸侯七國相王,言從(縱)衡者繼踵,而皋、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淩雜米鹽。”
《史記正義》引南朝時代梁阮孝緒的《七錄》說,“石申,魏人,戰國時作《天文》八卷也。”可惜書已失傳。
《漢書·天文誌》中引述的石申著作的零星片斷,可以使中們窺見他在天文學和占星術兩個方麵的研究內容,“歲星(即木星)贏(五星早出為贏)而東南,《石氏》‘見彗星’,贏東北,《石氏》‘見覺星(又名天棓)’;縮(五星晚出為縮)西市,《石氏》‘見檀雲(即天檀,彗星的一種,形狀為尾部尖銳),如牛’;縮西北,《石氏》‘見槍雲(即天槍,彗星的一種,形狀為兩端尖銳),如馬’。《石氏》‘槍、檀、棓、彗異狀,其殃一也,必有破國亂君,伏死其辜,餘殃不盡,為旱、凶、饑、暴疾’。”
石申對恒星的觀測和發現,據《玉海》引《贛象新書》說:“甘德中官星五十九座,共二百一星,平道至謁者;外官三十九座,共二百九星,天門至青上;紫薇恒星二十座,共一百一星。共計一百一十八座,五百一十一星。”甘氏對恒星的發現,因為原著已佚,無法考證。
石申對行星運動的研究,也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尤其對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行,獨到發現。甘德推算出木星的回合周期為400天整,比準確數值398.88天差1.12天;還識到木星運動有快有慢,經常偏離黃道南北,代表了戰國時代木星研究的先進水平。
石申對木星的觀測尤為精細,是研究木星的專家,著有關於木星的專著《歲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