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個性發展與挫折教育(2 / 3)

要把精力投入到積極的思考中,凡事想明白了再行動。

第二,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行為。要學會細心、認真地行事,需從一些日常生活行為著手,如:吃飯時細嚼慢咽;說話時注意控製語速,想好了再說,不隨意打斷他人談話;看書時要一字一句細讀,邊讀邊想;走路騎車時有意不超過別人;製訂學習計劃,規定短期內目標,一步步地實現,有條不紊地幹。

第三,控製發怒,轉移興奮點。應把製怒格言“能忍則自安;退一步海闊天空”等銘記在心,時時提醒自己遇事冷靜。當怒火已在胸中燃燒時,應努力把注意力轉移,如聽聽歌曲,到室外去看看天空等等。度過了“危險期”,憤怒也就煙消雲散了。

第四,鬆弛療法。堅持靜養訓練,在學習之餘,常聽輕鬆、幽雅、恬靜的音樂,或觀賞花木,練練書畫,或自己做一些保健操,使肌肉、神經都處於完全放鬆狀態。

三、猜疑及其改變方法猜疑是青少年中一種常見的障礙。對自身猜疑,會使自己陷入無盡的煩惱泥潭;因別人猜疑,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緊張、冷漠,失去朋友。一般而言,猜疑在青少年朋友身上的表現,同成人相比,具有易生性、易變性和劇烈性。

由於青少年生活閱曆淺,對周圍事物缺乏判斷力,在成人看來也許根本不值得掛心的事,也可能成為他們的“心腹大患”。因此,容易產生各種不良性格,包括猜疑在內。但是,正因為閱曆淺,城府便不像成人那樣深,猜疑心理較易消除,往往家長、老師、同學的一席話,就使猜疑煙消雲散。再說劇烈性,青少年情緒不太穩定,一旦猜疑的陰影籠罩到他們心上,他們會吃不香、睡不著,愁眉不展,正常的學習、生活全被打亂,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另外,青少年自己往往不會“解心寬懷”。雖然旁人的幾句勸慰就能消除他們的猜疑心理,但旁人畢竟是旁人,沒有一個人能完全深入到另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去探求。況且,未必會有人注意某人已陷在猜疑中。因而,克服猜疑,關鍵在於個人,下麵介紹幾種方法。

第一,增強自信。個別青少年猜疑自身能力,擔心自己在考試中失利,擔心老師不喜歡自己,擔心同學看不起自己,時刻處於各種猜疑之中。其實,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克服的辦法是認真而客觀地看待自己,不能自傲,但更不能自卑,要發揮自身優勢,確立信心。

第二,增強溝通。猜疑常常是由於誤會或他人搬弄口舌引起的,因此碰到這種情況應主動地和被猜疑者溝通交流,這樣有助於消除誤會,改善、增進彼此的信任感。

第三,坦蕩做人。“心底無私天地寬”,無私就無畏,和同學朋友坦誠相處,別人如何看自己,不必過分在意。要相信“日久見人心”。

第四,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強健的身體,合理的學習和娛樂安排,會使人精神愉快,性格也會變得開朗。因此廣大青少年朋友除上好體育課外,還要積極參加一些體育鍛煉,注意用腦衛生,保證勞逸結合。這樣,在不知不覺中你會發現自己多疑的心病逐漸消失了。

四、悲觀及其克服方法青少年正處於花季雨季,本應該活潑好動,天性中充滿快樂因子。然而,我們稍加留心,就會發現青少年中悲觀者也大有人在。他們常從消極的角度看問題,總把眼睛盯著傷心、弱點和困難的方麵,或認為失敗無法改變,成天心灰意懶,沒精打采。這實際上是用“悲觀”來對待挫折,在已有的失敗感中又增添新的失敗感,就像在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這種悲觀心理的發展,會使人渾渾噩噩、毫無生氣,甚至厭世輕生。

悲觀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對人身心健康的危害極大。怎樣才能改變悲觀、走出情緒低穀、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呢?廣大青少年朋友不妨試一試用下麵的幾種方法。

其一,樂觀豁達。遇到不順心、不愉快的事要多向好的方麵想,保持樂觀的情懷。不管多麼嚴峻的形勢向你逼來,遇到多大的困難,你也要去發現有利的條件。不久,你就會發現,你到處都有一些小的成功。這樣,自信心自然也就增加了。

其二,積極進取。踢足球的人有句口頭禪:“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此話同樣適用於克服悲觀。在學習、生活中,樹立遠大理想,既不要被逆境困擾,也不要幻想出現奇跡,要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全力以赴去爭取勝利。

其三,多交朋友。具有悲觀心理的青少年往往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了解了這一點,就要有意識地走出自我封閉的小圈子,在閑暇時努力接近樂觀的人,觀察他們的行為,讓他們的情緒感染自己。這樣,通過與人交往,樂觀的火種會慢慢地在你內心點燃。

其四,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廣泛的興趣愛好,可以極大地豐富自己,分散悲觀情緒的影響,並且可以從各個方麵增強自己的自信心,讓人擺脫悲觀的糾纏。

其五,有時間多看看幽默劇、相聲,翻翻笑話書。所謂“笑一笑,十年少”不正是這個道理嗎?

