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源遠流長的遠古文化(2 / 3)

中華文明是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古老文明。中國農耕文明是在兩河(長江、黃河)流域的廣闊大地上展開的。長江流域以耕種水稻為主,黃河流域以栽種粟麥為主。南方的稻作農業是人們長期探索文明起源的源頭之一。關於稻作農業的起源,學術界先後有過印度起源說、華南起源說、長江中下遊起源說。起源時間也從3000年前至7000年前不斷向前推移,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洞庭湖的彭頭山文化發現了8000多年前的稻穀遺存,把人們探索的目光延伸到湖南。直到玉蟾岩古栽培稻的發現,稻作農業起源時間又從8000年再向前推進了4000年。早在12000年前,我們湘南的先民就率先開始了稻作農業,並從此拉開了中國農耕文明的序幕。

在湘南的這一重大考古發現,不僅是一項改寫世界農業文明史的重大發現,也是一項改寫中華文明史的重大發現。史學界習慣上以“上下五千年”來認識中華文明史。五千年之說來自《史記》。《史記》以黃帝開篇,認為黃帝是中華文明的人文始祖。這個說法一直沿襲至今。但《史記》有一個曆史缺陷,忽略了黃帝同時期的炎帝的文明創造作用,因此《史記》在文明傳承上出現了錯位,把中華民族曆史看做是黃帝一家一族的一元曆史,把中華文明簡單定位在黃帝開創文明的單一傳承上,事實上唯有炎黃並舉,才能真正代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在不同族群、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多元發展史。從玉蟾岩考古發現來看,中華文明的源頭,不是《史記》所言的黃帝開篇,而是在12000年前湘南農耕稻作文化開始。這是迄今為止中華農耕文明最早起源的明證,也是人類曆史上農業革命的開端。湘南出土的“玉蟾岩古栽培稻”把中華文明“五千年”起源說上推了7000年,這充分說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湘南是人類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

中國農耕文明的傑出代表是炎帝。炎帝所代表的農耕文化既是衡陽文化之源,又是中華文明之源。炎帝是與黃帝同時的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的部族首領。從一般意義上說,炎黃文化是指炎帝所代表的氏族文化與黃帝所代表的氏族文化,炎帝氏族文化是以農耕文化為主體,黃帝氏族文化是以遊牧文化為主體,兩者在遠古氏族社會的相互滲入與融合,共同構建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炎帝農耕文化誕生在距今6500年前—8000年前的氏族文化中,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中國開始進入西方人所謂的“文明時代”。這個“文明時代”的一個基本標誌就是農業的出現。

炎帝又稱神農氏。曆史上一般把炎帝看做是原始農業的始祖,所以又稱炎帝為神農氏。班固在《漢書·曆律誌》中說“抱犧氏歿,神農氏作……以火承木,故曰炎帝,教民耕作,故天下號神農氏”。關於炎帝神農與原始農業的關係,史籍中有許多記載,《管子·輕重篇》:“神農作種五穀於淇山之陽,九州之人乃知穀食。”《逸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為耒耜,詛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於勤,百果藏實。”《易經·係辭下》:“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白虎通義》:“古之人,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於時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農作。”從以上古籍記述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幾點認識:一是中國原始農業始祖是神農;二是原始農業的出現是在原始采集(利用自然)食物“難以養民”的情形下開始由采集向栽種(改造自然)轉變的;三是神農教人“耕種”的同時,發明了最早的農業生產耕種工具——耒耜,把原始農業生產大大推進了一步。因此,炎帝神農被稱為中國原始農業的開創者,又被後世尊為“三皇”之一的地皇。在原始氏族社會,氏族部落之間常常發生戰爭。炎帝與黃帝曾爭奪於涿鹿之野,結果是黃帝部落打敗了炎帝部落,炎帝部落大多歸附黃帝部落,但有一部分成員向南方逃遁。相傳,炎帝死後葬於湖南酃縣(今炎陵縣),酃縣在曆史上曾為衡州府轄。又傳炎帝神農在教人耕種糧食後,為了提高糧食生產,在耒陽發明了一種用堅硬木料製作的耕種工具——耒耜,大大促進了原始農業生產的發展。耒陽之名由來就與炎帝神農在此教人製作耒耜有關。《衡湘傳聞》記載:神農氏之裔赤製氏“作耒耜於耒山”。遠古農業生產曆經刀耕火種、耜耕、犁耕三個階段。“玉蟾岩古栽培稻”是原始的刀耕火種時期,到神農發明耒耜,原始農業生產發展到耜耕時期,這是原始農業生產力的第一次大發展。

