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生活中要莊重,不失體麵,要謹慎,要有一種“眾目睽睽”之下的警覺,如履薄冰,要經常意識到如此做他人會怎麼看,要考慮自己的言行給他人造成的可能影響。

實在說來,社會公德反映了一個社會的倫理麵貌,就一個人而言,他的公德水平也反映了他的道德素養程度,是他一貫的道德行為的表現。但是公德和私德仍然不能簡單地畫等號,一個在私德方麵十分檢點的人在公德方麵卻可能因缺乏訓練而顯得不夠成熟,例如一個人隨地吐痰、隨意違反交通規則、攀折草木、加塞不排隊等,他這樣做時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些是不道德的,也沒有想到這樣做可能給他人帶來的不便,但這些正說明一個人的公德水平與他的明確公德意識是相關的。在強調一個人自身道德修養、事業追求、人生價值的同時有必要突出對人們的公德觀教育。這種教育還是現代社會的必然要求。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社會是“熟人社會”(即便是在今日的鄉村和城市裏的單位大院,這樣的形態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熟人社會中的人彼此認識和了解,由於他人的監督,人們的行為有所約束。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交換的擴大、人員流動的增加和單位體製的瓦解,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監督喪失了,人們又尚未形成市場社會中的自律、負責精神,在公共生活中就容易形成無約束、無所顧忌、無法無天的不良局麵,因此,有必要大力倡導公共生活中的檢點、自省,即養成莊重謹慎的良好行為習慣。公共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每個人應為自身的言行負責,所以人人都應謹慎,社會秩序和人際和諧才有望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