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一件真事(2 / 3)

漢、魏、晉時代,曾經試用吹氧燃燒的方法燒製鉛釉。不過,製品的色彩混濁,質地粗糙。

從隋代開始,能燒製綠、黃、白三種單色釉,而使用三種顏色製成陶器則開始於唐代,就是唐三彩。現在,對三種色彩的解釋也不盡相同。

有人認為三種色彩是綠、褐、白,也有人說成綠、紅、黃。因為它是經過升華而得到的色彩,難以簡單地判定。換言之,它是一種極其微妙難以形容的色彩。

唐三彩是盛唐燦爛文化的碩果,也給國外文化帶去很大影響。

日本奈良時代的”“奈良三彩”“——即所謂正倉院三彩,就是仿照唐三彩的。

迄今為止,日本有三十餘處出土了奈良三彩。其中,瀨戶內海大飛島數量最多。

在衝島的考察中,已經發掘出奈良三彩小壺壺體十一隻,壺蓋六隻。

小壺上也描繪著黃、綠、白三種顏色。窄窄的壺嘴向外翻,兒乎和寬肩壺體相連。壺底配有高台座。

和唐三彩相比,稍有遜色,但當你注目時,一定會使你的腦海中浮現出古都奈良的幻象,真是唯妙唯削。”勃海三彩“、”遼三彩“、”伊朗三彩“都受到了唐三彩的影響。

古代各國文化的交流如此迅速和廣泛,真是出乎意料。

伊朗三彩和唐三彩的相互影響,還有待進一步考察。從認識的一致性考慮,有理由認為伊朗接受了中國的構思影響。

總而言之,唐三彩在陶器製作上產生的”色“和”美“,世界藝術史己有定評。

出土唐三彩的衝島,是浮出玄界灘海麵的遠海孤島,是被稱為官幣大社宗像神社的”神域“,東西約一公裏,南北半公裏,周圍約四公裏。

古代留下來的宗像神社,聚三宮為一體。

所謂三宮,即宗像郡田島邊津宮、大島中津宮和衝島衝津宮。

早在江戶時代,貝原益軒就發現衝津宮的古代祭祀遺跡。更早以前,青柳種信曾親自登島考察。在後來的明治、大正時代,又引起江藤正澄、柴田常惠等人的重視。直到戰前,田中幸夫、豐元國等也前去進行過考察。

一九五四年為召齊宗像神社複興促成會,以小島鈺作為團長、以鏡山猛為現場主任,對衝島進行過考察,從此,衝島作為古代遺跡寶庫被人所共認。

對千古之謎的秘境——衝島進行學術解剖後,兩萬一千餘件國寶和珍貴文物出土。”海上正倉院“在考古學界引起驚歎。

出土文物極少破損。許多”奈良三彩“、”須惠器“等,大都可以複原。

衝島之所以能這樣完好地保存遺跡,有以下原因。

衝島近千年來一直是封閉的島。

按照”神律“規定,島上一木一石都不可觸犯。有這樣的傳說:江戶幕府初期,黑田長政曾說:“我是天主教徒,神不能對我報應。”但在他從衝島拿走寶物時,立刻被化成妖怪。

這個島還“限製女人”登陸。全國限製女人的地方很多,但迄今多數地方已開放。

這裏卻一直循守著二千多年來的嚴格禁令。總之,衝島是戒律森嚴的島子。

登上該島,必須“拔楔”——浴於海水,驅除不祥。貝原益軒的《築前續風土記》中說:“到這兒的人,要先以海水淨身,參拜正三位神社。最初七天,每天一次海水淨身。於第八天始可至本社”如今登島,雖不必再循守這些規矩,但也須嚴守“祓楔”慣例。全體考察隊員部要在難以想象的寒冷海水中淨身後,登岸。

在島上還有不許吐痰、吐唾沫,便溺須在指定地點進行等極其苛刻的規定。

可以說,正是這些森嚴的戒律,才使衝島的祭祀遺跡保護下來。

衝島上有巨岩和原始森林,鬱鬱蒼蒼的暗綠色原始森林,嵌入海麵的陡峭斷崖,令人產生窒息似的莊嚴和神秘感。

原始森林中,有些熱帶羊齒類植物伸著長達一米的厚葉,鬱鬱蔥蔥,令人完全忘記現代社會的汙染情景。

衝津宮附近巨岩林立,絕大多數的祭祀遺跡是從巨岩深處發現的。衝島祭祀之所以被稱作“巨岩祭祀”,大約由此而來。當然,也許是古人對“岩石”產生近於畏懼性的信仰之故。

登島後的三笠宮閣下談到第一個印象時說:“來到這兒,才明白為何《古事記》中經常出現”岩“這個詞,也理解了古代人為何對”岩“產生敬仰心情。”島上究竟能否住人?據這次考察,在衝島發現了繩文土器和彌生土器。可以知道:繩文時代,人們曾在這兒入海打魚。考慮到擁有現代裝備的漁船也不能輕易靠近該島,而繩文時代的小舟卻活動在這裏,真是不可思議。

可以斷定;自原始時代起,這個島不但是“祭祀的島”,而且還是“生活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