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的發生與發展
人之所以能夠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認識和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使自身更加完善,就在於人有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確立是青年心理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對於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心理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俄國心理學家科恩在他的《青年心理學》中曾說:“青年初期最主要的心理過程是自我意識和穩固的‘自我’形象的形成。”“青年初期最有價值的心理成果就是發現了自己的內部世界,對於青年來說,這種發現與哥白尼當時的革命同等重要。”
一、自我意識的涵義是什麼在理論界關於自我意識的討論還未成熟,因此,究竟自我意識的定義是什麼,眾說紛紜。這些說法也有相通的一麵。一般地講,自我意識主要指人對自己各方麵的狀況、自己對他人及自己與周圍環境關係的認識、感受、評價和調節控製。例如意識到自己的外貌與情緒,意識到自己的言行舉止、性格品質,意識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影響、在集體中的作用等。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的一個方麵,是人的意識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個性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的一切心理和行為的最高調節器,是一個包含認知、情感、意誌等多種心理機能的、完整的、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係統。
動物是不具備自我意識的,它們不能把自己與他物相區分,不能意識到活動與目的之間的關係,所以它們雖可能以本能和有限的經驗被動地適應環境,卻不能主動自覺地影響環境或改造環境。而人由於有自我意識,就能使活動按照自己目的的方向發展,並且能夠把自我和他人、他物,主觀和客觀區分開來,明確意識到自己、他人、集體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因而不僅能適應環境,還能有效地按照自己的目的去影響環境。
自我意識一般包含三方麵的內容:
1、個體對自己生理狀況的認識例如對自己身高、體重、性別等的認識及病痛、饑餓、疲乏的感受等。一個對自己的生理狀況意識強的人,往往會刻意追求外表和物質欲望的滿足;2、個體對自己心理狀態的認識指對自己的知識、情緒、愛好、性格、氣質等的認識和體驗。一個對自己的心理狀況意識強的人,會去追求智慧的發展和心理素質的提高。
3、個體對自己與周圍關係的認識對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關係的認識、評價和體驗。一個人際關係意識強的人,就會去追求他人的重視甚至崇拜。
自我意識的表現形式很多,其中主要的有自我概念、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控製、自我監督等,這些表現形式相互聯係、相互滲透,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認識自己,也認識別人。
二、自我意識的結構是什麼自我意識的結構可以劃分為三個方麵:
1、自我認知。這是自我意識在認知能力上的表現,指自己能夠認識自己,自己評價自己,知曉自己的感知、思考、行為等心理活動、心理過程及心理內容及其特點。自我認知是在回答“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為什麼是這樣的人”等問題,它包括自我感覺、自我觀念、自我分析、自我批評等。2、自我體驗。這是自我意識在情感上的表現,指的是對自己的各種心理活動及其特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的一種情緒體驗。自我體驗涉及“我是否接受自己”、“我是否滿意自己”、“我是否悅納自己”等,它主要是一種自我的接受,具體表現為:自尊、自愛、自信、自豪、責任感,自卑、自傲、愧疚感等;3、自我調控。這是自我意識在意誌上的表現,指的是能對自己的心理活動及其發展模式施加影響,可以監督調節自己的行為活動,調節、控製自己對自己的態度和對他人的態度。它思考有關“我怎樣節製自己”、“我如何改變自己”、“我如何成為理想的那種人”的問題。其具體表現形式為:自我做主、自強自立、自我約束、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監督、自我保護、自我完善等。
由此可見,自我意識是一個完整的心理結構。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基礎,自我體驗是自我意識的核心,而自我控製作為更直接地表現為自我動機和行為特征的自我調節,不僅對自我認識起著檢驗和深化的作用,而且對自我體驗起著強化或製約的作用。
一個人的自我結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個體的經驗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心理健康的人自我結構相對穩定,而且還能根據新的環境或新的經驗進行適當的調整。
三、自我意識是如何發展的自我意識是種比較複雜的心理現象,它從發生、發展到相對穩定,大約要經過20多年的時間。自我意識是在社會交往過程中,隨著語言和思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
新生嬰兒並沒有意識,也沒有自我意識。他並不能區分自己和非自己的東西,隻有一些簡單、片斷的感覺、動作和本能的反射。在他們看來,吮吸自己的指頭和吮吸母親的乳頭或奶嘴一個樣。七八個月的嬰兒開始出現自我意識的萌芽,即能意識到自己的身體,聽到自己的名字會出現明確的反應;隨著身體器官、神經係統的不斷發展、完善,到1歲左右,在與外界事物的不斷接觸中,產生了自我感覺——最原始、最初級的自我意識形態。他會發現自己搖手鈴,手鈴就會發出聲響等等。到兩三歲左右,兒童就會用第一人稱“我”來代表自己,用別的詞表示其他事物,這說明他初步把握了自我與他人,自我與他物的一定的區別,這在自我意識的發展中是一次質變和飛躍。
從3歲到青春期(3~14歲)這段時期,可以稱作兒童時期。兒童自我意識的特點是模糊、籠統、膚淺、表麵、被動,其心理活動主要指向外部世界,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沒有多大認識。如果問“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很多孩子都答不上來。他們對於自己的認識和評價隻局限在一些外部特點上,如“我是個聽話的好孩子”、“我是一個愛玩的孩子”等等,或是轉達教師、家長或其他人對他的評價。
從青春發育期至青年後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期。青春期的少年的自我意識發展逐漸清晰、自覺了,他們開始積極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開始意識到自己與他人、與集體的關係,開始“發現”了自己。比如,他們有了崇拜的偶像,開始關心自己的發展,幻想自己的美好未來;他們開始對周圍人們的精神世界、個性品質等感興趣,欣賞文藝作品時,有意識地體驗作品中人物的內心感受、個性特點,與他們同悲同喜。但這時自我意識的水平還不高,對自己的內心世界了解不深,他們主要從別人的觀點去評價事物、認識他人,對自己的認識服從於權威或同伴的評價。
到了青春期後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識的發展更為深刻、具體、全麵、客觀和主動,其顯著特性是把原來主要朝向外部的認識活動,轉向自己的內心世界,探索自己的內心活動。他們表現出強烈的獨立意識,喜歡用自己的眼光和觀點去認識和評價外部世界,開始有明確的價值探索和追求,產生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緊迫感。他們不斷反問自己: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的特長和能力是什麼?我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如何?我要走一條什麼樣的人生之路?等等。這是在個體智力成熟、生理成熟、社會地位和社會化迅速發展的基礎上達到的。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有什麼特點
一、分析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特點
1、青少年的自我認識有什麼特點①通過和別人的比較來認識自己。一方麵喜歡與自己條件相類似的現實中的人進行比較,從而更好地來了解自己和對自己做出相應的評價。如為什麼自己的脾氣性格、言談舉止和某人相似,而某人朋友眾多,自己卻遭人冷落?為什麼自己與他人在學習上取得的成績相當,而自己卻比他人感到吃力?另一方麵常與文藝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比較,以他們的智慧、品格、氣質和行為當範本,找出自己的差距,以實現自我追求。比如青少年經常有意識地與自己身世或處境相類似的文藝作品中的主人公相對照,模仿他們的言行舉止,捕捉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影子。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強烈地關注自我,喜歡讀名人傳記,摘抄曆史上或現實生活中哲人名士處世、治學、敬業的格言、警句,不斷調整自己原有的人生追求,並且常帶著追趕和超越的衝動,身體力行,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