衡湘這片孕育中國原始農業的大地,保留著農耕文化始祖炎帝神農的許多遺跡。曆史上曾屬衡陽郡、衡陽道管轄的宜章縣騎田嶺就是傳說中“神農種五穀於淇山之陽”(《管子·輕重》)的淇田。嘉禾縣即炎帝教人改良稻種之地,王應章《嘉禾縣學記》雲:“嘉禾,故禾倉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種,神農拾之以教耕作,於其他為禾倉,後以置縣,徇其實曰嘉禾縣。”耒陽則為神農製農具耒耜之處,《衡湘傳聞》載,神農命“赤製氏作耒耜於郴州之耒山”。《明一統誌》雲,“耒水出郴州耒山”,耒陽便因位於耒水之陽而得名。茶陵縣有嚐藥亭,傳說為神農氏采藥搗藥之處。炎帝又命臥郴夭作《扶持》之樂,郴夭是郴州人,郴州因郴天而得名。《神仙傳》說,赤鬆子是神農時的雨師,乾隆《清泉縣誌》載,縣內雨母山存有赤鬆子壇。《元豐九域誌》載,衡陽有“炎帝廟及陵”,又雲有“神農廟”、“神農井”。所以,《清泉縣誌》雲:“衡湘為炎帝所都。”就是說,衡湘是炎帝常駐的地方。

衡湘人民視炎帝為“一邑之光”,對其十分崇敬,因而修建了許多祠廟來祭祀他、紀念他。據《清泉縣誌》載,衡州神農殿在原衡陽縣丞署,因乾隆二十一年(1756)縣丞移駐渣江,衡陽、清泉兩縣民眾購其地建殿祀神農。又載,縣境有“神農山”,上有神農祠。據考,即今衡南縣車江鎮鐵市村炎帝神農祠。明代工部尚書王詔為本地人,曾撰詩雲:“我邑神農山,上有神農祠。”位於赤帝峰下的南嶽廟,就是全國最早的祀炎祠廟。南嶽廟的主神化身是誰,曆來眾說紛紜,而一說就是炎帝。因為秦漢時傳說炎帝是南方之神。《禮記·月令》雲:“南方為炎天,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由於炎帝是掌管南方之神,因而他也就成了南嶽的主神。唐代衡州刺史呂溫《奉敕祭南嶽》詩雲:“皇帝禮赤帝”,“赤帝”即指炎帝,高誘注《淮南子·時則訓》:“赤帝,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也。”《洞淵集》雲:“衡山洞名朱陵太虛之天,即神農為炎帝治南嶽者。”《南嶽總勝集》雲:南嶽諸神之“主者,炎帝”。宋代詩人戴複古《南嶽》詩描寫南嶽廟:“淩空棟宇赤帝宅。”元代詩人傅若金在《登南嶽》詩中也說:“入樹恐驚赤帝宅。”清代李元度更認為南嶽主神的化身之一為炎帝,南嶽奉祀兼有祀祖的性質,他在主修的《南嶽誌》中將炎帝列為曆史名人《前獻》篇的第一人,並詳述炎帝在衡湘間的活動、功績及人民對他的崇敬。1937年程潛先生遊祀祝融峰嶽神廟,他認為嶽神就是炎帝,故將嶽神廟直接稱為“炎帝廟”,賦詩題為《祝融峰謁炎帝廟》,等等。

曆史上這麼多人在衡嶽祭祀炎帝,不僅是炎帝開創了中國的農耕文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炎帝南遷後,葬於湖南。南北朝蕭繹《金樓子》雲:炎帝“在位百二十年”。唐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雲:炎帝“立百二十年,崩葬長沙”。宋王象之《輿地紀勝》雲:炎帝葬“茶陵縣南一百裏康樂鄉白鹿原”。據考,白鹿原亦稱鹿原陂,即今炎陵縣城關炎陵山,它在漢代屬長沙國,唐時屬衡州茶陵縣,宋元明清屬衡州酃縣。我國有“古不墓祭”的習俗,故唐代以前陵前沒有建築。炎帝陵於北宋時被發現,乾德五年(967)詔令在陵前修廟祭祀,以祝融配享。後因地僻路險,舟車不便,又遷至茶陵縣南。淳熙十三年(1186),衡州守劉清之奏請複移於原炎陵旁。次年,宋孝宗詔衡州府修葺陵廟。以後明清兩代,多次進行了修複。至清道光十七年(1837),陵廟建築包括主殿、拜亭、午門、寢門、朝房、碑亭、夾道、禦街等,四周環以圍牆,全部建築覆琉璃瓦件,可謂金碧輝煌,蔚為壯觀,遂成為湖湘一大名勝。

