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在青少年成長中的意義
每種生物都必須與客觀環境保持一致,適應客觀環境,具體表現為趨利避害,適者生存。人是社會性的生物,與他人交往是天然需要,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乃在於“人能群,而彼不能群也”。青少年處於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並逐步走向成熟的階段,其特點之一便是社交需要非常強烈,他們渴望友誼。如果限製青少年個體行為的自由或讓某一個青少年脫離社會群體而離群索居,那麼對這個青少年個體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孤獨即產生焦慮,與人交往的障礙會釀成社會性缺陷及個性惡變。因此,我們所關心的是青少年之間的友誼是什麼和怎樣才能獲得友誼等問題。
定義友誼,對每個人來說似乎並不困難,友誼即朋友間的交情。但是如何來理解、把握友誼卻並非易事。對青少年來說,友誼是一種最重要的情感依戀和人際關係。青少年除了具有“歸屬”的需要以外,都力求追求友誼,即追求高度個性化的、牢固而深刻的情感依戀。其中包括人際接觸的選擇性、穩定性和親密性的程度。當然,這些特點隨著青少年個體的年齡、個性以及個人交際能力的發展而變化的。青少年尋求友誼是隨著把自己與他人區別開來的能力的成熟,即“自我意識”,自我發現的能力的成熟開始的,“小學全班皆朋友,中學一半是朋友,大學幾個人夠朋友”這種說法雖然有些誇張,但多少還是反映了青少年在尋求友誼上的發展變化規律。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化過程的發展,青少年的興趣日益擴大,擇友的範圍、標準和方式也相應地發生著變化。
正式群體的活動已不能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各種興趣和需要,而自發地組織各種類型、規模不等的非正式小群體,比如,友誼小群體、文化小群體、娛樂小群體等。通過這些小群體的活動來彌補正式群體活動的不足。所以,我們在學校教育中也非常重視班級裏的非正式群體的存在。中學高年級以上的青年學生在選擇朋友上除了誌趣、愛好相同以外,很重視“義氣”。他們一旦確定了朋友關係,相互間的友誼將保持很長時間,其親密程度猶兄弟姐妹之情。如有朋友遇到經濟上的困難會慷慨解囊,朋友遇到生命危險會不惜“兩肋插刀”。這是很多青年在現實交往生活中的一種突出傾向。
當然,青少年之間的友誼也不僅限於非正式群體。而是以政治上、學習上或其他文化上目標相同,在正式群體中進行合作。實踐證明,誌同道合即認知相同、行為近似、情感相容、心理距離接近,這類人群一定會建立起比較穩定而牢固的友誼關係。一般說來,空間距離近、交往次數多、需求的互補、開朗的性格等因素比較能增進人際吸引。所以正式群體內的人際關係愈是和諧,民主氣氛愈是濃厚,青少年之間的友誼也就愈廣泛。這對群體的集體建設無疑是有益的,這也正是我們所追求的。但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交往範圍的擴大,在青少年的人際關係問題上出現了一種值得重視的矛盾傾向,即一方麵,都渴望尋求更為廣泛的合作與友誼;另一方麵,許多青少年之間的友誼又變得互相不配合和關係緊張。正如有些青少年所抱怨的,現在是“交際熱”,人人都在培養自己的交際能力,但真正的“友誼”卻越來越少。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這樣定義。友誼是一種人與人際環境的和諧狀態,它使人鬆弛、愉快、和諧、友好、彼此體諒與安慰,讓人感到人生的樂趣。追求友誼,就是追求這種和諧狀態。人是群居動物,沒有人能離開群體生活。在群體生活中,一方麵要適應其人際環境,另一方麵要改造和優化其人際環境,使它適應人的需要。這兩個方麵共同決定了人與其人際環境的現實狀態。這個狀態的和諧,使人處於友好、溫暖、合作、友誼、向上、相互關心、互相支持的氣氛中,反之,則會導致冷漠、爭鬥、互相厭惡,更為嚴重的,則是使人產生人格障礙、情緒反應異常、交往恐懼和孤獨。不管自覺不自覺,人都在做著適應和改造人際環境這兩種工作,隻是在完成的圓滿程度上存有差別。如果說人在適應其人際環境方麵還表現出較大差別的話,那麼,人在改造和優化其人際環境方麵,就越來越借助於“類”的力量。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現代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且迅速地改變著現實的人際環境,因此人在適應人際環境方麵也表現出越來越多的問題。比如不會相處、不善合作、不能調整相互矛盾等問題,這些適應問題不能妥善處理,一些碰到這樣那樣挫折的青少年就會產生社交恐懼,養成孤僻、怪戾的性格。正如人們期待改造人際環境使之更好為人的需要服務,而同時在另一方麵又使人際環境越來越多地背離人們的初衷,人們在譜寫的友誼的樂章之中,卻意想不到地出現了一組不和諧的音符,這就是社交恐懼和孤獨。
如此看來,希望人際交往中隻有合作與友誼而沒有社交恐懼與孤獨隻不過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在現實生活中,隻有不斷追求人與人際環境的和諧,才能消除社交恐懼、孤獨等相當普遍的問題。
如何調適交往挫折
交往是人類活動基本形式之一,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進行的信息交流和聯係。俗語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群體而獨立生活。如果離群索居,其心理發展和行為方式將受到嚴重影響。當然,青少年在交往中並非隨人所願,交往挫折時有發生,可以說,誰都會經常遇到交往中的麻煩,並且常常給人帶來煩惱、苦悶、孤獨、失意的困擾。
精神需要是指認知需要、審美需要、交往需要等。一般說,精神需要都是社會性的需要。通常認為,最早形成的精神需要是勞動過程中所形成的交往需要。所謂交往需要,是指一個人願意與他人接近、合作、互惠並發展成友誼的需要。交往需要在曆史發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個體心理正常發展的必要條件。長期缺乏交往需要會導致個性變態,如抑鬱、冷漠、交往恐懼及多疑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