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盛世,人才遍地。

在這個被曆史銘記的盛世,人們見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這片廣袤的土地孕育著無數傑出的英才,他們猶如繁星般閃耀在各個領域。

街頭巷尾、曲江酒肆,處處都能聽到文人墨客們高談闊論,詩詞歌賦信手拈來。

無論是農業、商業還是手工業等各行各業,都湧現出大批技藝精湛的工匠和創新者。他們用智慧與勤勞創造出一件件令人驚歎不已的藝術品和發明成果。

這是一個充滿活力與機遇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價值。而這些遍地開花的人才也是盛唐的名片。

這是一個危機四伏的時代,西有高原九部,東有遼北十二部,更加上,自大唐立國以來,關內與關東的各種鬥爭,濫封節度使,分兵守邊,關內空虛,疊加著的連年征戰,土地兼並,百姓疾苦,四散逃亡,天下奢靡,盛世的危局,不得不防。

同時,這是李三郎好大喜功的開始,不久之後,他就要改元了,因為兄弟之死,也認為自己的事情都已經做完,加上所謂天賜祥瑞,於是,開元即將變為天寶,從來就沒想到多年後會造成極大的戰亂。在朝堂上,他縱容林國輔為首的朝臣對自己輪番衝擊,手握大權,卻貪圖享樂,最後導致權力內外失衡。

作為接班人的李璵,希望消弭危局,更希望,盛世危機得以解除,需要人才,卻不得不遊離朝政,警示自身,避免殺身之禍。

那麼,有哪些人可以用,並且,是在不引起天子矚目的情況下,能落下閑棋冷子?尤其是,現在還有門閥,還有關中本位餘波尚在。

重生的李璵此刻手頭上有能用到的幕僚是哪些人呢:秘書監何執章,長安令維堅,一個是師傅,一個是丈人,可以倚仗,但也需要謹慎行事。

至於朝臣,宰相章九齡,王忠巳,高先知,豐常青,黎光弼,郭梓宜,這些邊將大將,掌軍機要人,也是暫時是不能觸碰的,

哥舒翰,此時應該還在長安。盛唐詩人中又有那些可用之人呢?

高適,岑參,此時也在!張巡,此刻正在備考,這個人無論如何必須要委以重任。王維,此時正在禦史台,王昌齡 ,被貶斥到嶺南了,王之渙,則是屢屢不中第。

那個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男人,此刻正在大明宮中,做舍人,而不得誌,跟天子沾邊的人,可是不能沾惹的,搞不好,就要被多疑的聖人天子猜忌,哥哥弟弟的教訓就在眼前,李璵要謹慎,再謹慎。

盛世開局,有這等基礎,比之周太祖,好太多,已經變成李璵的李孝康怎麼也想不明白,前世的李璵怎麼能有跟著天子西逃,許諾天山部落劫掠京城的騷操作,明明可以消弭的隱患,硬是變成盛世轉衰的騷操作。

可回過頭,這是盛世,上有雄主,下有饞官,長於深宮的李嗣升能自保,已是不易。隻能遙領官爵,身邊隻有宦官可以信任調用,這更是高難開局。比周太祖好的,隻是手中有人可用,關中多年經營,不再殘破而已。

想到這裏,李璵書寫了數份大致內容一樣書信,在東北邊塞上征戰的高適,在兩京來回奔走的岑參,在長安醉生夢死的哥舒。最重要的,給還在基層中備考掙紮的張巡,這個在亂局中堅守睢陽的男人。

盛世亂局之下,今後是自己執政的一大助力。李璵下定決心,要像流水一樣,波瀾不驚時,如暗夜之靜,風雲迭起時,可破危難。

愛卿XXX(名字頗多,便不一一備注了)如悟:

大唐立國,已百二十年,自高祖太宗晉陽起兵,天下大勢,終歸一統,今李璵受命於聖人,冊封為太子。若逢書信,容璵一拜!

自聖人即位,天下大定,四方歸附,君生於盛世,當思報國,然李璵生長於深宮,與君不得相見,實乃不幸,天下百姓,四方軍士,有無疾苦,尚不得知。君有誌報國,然仕途有困,當堅守本心,切莫因一時困頓,醉生而夢死。若遊曆諸道,一方為官,則請造福一方,體恤民情,若逢朝堂征用,當前來西京,璵斷不推辭,向君虛心問教。

寫完信,喚來李靜忠,用竹筒封存,寫下名字,一一寄去。

希望這些信,讓人為己所用,讓亂世,消弭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