三、神奇傳說中的祝融

每一個偉大而古老的民族都有他們的神話與史詩,來作為自己民族起源的答案。中華民族也毫不例外。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希臘羅馬的神話與史詩一樣,中國人早在秦磚漢瓦時代就創造出了中華民族完整的神話與傳說體係。這些美麗而神奇的傳說,幾千年來為中國入耳濡目染、代代相傳,已經不再是神話傳說中本身動聽的故事,而是一種文明起源的象征。遠古的神話傳說也為衡嶽大地披上一層神奇的色彩。

古神話傳說中,衡嶽像一隻巨臂撐起華夏開天辟地文明時代。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多少萬年以前的太古時代,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混濁的星體,沒有天地之分,其形狀非常像一個雞蛋。有一個叫做盤古的巨人,手拿一把大斧,經過1.8萬年的艱苦卓絕的努力,終於在某一天將這個星球從中劈開,分為兩半。於是,便有了天,有了地。衡嶽大地在這開天辟地的文明起源中成為支撐華夏的一隻巨臂。

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不能不提到火神祝融。南方古老的部族是所謂的“三苗”集團,以有別於中原的“華夏”集團。在傳說中,同三苗(苗蠻)集團有最深關係的為祝融氏,他的名字成為三苗部族的象征。隻要一提到祝融,古史學家們自然而然地便聯想到了南方,聯想到了楚地,聯想到了南嶽主峰。

在古代的傳說和記載中都說祝融氏出於五帝中的顓頊之後。他的名字或者叫“犁”,或者叫“重黎”。《左傳》說:“顓頊氏有子曰犁,為祝融。”《山海經》說:“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又說:“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大戴·禮記》和《世本》不僅述及了顓頊和老童,而且還述及他們妻室的姓名。《史記·楚世家》說重黎初因有功,受帝嚳封,“命曰祝融”。

在古史中,祝融是火神,是光明的象征。按照何新先生的看法,世界上各民族在遠古時期都曾經存在過對太陽神的崇拜,尤其以農業民族為盛。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遠古時期同樣存在著對太陽神的崇拜。不過不同的是,這種崇拜逐漸演化為對光明、對火的崇拜。在古代,中國的火神有兩位,一是祝融,一是赤帝,赤帝即炎帝。《淮南子》、《孫子兵法》、《左傳》、《山海經》中都有記載。值得注意的是,在眾多的古籍文獻中,都將炎帝與祝融和衡嶽大地聯係起來了。

祝融是楚人的先祖,《史記》中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氏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在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戰國帛書中記載了一個神話故事,其中有一段說:“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奠四極。”意思是說,當共工怒觸不周山後,人間發生了天傾地動的災難時,炎帝命祝融帶領四神(伏羲的四個兒子)去安定日月星辰,並以“青、赤、黃、白、黑五木之精承天之覆”。長沙出土的楚墓帛書中還繪有十二月祖像,其中五月之神作三首牛碲之狀,即為祝融神。說明楚地人們對祝融已經是相當的熟悉並很早就崇拜。衡陽在先秦時代屬楚國,衡山上有祝融塚之說流傳很廣。東漢張衡的《思玄賦》中引用了很多出自於古史傳說的典故,其中有:“流目頰夫衡阿兮,睹有黎之圮墳,痛火正之無懷兮,託山陂以孤魂”,講的就是衡山上祝融塚的故事。唐代李賢詮釋:“圮,毀也。盛弘之《荊州記》雲:‘衡山南有南正重黎墓,楚靈王時山崩,毀其墓,得《營丘九頭圖》也’’’。實際上,在公元6世紀初,酈道元的《水經注》中也記載了這個傳說。楚靈王的時代當在春秋晚期,那麼衡山祝融塚所存在的時代應該更早。所以,祝融為楚人的祖先的說法可以追溯到先秦楚文化的繁榮時期。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都與衡陽有著密切的聯係,在這塊土地上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即神農氏曾以長沙為都,王萬澍《衡湘稽古》考證說:“炎帝之都長沙凡七世。”炎帝在耒山(今衡陽市耒陽)發明了耒耜,教導人們耕種;死後葬於茶陵(今炎陵縣,古代屬衡州府管轄)。現在衡陽境內有許多祭祀炎帝神農氏的神祠廟,南嶽72峰中有赤帝(炎帝)峰。黃帝最早劃分五嶽,定期對五嶽進行巡狩視察,據說他南巡至南嶽,登山以望雲氣,故南嶽山上有黃帝岩。《衡湘稽古》說:“嫘祖從帝南遊,死於衡山,遂葬之。”所以在南嶽72峰中有雷祖(嫘祖)峰(今衡陽縣),峰上有嫘祖墓,又稱“先蠶塚”。火神祝融則更是與衡陽有著不解之緣,南嶽衡山72峰的主峰為祝融峰,是為火神祝融遊息之地,故名祝融峰。祝融死後葬於南嶽,山上有祝融塚。堯帝、舜帝都曾經巡狩至南嶽衡山,舜帝在南嶽留有許多遺跡:如舜月館、舜廟、舜溪、舜洞、舜樟,等等。舜帝死在九嶷山並葬在那裏。而大禹治水更是在南嶽衡山留下了無數美麗的傳說:金簡峰(大禹在此獲金簡玉書)、白馬峰(大禹在此殺白馬以祭天)、禹王城(大禹屯兵之處)、清冷宮(大禹的行宮)、禹廟、禹碑、禹柏……,等等。

