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仙座中最著名的天體是食變星大陵五。1782年英國天文學家古德裏克首次發現大陵五的亮度有周期性的變化,並測定出周期為2日20時45分鍾,1784年更精確地測定出光變周期為2日Ⅲ時49分9秒。不但如此,他還正確地提出猜測:亮度的周期變化是1顆暗星圍繞1顆亮星運轉,周期地遮蔽亮星所造成的。1880年美國天文學家皮克林根據這個假設計算出這雙星的軌道的大小,幾年以後(1888年)德國天文學家沃格耳用光譜分析的方法勝利地證實了大陵五是一雙星。這種因雙星互相遮掩而使恒星亮度發生周期性變化的叫作食變星。大陵五的主星是一個B8型主序星,絕對星等為-0.4等,質量為3.7太陽質量,半徑為0.3;欠陽半徑;伴星是G5型星,絕對星等3.1等,質量為0.8太陽質量,半徑等於3.4太陽半徑。當伴皇走到主星和觀測者之間,就遮住主星使大陵五的亮度下降到3.39等,持續約9.7小時。掩食結束,大陵五的亮度恢複為2.12等,當主星掩食伴星時,亮度也會微微變暗,亮度下降0.06等。大陵五的距離為72光年。1906年發現它還有第三顆星存在。第三顆星的光譜型大約是A7,絕對星等2.3等,質量為1.7太陽質量.半徑為1.5太陽半徑,實際上大陵五是一三合星。1975年空間觀測探測到大陵五的α射線輻射,功率達1024瓦的數量級。
像大陵五之類的食變星(或稱食雙星),叫作大陵型變星。
英仙座η(天船一)是一目視雙星,主星3.8等,伴星8.5等,角距離28″.3,實際它是一三合星,第三顆星的視星等為9.8等,與主星的角距為66″.6。英仙座ζ(卷舌四)是一四合星,主星2.9等,另3個子星的星等為9.5等、11.3等和9.5等,它們與主星的角距分別為12″.9、32″.8和94″.20
在天船一的西北40處是著名的雙星團,英仙座h(NCC 869)和英仙座χ(NCC884)雙星團。前者亮度4.4等,距離7010光年,視直徑30′,有成員星300顆;後者距離8080光年,視星等為4.7等,星數為240顆,視直徑也是30′。英仙座還有兩個列入梅西耶星團星雲表中的天體,一個是M34(NCC 1039),它是一個由60顆恒星組成的疏散星團,距離1390光年,視星等為5.2等,視直徑為30′。另一個是M76(NCC650),是一亮度為12.2等的暗行星狀星雲,視大小為2′.6×1′.5,距離為8千光年。
每年8月7日到15日期間,可以看到有名的英仙座流星雨,流星雨極盛日期在8月10日到8月12日。因為8月10日是聖神洛朗的節日,因此,西方人把這一流星雨稱為“聖洛朗的眼淚”。流星雨的輻射點在英仙座γ星附近,所以稱為英仙座了流星雨。曾經在1779、1834、1836、1839年有過盛大的出現。這一流星雨現象是1862年出現的彗星(1862Ⅲ)所造成的。這顆彗星沿著它的運行軌道撒下無數的塵埃。地球在每年8月上旬穿過該彗星軌道,這些塵埃物質受地球引力影響而進入地球大氣,由於和大氣分子碰撞摩擦而燃燒發光,於是我們便看到許多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