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我的奇妙人體之旅(2 / 3)

當效應器是內分泌腺時,反射過程變為:

感受器——傳人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內分泌腺——分泌出激素由血液傳運——效應器。這種反射過程主要是人體體液調節,由於要經過血液傳布,作用比單純的神經調節要緩慢,但影響更廣泛而持久。反射活動就是人體對於內外部的刺激,然後經過幾個環節的傳導而做出的反應。

5.身體自有生物鍾

大家可否知道,我們的身體是在人體的生物鍾的支配下而進行一切活動的。說到這裏大家可能會疑惑了,什麼是生物鍾呢?那麼我們就要從幾個問題入手了。你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沒有鬧鍾的鈴聲,你卻每天按時醒來?為什麼雄雞啼晨,蜘蛛半夜結網?為什麼大雁結隊深秋南飛,燕子迎春歸來?為什麼夜合歡葉總是迎朝陽而展放?為何女子月經周期恰與月亮盈缺周期相似?這些種種的問題,都是因為我們身體的生物鍾。生物體的生命是非常奇妙複雜的,它的每一個節律時都在彈著迷人的“節律交響曲。”

在近年來,時間生物學認為,無論生物體還是植物體它們的生命都是隨著晝夜交替、四時更迭的周期性運動而變化的,它揭示出生理活動的周期性節律。在古代醫學上,視天地為大宇宙,人體為小宇宙,謂大小宇宙息息相通。健康人體的活動大多呈現24小時晝夜的生理節律,這與地球有規律自轉所形成的24小時周期是相適應的,表明生理節律受外環境周期性變化(光照的強弱和氣溫的高低)的影響而同步。向人體的體溫、脈搏、血壓、氧耗量、激素的分泌水平,均存在晝夜節律變化。而生物近似時鍾的結構,被稱之為“生物鍾”。周期節奏近似晝夜24±4小時稱“日鍾”,近似29.53±5天稱為“月鍾”,近似周年12±2月稱為“年鍾”。時間生物學向我們提示了植物、動物乃至人的生命活動都具有一個“持久的”、“自己上發條”和“自己調節”的生物鍾。這就是人體的生物鍾,生物鍾正常也就說明了人體是健康的。

生物鍾就像是時鍾那樣,不分晝夜的工作著,它的工作節奏是不會受周圍環境影響的。所以生物鍾的周期振蕩節奏是內生的或在不同器官內獨立進行。生物鍾的存在有極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它能使生物與周期性的環境變化相適應,特別是一些對生存和繁殖關係重大的,如遷徙、覓食、交配、生育等,以至做出提前安排。如糖皮質激素在清晨起床前就已升高,為白天活動作好預先的準備。然而生物的這種適應性也是有限度的,生理周期隻能在一定範圍內追隨外界的周期性,當偏差太大,外環境變化造成刺激過強過弱,以致使生理振蕩變為越軌的自由運轉,從而幹擾了時鍾的正常運轉,造成個體不同器官內部節奏位置的紊亂,破壞有序的合作,就會引各種疾病。所以生物鍾,是需要我們精心嗬護和保護的,隻要保證生物鍾的正常,才能保證人體的健康,因此,在生活上,保護生物鍾就是自我保健的核心。

而保護生物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證自己規律的生活。要按時作息,平衡飲食,積極運動,並形成“製度”,那就是要常年堅持,雷打不動,節假日也不例外。人類在生活過程中,有許多生理現象都要受到自身存在的一種與時間因素有關的物質所控製。自有生物以來,太陽升落所引起的光照變化,和生物體內的生命活動建立了同步關係,長期的進化,生物就按太陽出沒的規律形成了體內的活動規律,由生物鍾來控製。人體生物鍾是一種複雜的生理過程,由鬆果體來“指揮”。鬆果體是腦內一個豌豆大的腺體,分泌的激素叫鬆果體素(也叫褪黑激素)。總之,隻有保證生活規律,才能保護生物鍾的健康,生物鍾健康了,人體才會健康。

人體的一切的活動都是有規律的。已經發現一個人的體溫在清晨的2~6時最低,下午5~6時偏高。癌細胞生長也是有規律的,在生長速度最快的時候做放射治療,最容易殺死癌細胞。此外,血糖含量、基礎代謝率、經絡電勢等等,也都隨著晝夜更替而出現有規律的變化,隨著生物鍾運轉。生物鍾紊亂,鬆果體素極度減少和喪失正常節律,將牽動體內許多生理功能的紊亂,出現睡眠障礙、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下降,損害健康甚至發生疾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都要遵循晝夜規律、季節規律、要盡量避免或減少對生物鍾的幹擾。要做到起居有規律,正常作息,合理飲食,不能幹擾生物中的正常運轉,保持自然健康。

