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青少年自殺的分析與應對(3 / 3)

此外,社會要建立自殺預防機構,處理潛在自殺事件。如通過熱線電話使尋求援助的人得到幫助,直至打消自殺念頭。

四、從青少年自身看作為青少年自身而言,應增強“免疫力”,提高對付人生各種挫折的耐受力,通過有效的心理調適來消除自殺心理。具體說來,應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1、要正確評價自己。自不量力者易受挫折。要適當調節自己的誌向,實事求是地估價自己,這樣容易獲得良好情緒體驗。

2、要大度達觀,保持心理平衡。努力提高自己接受精神刺激的能力以及應付挫折的心理耐受力。有意讓自己經受一些磨煉,而不是任何事情都由父母、老師來遮風擋雨。“為人處事要能夠拿得起、放得下,鑽得進、出得來,收得攏、放得開”,不為同學間的小事而斤斤計較,不為別人的議論評價而寢食不安,任何事都要坦然處之。

3、積極轉移、變通進取,努力尋求美好的一麵。古羅馬哲學家塞乃卡認為,未嚐過艱辛的人,隻能看到世界的一麵,而不知其另一麵……真正的人生,隻有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之後才能實現。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總是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著的,逆境和順境可以相互轉化。東邊不亮西邊亮,旱路不通走水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條條大道通羅馬。往往當你從絕望中尋找到生命的陽光時,你會發現,世界原來也很可愛。

4、充分挖掘內在潛力,積聚強大的心理代償能力。視覺失明,聽覺代償;聽覺失聰,感覺代償;兩手致殘,雙足代償;生活艱辛,事業代償;功敗垂成,信心代償……百折不撓,愈挫愈強。正如心理學上的“拿破侖情愫”或“矮人綜合症”一樣。通過自我補償機製,發展成為能力卓越、事業興盛的,大有人在。

5、努力敞開心扉,廣交朋友。性格內向的人,內心封閉,因此備感孤獨。應當廣泛地結交朋友,向他們傾吐你內心積壓的苦悶和痛苦,緩衝自己的壓力。朋友的鼓勵和真摯的友情帶來的歡樂會讓人鼓起生活的風帆。

6、多體驗融入集體的快樂,不孤立自己。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多方麵的興趣愛好;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為集體做貢獻,從而尋回自身的價值。

案例不要讓生命的花過早凋謝李××,12歲,上海市某中學初一女生。

小李的家庭環境閉鎖,父親有很強的重男輕女思想,教育方法粗暴,父女間缺乏交流溝通。使她本人成為抑鬱的氣質類型,敏感、孤僻、嬌氣,自高自大。加上青春期心理、生理的一係列變化,難以適應,使她整日處在緊張的恐怖的心理狀態之中。該生入學後不到兩月,一天在教室裏大哭大鬧,手中揮動兩把小刀,揚言要自殺,被同學強行製止。

她的老師在多方了解之下、分析完該生的具體狀況後,決定采取綜合性矯治。在以後半年多時間中,做了以下幾方麵的工作:

第一,增加家訪次數,邀請家長來校共同商討孩子的學習生活問題;加強青春期指導,並改進家教方法,注意與女兒的情感聯係。

第二,改善她在學校的生活環境,做好她和同學間的協調工作。

第三,注意觀察她的情緒變化,及時發現情況,並適時對之進行疏導工作。

第四,通過教育手段逐漸提高她的思想境界,使她心胸寬廣,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

第五,創造一定的條件讓其宣泄內心的情緒,以減輕心理壓力。

第六,關心、體諒,並適時、適當給她一定的批評,逐漸增強她抵抗挫折的能力。

在老師采取多種措施之後,經過各方麵的配合和關心,這位女學生不但情緒逐漸穩定,學習成績也有了一定提高,並且還能積極關心班級集體,迫切要求進步。她被中隊委員會評為光榮的“金星”隊員後,又積極要求入團。可以說,他已經完全擺脫了自殺的想法,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1、操練有關自殺防範的思考1青少年自殺的主要誘因有哪些?

2、青少年自殺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3、怎樣從家庭的角度預防青少年自殺?青少年應如何應對父母不當的教育方法?

4、學校教育如何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教師在發現學生有自殺傾向時應如何處理?

5、青少年處於嚴重的心理危機時可以向社會上哪些機構(或人)尋求幫助?

6、青少年應當學會哪些自我調節方法,從而預防自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