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月下旬,大宋太皇太後高氏病逝於大宋皇宮崇慶殿內。這位大宋國的實際掌權者,於神宗駕崩後因新登基的哲宗趙煦年幼,以太皇太後之資垂簾聽政。執政九年間,廉潔自奉,處事公正,朝政清明,有女中堯舜之稱。終年六十二歲,諡號為宣仁聖烈皇後。
高氏一死,趙煦親政。他其實已做了九年的皇帝,隻不過九年來這皇帝卻是有名無實,大權全在太皇太後之手,直到此刻,他才算是真正的皇帝。
他被高氏壓抑的久了,心中對於這位祖母甚是逆反。凡是高氏堅持的,他必定反對;反是其反對的,他必要堅持。高氏執政期間,“以複祖宗法度為先務,盡行仁宗之政”,起用保守派大臣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範純仁等,廢除了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趙煦這一親政,便即要複行新法。
沈醉還記得原著上寫道趙煦親政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禮部尚書蘇軾貶去做定州知府。果然太皇太後駕崩沒幾日,趙煦與他在內書閣議事之時便提及了貶斥蘇軾之事。
沈醉與蘇軾的關係雖不算多麼深厚,但平時卻也常有來往全文閱讀蒙山軍。有時去向蘇軾求字之時,人家蘇軾也是答應的爽快。且蘇軾也是他向來比較敬仰的大文豪、大詞人,因此卻是在趙煦麵前力保蘇軾。
趙煦道:“不瞞師父,我就是不愛瞧這蘇大胡子。不過師父你既一力保他,瞧師父麵子上,這事便就罷了。”
沈醉拱手謝過,道:“蘇軾文名滿天下,在天下文人士子中甚有影響。皇上若貶斥了他,卻不免對皇上的聲名有些損傷。此時皇上剛剛親政,需在天下百姓心中豎立一個好的形象。”
趙煦點頭道:“這倒也是。我有些沒想到,卻是師父想的周全。”稍頓了下,不等沈醉接話,問道:“不知師父對於王安石的新法有何看法?”
沈醉並不是專修曆史的,關於王安石變法這段隻在中學曆史課本上學過,隻是中學曆史課本上寫的並不甚詳細,而且到現在他也忘的差不多了,所以知之不多。倒是還隱約記得當時課本上對於王安石的變法是褒獎的,隻不過最後失敗了。卻是最近幾日來,有不少朝中官員提及,議論紛紛,他在旁聽到,倒比當時課本上知道的詳細了一些。隻是沒想到趙煦會來問他,略皺了皺眉,道:“變法圖強,乃是好事。王安石這人,有學問有才幹有抱負,用心也是為國為民。隻是臣卻覺得,他有些太理想化了一些,而且推行新法的手段也過於激烈了一些。雖然從新法的條目上和政策上來看是合理的,但他卻妄想在幾年之內便要解決積壓了上百年的弊端,無疑是不切實際的。”
“正是‘欲速則不達’,而他在實施上又過於強行化、激烈化了一些,再加上用人不當,所以最終導致了失敗。其實除王安石等寥寥幾人外,新黨中大多是些鑽營投機之輩,隻是想借著新法之名而謀私。哪裏有什麼堅定變法,富國強兵的信念。我知道皇上想要繼承先皇之誌,推行新法,但定要吸取王安石的教訓,當徐徐圖之,任人用人也需謹慎選擇。便如久病之人,不可用藥過猛,當緩緩調治。更當選用良藥,不可讓假次充之,良方也需用良藥。”
趙煦似在咀嚼沈醉的話,好一會兒後方才道:“師父說的是!”….16.
沈醉今日已教過了趙煦武藝,又與趙煦說了幾句話後,便即告辭退出。
這時朝中執政,都是太皇太後任用的舊臣,都是反對新法之人。先有翰林學士範祖禹上奏,說道:“先太皇太後以大公至正為心,罷王安石、呂惠卿新法而行祖宗舊政,故社稷危而複安,人心離而複事。乃至遼主亦與宰相方曰:‘南朝遵行仁宗政事,可敕燕京留守,使邊吏約束,無生事。’陛下觀敵國之情如此,則中國人心可知。今陛下親理萬機,小人必欲有所動搖,而懷利者亦皆觀望。臣願陛下念祖宗之艱難,先太皇太後之勤勞,痛心疾首,以聽用小人為刻骨之戒,守天佑之政,當堅如金石,重如山嶽,使中外一心,歸於至正,則天下幸甚!”
趙煦越看越怒,把奏章往案上一拋,說道:“‘痛心疾首,以聽用小人為刻骨之戒’,這兩句話說得不錯。但不知誰是君子,誰是小人?”說著雙目炯炯,凝視範祖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