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W形的仙後座出發,沿著秋季的銀河西去,即可在銀河北側碰到一個半浸在銀河裏的“扁五邊形”,那就是仙王座內幾顆較主要的星組成的圖案。仙王座的另一部分則直“奔”北天極,對北極星采取半包圍的態勢。除北極星自身所在的星座(小熊座)外,仙王座是最靠近北極星的了。
仙王座中有1顆十分著名的變星,叫造父一。它以5.37日的周期在收縮和膨脹著,亮度也隨之而發生變化,因而它是1顆典型的亮光度的“脈動變星”。像這樣的變星現在已發現600多顆,它們統稱為造父變星。造父一是仙王座中的第四顆星,位於仙王的鼻尖上。它最亮時呈白色,最暗時呈黃色。造父一的直徑比太陽大30倍,密度卻隻有太陽的萬分之六。每一個膨脹和收縮的過程,直徑前後相差達500萬千米。
從天鵝座順著銀河向北,在北極星附近,可以找到仙王座。它由幾顆不太明亮的恒星組成,在星空中不太顯著。在星圖上常畫成細長而歪斜的五角形。仙王座占據天區範圍為赤經20時01分~8時30分;赤緯51°~89°,麵積為588平方度。每年10月7日晚8時,仙王座上中天。
在我國古星圖上,仙王座被分成“天鉤”和“造父”兩部分。“造父”是古代著名的馬車夫。仙王座的拉丁文名稱為Cepheus(簡寫為Cep),是古代希臘神話中埃塞俄比亞國王的名字。其王後卡西俄庇亞因為大膽的宣稱自己的女兒比海神的女兒還要美麗,結果引起海神的憤怒。他派了海怪來蹂躪王國的海岸,逼得不幸的國王不得不獻出自己的女兒去喂海怪,多虧希臘英雄帕修斯趕來殺死海怪搭救了公主,帕修斯因此成為古埃塞俄比亞王國的駙馬。後來,這一家子均被放到天上成為著名的仙王、仙後、仙女和英仙座,統稱為王族星座。
仙王座中缺少亮星,有2等星1顆,3等星2顆,4等星18顆,肉眼可見的星共118顆。仙王座,中名天鉤五,阿拉伯語稱為“阿爾德拉民”,意為“右肩”。這顆星是視星等為2.44等的A7型矮星,絕對星等為1.5等,距離51光年,由於地球自轉軸的歲差運動,公元5500年,它將成為我們的北極星。仙王座β是視星等為3.23等的B2型巨星,絕對星等為-3.6等,距離760光年,它屬於大犬座型脈動變星,又稱為仙王座β脈動變星。這類變星光變曲線形狀接近正弦曲線,光變周期約3~7時,光變幅一般小於0.1等(參看“大犬座”)。仙王γ的變光周期為4時34分18.渺,光變幅為0.11等(3.16等~3.27等)。有的觀測者測定它的距離小於300光年,但也有人測定它的距離大到980光年甚至1000光年。仙王座γ,阿拉伯語叫“艾爾拉伊”,意為牧羊人,是視星等為3.21等的K1型亞巨星,距離刃光年,絕對星等為2.27等。
仙王座中最為著名的要算是仙王座δ,中名造父一。它是造父型變星的典型星。最早確認它是變星的人是位年齡不到20歲的英國聾啞青年古德利克。1784年古德利克注意到仙王座δ星的亮度有周期變化,即在5天8時48分的時間裏亮度在3.48等和4.37等之間變化一周。同年他還發現天琴座β(漸台二)的亮度變化。古德利克還對造父一的亮度變化原因作出解釋,指出這是顆由於本身光度變化的真正的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