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就目前的財政預算中,教育支出占到了17,軍事為31,工建為39,農政為8,在減免稅賦鼓勵民生的製度下,國庫捉襟見肘。
好就好在實行了新的貨幣政策,加之從日本、西夏、高麗、大理、吐蕃等國促銷紡織品、軍械、船隻等,通過大宗貿易掠取了大量的金銀回來製造貨幣再重新輸入這些國家中。
國內民間銅價回收是按正常比例,但對於這些國家就沒什麼好客氣了,一律以金銀和國內緊缺的礦物為硬通貨,進行經濟掠奪。
這些國家自以為占了便宜,商人和貴族們一個個都富得冒油,但卻不知底層百姓的生活愈發窮困潦倒,國家在被中華帝國一點點地往外抽血。
尤其是日本和吐蕃、大理國,其國內的紡織業和布行幾乎被漢人壟斷,原本以此為生的百信不得不改為種地和畜牧,用糧食和牲畜跟漢人交易回精美的金銀幣和夾著銀絲的紙票,至於銅錢兌換比例是一天比一天賤。
一麵製定貨幣政策在國內回收銅,一麵又把銅製作成原宋代銅錢輸入到這些國家中,進一步從其地百姓身上放血。等到將來百姓們不認銅幣了,他便可以用紙票傾銷進去,一來一去產生巨額貿易順差,爽的不亦樂乎。
即便這些國家中的有識之士意識到又如何?在經濟和軍事雙重碾壓他們的中華帝國麵前,他們隻能被迫接受。
話回正題,關於教育支出對財政造成的負擔,內閣也不是沒有想辦法緩解,針對國內的民眾生活水平,部分地區已經取締了“教育補助”的政策,開始收取學雜費用。
不過育教總署相應地出台了獎學金和助學金的政策,隻要學生成績優異,不但可以減免學雜費,甚至還可額外地得到一筆生活補助。
新頒發的科舉製度並未如想象中一般遭到百姓們的抵製,相反,百姓們還大力支持。因為現在的工廠公司,作坊招納工人,都是根據文憑來分工資層次,進過新式學校的結業學子實際上並未花費多少成本就能得到一份待遇相當不錯的工作。
至於原熟讀經義的前朝學子,他們大多有文化底子,加上年歲不於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強,對自然科學、物理、化學等科目雖然不甚了解,但在短時間裏入門還是不難的。
大多數人都能輕而易舉地通過小學考核,約有一半的人還能繼續通過中學考核。但進一步的公職考核,難度陡然提高了許多,尤其是道學、政治學和數學、物理、化學,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前朝學子們並未覺得這般有什麼不公平,相反,他們卻表現出了很強的學習積極性。從某方麵來說,新的科舉考試製度拓寬了他們的路子,舊科舉製度對學子本身的記憶力、天賦有很高的要求,不是每個人都是人才。
縱觀前朝能出人頭地的士子,莫不是頭腦聰慧、記憶力超強的人,大多數學子在通過各州舉行的“解試”後都被困在禮部“省試”這一關,能通過者千裏取一,佼佼者再去“殿試”,能榜上有名的都是各地的神童。
通過鄉試的學子也就隻享受減免賦稅和遇官不跪的權利,大多生活窮迫。通過解試和省試的學子還得靠人脈關係混個小地方官吏。隻有通過殿試,才有出人頭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