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青少年自殺的分析與應對(1 / 3)

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自殺是青少年品行障礙的一種極端表現,它與人類生存願望背道而馳。長期以來,探討“為什麼自殺”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那麼,自殺主要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情緒抑鬱常常與自殺密切相關。當人處於高興、樂觀的情緒狀態時,自然不會聯想到自殺。但是,當活得太痛苦、生不如死的時候,當悲觀到絕望的時候,當情緒低落到“活著一點沒意思”的時候,自殺就成為必然的結果。有的人通過自殺發泄自己的怨氣、仇恨和報複之心,認為自殺不僅是攻擊自己,同時也是對他人的攻擊。還有的人,是要通過自殺來引起社會或某些人們的關注和同情,寄希望於社會,以自殺來換取社會的重視。此外,自殺也被認為是對社會環境的一種反應,是社會環境的反常剝奪了自殺者的生存權利。毫無疑問,社會環境的消極因素對自殺要負很大責任。下麵,將結合我國的國情,分析影響我國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因素。

一、家庭方麵的原因自殺者常見於缺損家庭,父母離婚,或有一方死亡,或又重組家庭。這些家庭的子女往往得不到正常的父母之愛,感受不到家庭溫暖,造成心情沮喪,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而另一方麵呢,父母不懂得教育方法,或一味溺愛放縱,或不分青紅皂白地責罵、批評,兩代人之間缺乏交流,難以溝通,也會造成子女的不良性格。這類突發的自殺事件通常與父母的言行及自殺者的個性密切相關。

二、學校方麵的原因我國的各級中學,學生負擔普遍過重,壓力很大。學校和家長的過高期望,同學間的相互競爭,無形中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學習跟不上、成績不理想、考試不成功等等都會隨之帶來種種責難,不少學生難以承受,而隻好走上自殺的絕路。此外,老師處理問題的方法簡單、態度粗暴,同學間相互關係的處理不當也都可能引起青少年的自殺。

三、其他方麵的社會因素社會環境的誘因來自於多個方麵。早戀挫折後無法忍受而自殺是其中之一。學生期間感情的發展尚不成熟,很脆弱,有的人在被對方拒絕後覺得備受打擊從而引發輕生。此外,有的沒考取高中,在自謀職業過程中感到前途渺茫、心灰意懶而導致自殺。有的在電視、電影中有關自殺內容的影響下,產生了感染和模仿的傾向,由此萌發了自殺的念頭。

四、精神障礙方麵的因素在青少年自殺的人中有一些人有精神方麵的疾病,如抑鬱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及癲癇性精神病。精神病人感到生活特別空虛和無望,所以自殺的危險性大於常人。

剖析青少年自殺的心理

自殺心理的研究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主要依據的是自殺死亡者的有關表現和材料,較少有機會能對自殺未遂者的心理進行探索。青少年自殺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為下列幾方麵:

一、精神認識上青少年自殺行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表現。一些青少年的傳統道德價值觀念日趨淡薄,而新的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又沒有在他們身上牢固確立起來。這樣,由於缺乏精神力量,一旦身處絕境時,就無法從中解救自己,也無法在失望中看到前途,於是陷入更強烈的痛苦之中,這種惡性循環導致的絕望,最終產生自殺行為。

通常,青少年在采取自殺行為時認為這是唯一的選擇,除此以外別無他法。他們內心感到自己為解決問題已經竭盡全力了,深信隻有走向死亡才能擺脫痛苦。其實,“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嚴重的痛苦讓他們產生了片麵的、極端的認識,導致悲劇的產生。

二、情感、情緒上一般而言,青少年自殺者具有嚴重的消極情緒,如極端的失望、孤獨、焦慮和痛苦等。這不同於一般的消極情緒,過幾天或一段時間後就會解脫,而是已經達到無法擺脫的絕望的地步。這是一種危險性情緒,由此導致了自殺行為。

青少年自殺行為具有衝動性,即是在情感情緒突發的情況下輕率地自殺,極具偶發性,自殺前一般無明顯跡象。從社會性情感來看,企圖自殺的青少年已經喪失了生活的熱情,同時,又割斷了與親人和朋友之間的感情。

另一方麵,他們又是滿懷悲憤,甚至心中充滿著某種仇恨感。因此,我們常聽說某些青少年學生的自殺是抱恨而死、含冤而死的。

三、意誌和動機鬥爭在失去生的意誌、形成死的意誌的過程中,青少年自殺者往往是進行了劇烈的動機鬥爭的。那時候,他們的痛苦是極其深重的,這種痛苦的強烈程度遠遠超過了他們求生的欲望。在生的欲望與死的欲望的鬥爭過程中,隻有是死的欲望戰勝了生的欲望時,他們才真正形成了自殺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