比較注重養生的朋友們應該聽過“生物鍾養生法”,這種養生法就是通過生物鍾表來進行養生。該養生法認為,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有規律的預定時刻表,這就是由生物鍾所控製的。人的各種活動如果能順應生物鍾的規律要求,就可以達到健、壽、智、樂、美的境界。否則,人體必將受到某些損害,表現為疲勞、低智、寡歡、早衰和疾病。因此,我們按生物鍾的規律來辦事,這樣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比如:按時作息,有勞有逸;按時就餐,不暴飲暴食;適應四季,順應自然;戒除不良嗜好,不傷人體功能。隻有保證生物鍾的正常,才能得到一個健康的身體。

如果違背了生物鍾的規律就會出現一係列的不適,如若不適,一定要及時彌補和引正,以免繼續發展,釀成疾病。眼球多血絲,熬夜太多,可用睡眠來調節;眼圈昏暗,疲勞過度,可用休息來調節;舌苔發白,胃部不適,可用飲食來調節;精神緊張,心理失衡,可用緩解心理壓力來解決,等等。隻有愛護自己,重視自己,自我保健、自我醫療,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6.人為什麼會流淚

假如從醫學角度來分析的話,眼淚是淚腺分泌出來的一種液體,淚腺位於眼球的外上方。一般人平均每分鍾眨眼13次左右,每眨一次眼,眼瞼便從淚腺帶出一些淚水來。當人們眨眼時,淚水對眼睛便有清潔作用,如可以衝掉異物、刺激物等。所以,並不是隻有悲傷難過時才會有淚水,日常生活中我們其實始終都有,隻不過這個時候產生的眼淚非常少,正好用它來濕潤眼球,並產生與蒸發相平衡。

現實生活中,當一個人很悲傷難過的時候,往往就會淚流滿麵,並且還表現為“一把鼻涕一把淚”。這是因為過多的淚水經過淚小管、淚囊和鼻淚管與鼻腔相通,通過它們經鼻腔排出體外的緣故。這個時候,產生大於蒸發,眼淚不得不另辟蹊徑找到出路(鼻腔)而已。人類學家發現,在種類眾多的靈長類動物中,人類是唯一會哭泣流淚的成員。流淚是人天生就會的簡單行為,不需要專門學習,每個人都會,就是像心髒搏動、腎髒排泄一樣的本能,像歎氣、打噴嚏一樣自發。

但是,人為何會流眼淚?流淚對於人體能起到什麼作用?有何意義?表麵上看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不過長久以來卻是使研究者們深感困惑的一個難題。

按照進化論的創始人查理·達爾文的觀點,流淚是某種進化的“遺跡”,和進化過程中的生存競爭沒能關係。達爾文分析道:哭泣時,眼睛周圍的微血管會充血,同時小肌肉為保護眼睛而收縮,於是導致淚腺分泌眼淚。達爾文據此認為,對於人體來說,眼淚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副產品”。但是,美國人類學家阿希萊·蒙塔戈的觀點與達爾文截然相反。他認為,流眼淚對人體具有益處,這種益處在進化中有一定影響,因而能通過自然選擇被一代代地保存下來。人類會流淚正是適者生存的結果。蒙塔戈舉了一個這樣例子說:眼淚中含有溶菌酶,這是人體的一種自衛物質,它可以保護鼻咽粘膜不被細菌感染。據相關研究資料證明,人如果無眼淚的幹哭,極易導致鼻咽粘膜幹燥而受感染。

現在,很多研究者都讚同蒙塔戈的觀點,相信流淚行為對人體也許是有好處的。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家威廉·佛萊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威廉·佛萊從心理學和生物化學的角度,對流淚行為進行了比較全麵的研究。他把流淚分成反射性流淚(如受到洋蔥刺激)和情感性流淚兩類。在5年時間裏,佛萊的統計表明,在一個月時間內,男人哭泣流淚的次數很少超過7次,而女人則在30次以上。晚上7~10點,同家人親朋相聚,或者在看電視時,是情感性流淚發生頻率最高的時間。佛萊用特製的小試管收集受試者的眼淚,對眼淚樣品進行分析測試。他發現,情感性流淚的淚水中含蛋白質較多,而反射性流淚的淚水中含蛋白質較少。在這些結構複雜的蛋白質中,有一種據測定可能是類似止痛劑的化學物質。依照這一結果進行分析,佛萊推測,流淚其實是一種排泄行為,可以消除人體因為感情壓力所造成和積累起來的生化毒素;這些毒素若是不通過流淚排出去,留在體內就會嚴重影響健康。實驗表明,情感性的流淚能夠排出毒素,從而使人迅速恢複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所以對健康是很有好處的。

