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李璵閑來無事,查看了這些年的卷宗。冊封的這年,發生了幾件大事:停止向邊地派遣府兵,改由各地節度使征募鄉勇長征兵;再就是持續對高原九部用兵,打壓自高宗朝以來的高原九部的蠶食,還有,就是對南召國用兵。
用兵本無大礙,大唐本是軍國立本,不打仗,承平日久,會出問題。可問題就在於,開元盛世樂已久,邊關思變謀大亂。
在這個繁榮昌盛、歌舞升平的開元盛世,安於享樂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但誰也沒有想到,一場巨大的危機正在邊關悄然醞釀著。那些原本應該守護邊疆、保衛國家安寧的人們,卻因為種種原因開始心生不滿和怨恨。
後來,以範、龍、魏三鎮節度使安錄山為首,邊關將領們,漸漸被權力和欲望所腐蝕,他們不再滿足於現狀,渴望獲得更多的財富和地位。於是,他們暗中勾結外敵,策劃著一場驚天動地的叛亂。而與此同時,朝廷內部也出現了以林國輔為首的蛀蟲,他們利用自己手中的職權謀取私利,對邊關的局勢視而不見甚至故意隱瞞不報。
在這樣的背景下,整個國家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百姓們生活在恐懼和不安當中,而皇帝和大臣們卻還沉浸在虛假的太平景象裏,全然不知危險已經臨近……
放開征兵,一鎮節度使便跟土皇帝無異,西北持續用兵。導致後來關東生變,關中便無兵可用,後來的局麵,便是漁陽鼙鼓,哥舒帶刀,天子西逃,中原大亂。
李孝康熟知曆史,這是天子玩權術玩脫了。
現在他身為李璵,在堪比第二十五朝太子的鬥爭環境中,先要自保,才能保全盛世,否則,專權或者亂權,隨時是一頂大帽子,扣在腦袋上,不死也要脫層皮。
帝製時代,太子最不好做,勤奮被認為覬覦皇位,懶惰又會被彈劾不適合做儲君。李璵並非林國輔所想立的太子,之後便成為後來李璵在政壇最大的威脅。這也是真實發生的事,不然也不會出現冊封中,太子虛心行禮,宰相居然不回禮便告退的場景。
李璵知道今後要吃的癟,還多著呢。
再來說幽州之事,冊封太子的年初,張守圭將軍鎮守幽州,這會兒,應該帶著安錄山。幽州發生了大事:張的部將
周侃,白真耶若私傳軍令,位於雲州關外的襲人部落反叛,平叛未成,反而遭受大敗。按道理,六月中,河西郡公,侍中牛先客,就該出發去幽州,調查此事。
此人非常麵,通俗的說法,就是不會得罪人!李璵知道,此次前去,張守圭一定會賄賂他,回來彙報情況,一定是大捷,然後,隔年事發,張守圭晚節不保。導致聖人大怒,貶斥他成為刺史。
想到這裏,李璵不得不驚出一身冷汗,開元末,尚且瞞報軍情,天寶初年,釀成一場大亂,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