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人際交往與挫折教育(2 / 3)

在人際交往理論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修茲兩位。以下重點介紹馬斯洛的人類需要層次說和修茲的人際關係需要結構說。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實現自身價值過程中,人有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

1、生理上的需要,這是指個體對食物、水、氧氣、排泄、休息、性生活和延續後代的需要,是最基礎的需要。

2、安全上的需要,這是指個體追求自身安全、避免傷害和威脅的需要。

如勞動安全、職業安全、交往安全等。

3、社交上的需要,社交需要又稱作歸屬與相愛的需要。當前二項需要基本滿足後,社交需要就成為強烈的動機。人們希望與別人保持友誼,渴望信任和友愛(社交欲)。這反映了個體具有樂群性和趨群性。

4、渴求尊重的需要,這種需要包括兩方麵:一是渴望實力、成就、適合性和麵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獨立和自由;二是渴望名譽與聲望。

5、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是指個體希望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工作,使自己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成為所期望的人物。這種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不難看出他把人具有社交的需要放到了重要的位置,認為人是具有社會交往的需要的。例如,人都希望歸屬於某一團體,受到別人和團體的愛護、關懷以及與別人建立友誼等等。每個人一生中都需要不停地與他人交往,與同輩建立夥伴關係,否則會造成個性缺陷。幼兒時期如果別的小朋友拒絕和自己玩耍,兒童就感到傷心;小學生學習與同輩及成人打交道,開始形成要好與不要好的同學關係;到少年期,一些關係緊密的群體出現,並嚐試與成人對抗,以此發展自己的獨立性。學生的自我意識,正是在他人比較和評價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到青年期,隨著成就需要的逐漸形成,和交往需要發生矛盾,在向成年人的正式社會關係轉化過程中,往往家長和教師強調成就需要而忽視或貶低學生交往需要的滿足和社會性的成長,有時甚至於會責難和限製學生的交往。因此,青少年人際交往關係的發展停留於自發的、無指導的狀態。由此而產生的不會相處、不善合作、不能調整相互矛盾等問題也就特別突出。因而挫折的產生也就在所難免。

人際交往挫折是指當個體在與他人或某群體的關係上,感覺難於處理或沒有把握,遇到交往障礙或幹擾,其交往動機不能獲得滿足時的情緒狀態。一個人的交往需要受到阻礙時,如果經過各種嚐試,阻礙無法克服,其交往需要最終未得到滿足,就會受到挫折。由此可能產生行為偏差、情緒困擾,諸如孤獨、交往恐懼、自卑、焦慮。可見交往恐懼,孤獨是處於挫折情景下的情緒狀態,它們是個體遭受交往挫折的直接結果。例如,親密的朋友之間因純情交往、坦率傾訴而非常愉快。如果有這種交情的朋友,在別人麵前揭瘡疤,如她有“懼高症”或者“香港腳”之類的隱私,一旦朋友間的相互信賴被打破,產生齟齬,導致交往挫折,孤獨就會趁虛而入。又如,有的人因自卑而行為退縮,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才疏學淺,天生愚笨,情緒消極,缺乏信心。

無論什麼場合,跟什麼人打交道,總是麵紅耳赤、局促不安、處於緊張、懼怕之中;在社會交往中受到一點挫折,社交缺乏勇氣,缺乏主動與人交往的願望,久而久之,助長了他的交往恐懼,減弱交往的欲望和行為。

一般說,一個人是否感受到人際交往挫折,歸納起來不外乎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麵的因素。

客觀方麵,人際交往挫折由空間距離障礙所造成,也就是說,人際交往會受到環境的製約。例如,交往雙方空間距離過遠,縱有說不完的衷腸,隨著時間的推移,彼此聯係也會越來越少。如果信息失真或被歪曲、誤解,交往挫折由此便會引發,使人感覺失敗。

主觀方麵,包括個人條件和個人的動機衝突。如有的人認為自己身材矮小,相貌醜陋,因而自慚形穢,主觀斷定成不了大氣候,不會被人喜歡,把自己活動的範圍限定到了最低值。自生煩惱、焦慮、苦悶、沮喪、恐懼等複雜感受交織而成的複雜情緒狀態便會產生。

交往恐懼、孤獨令人不愉快甚至痛苦。有這些症狀的人經常感到無端苦惱,惶恐不安,心煩意亂,注意力不能集中,使人身心疲憊,易於遺忘,並逐步喪失工作的興致和生活的樂趣。為了避免或減少受挫時交往恐懼、孤獨的發生,個體必須不斷學習和強化自己某些應付和適應挫折,以調適自己的行為方式。

1、係統脫敏法。

係統脫敏法又叫交互抑製法,它是用強化一種行為以達到抑製或減弱另一種與之不相容的反應的目的。如個體與人交往所產生的愉快、友好的狀態是與焦慮狀態相抵觸的,強化前者會減弱後者。當孤獨的人獨處寂寞的時候,可教他主動去和人接近、攀談。

係統脫敏法用於對某物或某種環境過分恐懼的人十分有效。具有交往恐懼的人可用此法加以矯治。在係統脫敏法的角度看來,懼怕交往的人是對人際環境的反應過敏了,需要解脫和消除這種過分的反應。交往恐懼的矯治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的漸進的過程。在矯治交往恐懼症時,應由恐懼對象係列的最弱刺激開始,逐漸增強,最後達到完全消除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