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斬殺遼帝(1 / 3)

沈醉此番話一出,整個大殿上鴉雀無聲。隻不過這番話中有多少是他的真實想法,有多少是虛言、大話,便隻有他自己知道了。其實若非他知道曆史,他跟朝堂上的這些大臣也是一樣,又能看到多遠,想到多遠。他自己便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所顧的還不多是眼前。他說這番話,主要是為了喚起一絲這朝堂上群臣的那一絲戰意。所謂“在其位,謀其事”,他既然站到了這大宋的朝堂之上,他想自己或多或少也應該為這大宋做些什麼,讓它不那麼快滅亡,讓它有機會強盛。

有一個成語叫做“振聾發聵”,朝堂上很多大臣現在就有這種感覺。沈醉的這番話讓他們很震驚,也讓他們得到了很多啟示。真心為國的大臣們不禁心生慚愧,暗道自己確實有些目光短淺;隻為自己謀利的卻也是目瞪口呆,不過想到為了後世子孫,心中卻覺著也當好好考慮考慮。不管是奸臣還是權臣,也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在對待自己的後輩子女上基本都是一樣的。“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還是很通用的。再壞的人,也會疼愛自己的子女。

“好,沈愛卿遠見卓識,當真是我大宋臣子的楷模!”趙煦又拍案叫道。話鋒一轉,道:“卿之大才,朕借用之處甚多,豈可放之去衝鋒陷陣。再說咱們此時隻是提議,出兵征戰乃是大事,還需好好議定,到時再說也是不遲。”

沈醉拱手謙遜道:“陛下謬讚了,臣不敢當。”

話音方落,群臣中一人出班接道:“沈大人這才是過謙了。沈大人高瞻遠矚,見識卓著,不是我輩目光短淺可比。有沈大人在此,當真是咱們大宋之福。皇上當日欽點沈大人為狀元,又破格提用,也是目光如矩,慧眼識英才!”

沈醉隻聽聲音,便知是蔡京,卻也不必轉頭去看。隻是心道這家夥是見自己得了勢,就來巴結拍馬屁。且一拍兩馬,連趙煦的馬屁也一塊拍了。抬頭去看趙煦,果見趙煦瞧著蔡京滿目讚賞之意。蔡京這一開頭,後麵卻是立馬便有附議之人,你一言我一語,把沈醉誇的是天上少有,地上絕無。就連四朝元老,現任平章軍國重事、太師之職的文彥博都十分難得地誇了沈醉一句。

正在此時,蘇轍卻又向沈醉道:“沈大人,蘇某尚有疑問之處,還請沈大人見教!”

蘇轍這一出聲請問,殿中眾人的誇讚之聲便立馬停了,都瞧怪物一般瞧著蘇轍。便是與蘇轍一路的蘇軾、範純仁、範祖禹等人也都麵露奇怪之色。趙煦更是冷哼了一聲,皺了皺眉頭便要發作。沈醉卻已道:“蘇大人但問便是。”

蘇轍道:“便如沈大人所言,從秦漢時的匈奴,到如今的契丹、黨項,這些化外蠻族都與我中國為敵。一族敗之,另一族便趁勢而起代之。好像殺之不盡一般,又總能趁機發展強盛,威脅我中國統治。今日契丹敗了,不知又有哪一族會趁勢而起,到後世發展強盛,又會與我中國為敵。往複循環,不知何時是終。便是我們將它打敗了打怕了,打得也再無還手之力,可以安定幾十年或上百年,但終有一日他們仍會死灰複燃。沈大人聲稱要將他們永遠滅絕,難道要屠殺盡他們族中的每一人?”

沈醉道:“這倒也不必,從秦始皇的一戰定匈奴,到漢武帝舉傾國之力打的匈奴分裂西遷,再到唐敗突厥。可以說,咱們中國都是能夠打敗這些遊牧民族的。每一次遊牧民族的昌盛,都是源於咱們中國的內亂及朝代更替,給予了他們機會。否則咱們一直打壓,他們便會毫無機會。因此咱們更需要變法圖強,不使咱們大宋內部出問題,一直強盛。咱們一舉而定後,他們便會再無翻身之機。同時也可使用教化的手段,將其族民百姓遷徙至中原,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讓他們學習咱們的文化,並與其通婚。慢慢的同化他們,過上個幾十年上百年,這些人還有他們的後輩便完完全全成了咱們大宋的子民。當然,為了他們不聚眾謀反鬧事,可將其分散遷徙,人數也不宜太多太過集中,需置於咱們的絕對控製下。蘇大人以為如何?”

蘇轍略皺著眉點頭道:“沈大人此議甚好,蘇某佩服!”卻又歎道:“隻是遼國、西夏皆是兵強馬壯,咱們大宋雖兵多將廣,武器精良,這一仗卻也不知要打到多久才能結束。”

沈醉道:“咱們大宋人多,便是拚人也能拚死他們。勝終是會勝,隻不過損傷會大。所以當務之急,咱們變法的第一條便是要強兵。不能再像現在這般將不知兵,兵不知將。打仗還是需要兵將合力,上下一心的。”轉向趙煦拱手問道:“不知陛下以為如何?”

趙煦點頭道:“沈愛卿所言甚是,咱們首要的第一條需是強兵。”

作為“強兵”的措施,神宗時王安石變法中,一方麵精簡軍隊,裁汰老弱,合並軍營,另一方麵實行將兵法。自熙寧七年始,在北方挑選武藝較高、作戰經驗較多的武官專掌訓練統領。將兵法的實行,使兵知其將,將練其兵,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這一點,還是卓有成效的。趙煦要複行新法,卻也沒必要重新商定個強兵的法則,便以此為基,與群臣在朝堂上討論通過。讓群臣多推薦一些掌兵訓練的武官,選地建軍訓練,精簡軍隊,裁汰老弱這些自然也是必需的。

沈醉借此機會推薦了自己在京中的好友周侗,作為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周侗在朝中的名聲還是有的。再加又是沈醉推薦,趙煦十分看重。旁人推薦的還需審核呈辦,沈醉推薦的趙煦便當即準允,說道先以京師為例進行。周侗既在東京,又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自有這個方便。眾人都無異議,趙煦便即命人擬旨下詔,然後宣布退朝。

十月初,樞密院派往遼國的細作傳回密報。說道遼國正在集結大軍,遼帝耶律洪基準備禦駕親征,兵指雁門關。

趙煦接報後,一麵派人傳書邊關,著守將整備防務,積蓄糧草,訓練士卒,預防遼兵寇關。一麵又派人往附近各地駐軍下令,準備隨時增援。另一麵則準備直接從京師增派援兵,這一次不但要堅決防守,同時打退遼兵後也要趁機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