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花萼樓壽筵帖,中書令首使亂(1 / 2)

開元二十六年,七月初七,朝會。

今天是大朝,文武百官均要上朝陳述,自從武惠妃逝世後,太玉真人改名楊妃充入掖庭,很久一段時間以來,大朝都不太常見。

這次大朝,是開元一朝的慣例,這之後,聖人天子,耽於享樂,禮崩樂壞,這是後話。

此次大朝,原因還是改兵製,打高原九部,再者就是冊封南召王皮葛羅。

攝於太宗高宗征戰天威,周邊小國還是十分懾服的。

“諸卿,今日大朝,有幾項大事要議,高原九部總在蠶食西域,安西都護府壓力極大;東北有襲人部發生叛亂,還有,姚州南邊的一個叫南召的小國來進貢,請求冊封,眾人可有意見?”李三郎坐在皇座上,麵色和悅,但目光銳利。

這是重生後的李璵第一次見到父親,前半生英雄,後半生近似廢物的人。

朝堂眾人,都不敢答話。

“聖人!自開元肇始,政清人和。四方賓服,此為聖人勞心操持,然天下雖有動亂,不過肘腋之疾。

關於兵製,臣以為,改府為募,實乃壯舉,一則能彌補兵員不足,二來,鎮守四方製使,有可用之兵,守衛大唐疆土。

自高宗朝時,高原九部總有窺伺我大唐聖土之意,更需派兵征伐,以正大唐威名,使宵小不敢窺伺神器。南召國,邊緣小國耳,冊封一小國王即可,以顯聖人寬德。”

林國輔為了迎合聖意,說了一番甜言蜜語,誇得李三郎心花怒放。

“臣等具是此意,與中書令相同。”眾臣工也趨炎附勢迎合道。

“哈哈哈哈哈哈哈,眾卿說笑了,開元以來,政事清明,然天下事,不止在我李家,也在於諸位。若非諸公協助,何來此等盛世?”

“太子,你,可有政論?”李三郎看著坐在偏座的一言不發的李璵,嘴上還在笑,但射向李璵的眼神中,已透露著威嚴。

這眼神,已經透露出,李三郎是個視權力如性命的權力動物,此刻必須說話,不然會惹怒他,此刻不能亂說話,否則便會給林國輔攻擊自己的口實。

思索了大概是三十秒,記錄朝時的刻漏滴下三十滴水後,李璵持玉版起身。在朝堂中央向皇座上的人跪拜。

“兒臣遙領官職,未曾了解各地民情,還請聖人恕罪。

自冊封以來,兒臣獲許閱覽卷宗,心中有三言,不知可向聖人陳言?”李璵答出這話,心裏也沒底,朝堂上的老丈人韋監,太子宮的屬臣們,都嚇出了一身冷汗,自李三郎殺了三子,開了張相後,還沒人敢這麼跟他說話。

“哦!?”李三郎頓時來了興致,“既如此,那你就說說吧。”

“自聖人禦極,開元年歲已有二十有六,仰賴聖人操持,眾臣協力,我朝疆域四安,府庫充盈,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此等盛世,是皇父心有天下,關愛萬民。

然高原九部,並非自高宗朝時就覬覦我朝疆域,而是自文皇帝滅草原十八部時,就有窺伺之心。自開元二十年,屢有征戰,仰賴將士上下一心,大破高原九部,使其暫收窺伺野心。

但高原九部,曆來生活在高原上,目下占據吐穀渾舊地,兒臣以為,徐徐圖之,乃是上道。

且說將府兵改為募兵一事,兒臣認為,自從我朝開國以來,兵製屢有變革,兒臣豈敢妄加議論?一切還需仰仗聖人定奪。然而,關西地區的諸位將士們,他們曆經無數次浴血奮戰,攻破城池、奪取關隘,立下赫赫戰功。這些英勇無畏的戰士們,用自己的血汗和生命捍衛著國家的安寧與尊嚴。他們的功績不容忽視,他們的付出應當得到回報。因此,在考慮兵製改革時,我們是否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些將士們的利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