怎麼塑造健全的個性一、個性具有可塑性人們經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似乎人的性格和氣質是天生的,難以更改。實際上並非如此。通過吸收一定的社會文化,經過自身主觀努力和社會、學校教育的影響,是可以改變個性中不好的方麵,塑造更健全的個性的。

個性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發展的過程。個性的發展經曆幼兒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幾個階段,總的發展趨向是不斷走向成熟。個性的改變是完全可能的。從個性的內涵來看,人的心理素質、道德素質、社會化程度主要是受後天環境的影響。因此,良好的育人環境有助於青少年朋友個性的健康發展。從個性的發展來看,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經驗的豐富、實踐的參與,個性將不斷走向成熟。而青春期是一個人個性初步形成的時期,它將為個性發展準備有利的條件。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完善自我,提高個人的心理素質、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必將使廣大青少年朋友的個性層次不斷提高。

二、健全個性的塑造任何優良的個性特征,都並非能在一朝一夕中養成,都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在克服不良方麵的幹擾中逐漸形成的。具體而言,如何塑造健全的個性呢?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麵的內容:

1、擇優去劣,優化個性個性塑造是為了達到個性優化的目的,以達到個性健全。個性優化包括個性品質和個性結構的優化。擇優即選擇某些良好的個性品質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如:自信、開朗、勇敢、熱情、勤奮、堅毅、誠懇、善良、正直等;汰劣即針對自己人格上的缺點、弱點予以糾正,如:自卑、膽怯、冷漠、懶散、任性、急躁等。

2、豐富知識,奠定基礎一個人的知識麵愈廣,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這正如培根所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現實生活中,不少人的個性缺陷源於知識貧乏。如,無知容易粗魯、自卑,而豐富的知識則容易使人自信、堅強、理智、熱情、謙恭等。可見知識的積累與個性的完善是同步的。廣大青少年朋友除學好自己的課本知識外,要廣泛閱讀書籍,多方汲取知識,用豐富的知識來充實自己。

3、小事做起,身邊做起“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個性優化就是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一個人的言行往往是其個性的外化,反過來,一個人日常言行的積澱成為習慣就是個性。許多人所具有的堅韌、正直、細致、開朗等優良的個性特征其實都是長期鍛煉的結果,是一點一滴形成的。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是每一個青少年朋友努力的起點。

4、融入集體,調整自我集體是塑造個性的土壤,也是表現個性的舞台。個性發展、塑造的過程,正是人社會化的過程,是個人與他人、集體、社會相互作用的過程。個性在集體中形成,在集體中展現。通過與他人交流,可以看到別人的長處,自己的不足,從他人那裏獲得理解、肯定的歡悅,及時調整個性發展的方向。

5、適度把握,完善自我把握個性發展的“度”是十分重要的,否則就會“過猶不及”。具體地說,應該是:堅定而不固執,勇敢而不魯莽,豪放而不粗魯,好強而不逞強,活潑而不輕浮,機敏而不多疑,穩重而不寡斷,謹慎而不膽怯,忠厚而不愚蠢,老練而不世故,謙讓而不軟弱,自信而不自負,自謙而不自卑,自珍而不自嬌,自愛而不自戀。把握個性優化的“度”還體現在個性優化的目標要立足於自己已有的個性基礎上,實事求是地確立合理的、切合實際的個性發展目標。

“有誌者,事竟成!”青少年朋友們,當你了解了自己的性格、氣質,掌握了應對個性發展中的挫折的方法,並且可以運用塑造自我良好個性的方法後,你是否不再苦惱,已為塑造更為健全的個性而躍躍欲試呢?讓你的個性閃光吧,讓青春的光彩更加耀眼吧!

案例陽光下的陰影李某,男,18歲,某中學高三學生。

李某是獨生子,生活在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電子高級工程師,母親是中學副校長。父母關心其成長,對其要求嚴厲,經常體罰他。錯誤的教育方法,使李某的精神受到傷害,導致李某煩躁、抑鬱、敏感、狂躁,虛榮心強,人際關係緊張,生活無興趣。有時狂躁難以控製,在球場上罵人、踢人,還想打人。

李某的情況被校心理輔導老師發現後,通過老師的幫助,李某采取了以下方法來調整自我。

1、在師友的幫助下進行正確的自我分析、自我評價,正確看待與評價他人,為形成平穩的情緒打下了基礎。

2、製訂學習、生活計劃,發揮自身的長處(如接受力強,學習基礎好)在學習上取得好成績,以增強自信心。李某在期末考試中取得優良成績,信心大增。

3、進行必要的心理調節。如“守竅”練習(靜坐,全神貫注地數數)、心理放鬆調節、自我暗示等。

4、主動與父母進行溝通,父母在老師的幫助下,也改變了態度,雙方加強了理解與交流。

5、積極參加體育運動。

通過一段時期的努力,李某的心理有了較大轉變,性格變得開朗活潑,學習信心大增,與同學關係融洽,並能較好地與父母相處。

操練個性成熟度測驗如果你想要了解自己的個性成熟度,就做一下下麵這個測驗。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每題的各個備選答案中選擇一個。請注意這是測驗你的實際想法和做法,而不是問你哪個答案是正確的。

1、在學校裏老師對待我的態度是:

A老是吹毛求疵地批評我。

B我一做錯事,馬上就批評我,從不表揚我。

C隻要我不犯錯誤,他們就不會指責我。

D他們說我的工作或學習還是勤懇的。

E我有錯誤他們就批評,有成績卻不表揚我。

2、如果在比賽中我或我的一方輸了,我通常的做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