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性格類型上雖然性格類型並不決定青少年的自殺行為,但是青少年自殺行為與性格類型又有一定的關聯。在第六章中,我們提到性格常可分為內傾型和外傾型。從兩種性格類型的具體表現來看,應該說內傾型性格影響自殺的因素是較為明顯的。但是,由於青少年的性格不是固定不變的,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從客觀上講,青少年的性格類型又不能完全決定是否會產生自殺行為。
五、青少年自殺具有感染性有一種自殺叫集體性的自殺,也叫擴大性自殺。在這類事件中,往往有的人本來就存自殺意圖,而有的則本來無自殺念頭,在別人的自殺意圖的感染、影響下,才產生了自殺行為。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殺行為具有感染性、從眾性。
具體如何預防青少年自殺?
由於導致青少年自殺的因素各不相同,所以,預防和糾正也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需要從各個方麵著手,這其中包括學校、家庭、社會的通力合作,更需要青少年的自身努力,學會一些必要的調適方法。隻有這樣,方能解決問題。
一、從家庭角度看家庭是個人成長的搖籃,它對青少年的影響是深刻而又廣泛。家長首先要充分理解子女,和他們像朋友一樣平等交流。若以成人的想法去看待他們、要求他們,容易違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其規律。很多青少年,由於他們的獨立意識,表麵上似乎不願與父母多講,但碰到重要的事情還是願意與父母一起商量的。當子女有煩惱時,家長要抱著理解之心,伸出援助之手。
父母教育子女,切忌用粗暴的方法。發火、訓斥甚至於惡意相譏,往往導致惡果。特別是“你這樣的廢物,不如死了算了”、“你這種東西,不如死了幹淨”等等帶刺激性的語言,更是對孩子進行死的誘惑。生活中不乏這種慘痛的實例。
此外,父母的言行要成為子女熱愛人生的榜樣,要從小培養孩子珍惜生命的嚴肅感情,同時在生活中要有意識地鍛煉孩子應付挫折的耐受力,提高心理素質。
二、從學校角度看青少年主要的生活場所除了家庭以外便是學校。學校要在端正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的理解,要教育方法,特別注意在對學習落後的或違規的學生進行教育時,切忌簡單粗暴,應采取深入細致的方法,防止他們在心靈受到嚴重的挫折時產生意外。要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實際情況,進行熱愛人生、尊重生命的教育,幫助他們重新認識生命的寶貴性和嚴肅性,從而使他們熱愛人生。
通常,最了解學生的首先是老師,他們具備發現學生行為異常情況的敏感性。老師要掌握學校及周圍環境的特點,還要了解學生居住環境的特點,對學生的各種基本情況如興趣愛好、人際關係等都應有所了解。學校和家庭要加強聯係,密切配合。
教師對一些表現反常、帶有自殺危險傾向的學生要進行早期幫助。發現已經有自殺傾向的學生,要迅速與家長聯係進行個別指導,通過反複的教育,細心地勸說,切斷學生的自殺念頭。
對自殺未遂的學生,首要的問題是學校和家庭協力恢複學生的身心健康。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學生自殺的原因和動機,雙方共同商量,定出妥善的處置方法。要教育學生如何正確對待這樣的同學,培養同情心,避免好奇地說長道短或其他傷害行為。全體教師都要嚴肅冷靜地吸取教訓,並在以後的教育工作中引以為戒。
三、從社會角度看一個人的自殺和周圍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人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個人和環境不可分離的。由此,特別是身心均不成熟、處於發展成長階段的青少年,自殺絕不僅是他個人的事,社會要采取積極措施加以預防和矯正。
從根本上說,關心青少年的成長,保護青少年成長的環境,減少和遏製不利於青少年身心發展的消極措施,這是社會預防自殺的基本措施。
社會必須提倡愛心。生活中自殺的事實表明,青少年在缺乏愛的情況下易發生自殺。一個非常需要愛的青少年卻感到非常孤獨和寂寞時,會產生完全被遺棄或被遺忘了的感覺,悲劇往往會由此產生。各行業、各階層的社會大眾要真正充滿對青少年的愛心。許多麵臨自殺的少男少女,就是在警察、巡警、過路的熱心人等等的愛心感染下,及時回頭,走向新生的。
社會還應限製有關自殺的媒介傳播,特別是誇大的、聳人聽聞的報道是有害的。青少年在缺乏指導下去了解自殺的事實和過程,易產生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