四、蔡倫造紙撬動人類文明

在衡陽曆史上,有一位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物。這個人就是東漢時期的蔡倫。

蔡倫,字敬仲,湖南耒陽人,生年不詳(有不少研究者認為他出生於公元63年,但可考的史料不充分,出生年月仍是一個謎)。根據史書記載,蔡倫於漢明帝劉莊永平末年(75)人宮,漢章帝劉炟建初年間(76—84)被提為小黃門,漢和帝劉肇時(89—106)為中常侍,主要職責為隨侍皇帝左右,出入內宮,讚導宮內眾事務,備顧問應對。他一生中經曆了東漢明帝(劉莊)、章帝(劉炟)、和帝(劉肇)、殤帝(劉隆)、安帝(劉祜)五位皇帝,能侍衛左右,提供參考意見,故權力較大。中常侍秩二千石,級別相當於郡守與諸侯王國相。後來又加位尚方令,兼掌管皇宮禦用刀劍珍玩街道等物。安帝劉祜元初元年(114)封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洋縣龍亭鋪鎮),食邑三百戶,故世稱為“蔡侯”。同年又升任鄧太後長樂宮長樂太仆。安帝建光元年(121),鄧太後去世,蔡倫回到封地。不久,受到了原來宮廷鬥爭的牽連。先是在和帝時期,蔡倫受竇太後旨意,斥責安帝的祖母宋貴人有不良行為,以至於後來遭到了致命的報複。安帝即位,在蔡倫失去了鄧太後的保護傘之後,立即命令蔡倫就此事到廷尉那裏說清楚。蔡倫不願受辱,於是沐浴一新,穿戴整齊,遂在安帝建光元年(121)服毒自盡,死後葬在封地。在《後漢書》中,蔡倫被載入《宦官傳》。

我們知道,迄今為止,在考古中發現最早的紙張是在西安灞橋出土的西漢麻紙。應該說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植物纖維紙。這種紙顏色泛黃,表麵粗糙,並不適合於書寫。稍後的古紙是在甘肅居延出土的公元前1世紀漢宣帝劉詢(前74—前49)時的麻紙,它質地細密,色澤顯白,較之灞橋紙已有了不少改進。此外,在新疆羅布淖爾、陝西扶風、甘肅敦煌馬圈灣、甘肅天水放馬灘等地也有西漢麻紙的發現。因此,可以推斷,最晚在公元前1世紀中葉,中國已經采用紙張代替竹簡來記述文字了。

蔡倫為中常侍兼位尚方令,負責監製監管皇宮禦用器物。他在西漢造紙術的基礎上,吸收民間的手工技術,對造紙工藝進行了大膽和深入的改革。采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做原料,不僅大大擴充了造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紙的質量。永元十七年(105),蔡倫把按新法製造出來的紙張獻給了漢和帝。也許是因為蔡倫造紙(或者說對造紙技術改革)有功,他在不久之後便被漢安帝封為龍亭侯。蔡倫所造的紙,有紙草之便利而不似其易於破損;有竹木簡牘之廉價而不似其庸;有甲骨金石之堅硬而不似其笨重;有縑帛羊皮之柔軟而不似其昂貴。因此這種新的紙張得到迅速推廣應用,人們都稱它為“蔡侯紙”。後世也因此公認蔡倫是紙的發明者。自此後,中國的造紙業不斷地發展與革新,如唐、宋時期的宣紙、歙紙、蘇紙、池紙、蠲紙等,競相媲美,成為譽滿天下的名紙,而清代的宣紙更是有著“紙壽千年”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