但是,這些通常眼淚排出毒素究竟是什麼成分?眼淚中所含的又有哪些功能不同的蛋白質?它們又是怎樣產生和代謝的?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就連佛萊本人也回答不出來。想要弄明白這些問題,就可以幫助人們判斷佛萊的學說是不是正確。

研究表明,人的喜淚量大,味道很淡,而悲淚、怒淚則水分不多,味道很鹹,原因就是受刺激的是交感神經還是副交感神經。所以,悲傷時,流出淚水,有利於健康。那麼,為何靈長類動物中隻有人類會流淚呢?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研究者們始終都沒能找到較為合理的解釋。

在1960年的時候,英國人類學家愛利斯特·哈代教授提出引起轟動的海猿假說。以前的人類起源理論都認為,人類誕生的舞台是森林草原。而哈代提出,在人類進化曆史中,存在著一段幾百萬年的水生海猿階段。這一特殊的階段在人類身上至今留有深刻的印記,留有解剖生理方麵的痕跡。這些特征,在別的陸生靈長類動物身上都是沒有的,而在海豹、海獅等海洋獸類、海鳥身上卻同樣存在。比如,人類的淚腺會分泌淚液,淚水中含有約0.9%的鹽分,這一特殊的生理現象也是海獸的特征,是古老的海猿階段留在人體上的痕跡。在缺乏鹽分的陸地上進化成長的動物,是不會產生這種“浪費”鹽分的生理特征的。

當時,在哈代教授的海猿假說剛剛提出來的時候,曾經被視為“異想天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假說卻並沒有被駁倒,反之,有很多研究者竟越來越相信這一假說了。

在1983年的時候,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生物學家彼立克·丹通教授研究比較了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控製體內鹽平衡的生理機製。他的研究也提示:人類的流淚可能起源於海獸淚腺的泌鹽機製。海猿學說也許是目前唯一能解釋人類流淚起源的學說。但是,因為這一學說現在還缺乏可靠的化石依據。所以並沒有被大多數人類學家所接受。這個說法僅僅是作為一種人類起源進化的假說而已,所以它還是有待進一步完善的。

7.神奇的唾液

唾液,也被稱為口水,由口腔分泌,它可以使口腔濕潤,使食物變軟容易咽下,可以分解澱粉,起到一定的消化作用。它由唾液腺分泌而來,人體有多個唾液腺,小唾液腺分布在口腔各部的黏膜中,有唇、頰、舌、齶四種腺體,大唾液腺有腮腺、舌下腺和下頜下腺。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是主要的唾液分泌器官。正常情況下,每人每日平均可分泌1000~1500毫升的唾液。

唾液到底具有什麼優點呢?唾液中含有碳酸鹽、磷酸鹽和蛋白質,對牙齒有保護作用,澱粉酶還可以促進消化,其它成分還能對抗細菌,清潔口腔。唾液有什麼不好之處呢?如果人體帶有病菌,其唾液也就成為了疾病的傳播源。

人的唾液中99%都是水,有機物有唾液澱粉酶、粘多糖、粘蛋白及溶菌酶等,無機物有鈉、鉀、鈣、氯和硫氰離子等。當食物與唾液混和後,唾液就能溶解食物中的可溶性成分,使之作用於味蕾而引起味覺。唾液可防止口腔幹燥,潤滑食物;還可清潔口腔,衝洗殘留在口腔裏的食物殘屑。當有害物質進入口腔時,唾液可以將這些有害物質衝淡和中和,並把它們從口腔粘膜上洗掉。唾液中含有溶菌酶和硫氰離子,這兩物質可以殺死口腔內的細菌。而粘蛋白不但有潤滑作用,隨食物進入胃後,還可以和胃酸中和,在胃酸作用下,附著於粘膜上,對抗胃酸對胃粘膜的腐蝕,所以它對胃也有保護的作用。唾液還有排泄功能,如果體內有病毒,如狂犬病、脊髓灰質炎、腮腺炎、艾滋病等都可經唾液排泄或傳播。

由於人的唾液中含有多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物質,所以每天吞咽自己的唾液是一種很好的養生之道。唾液中含有澱粉酶、溶菌酶、過氧化物酶、粘液蛋白、磷脂、磷蛋白氨基酸、鈉、鉀、鈣、鎂等物質,它們都有消化食物、殺菌、抗菌、保護胃粘膜等作用。唾液中還含有一種能使人保持年輕的激素,它對強化人的肌肉、軟骨、骨骼、肌管和牙齒等很有效。唾液中含有的唾液生長因子,可以促進人體細胞的生長分裂,可以保護皮膚的彈性。

精神因素對唾液分泌很有影響,比如當人們看到美食時就會禁不住流口水,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也有的人因為自身體質的原因,唾液腺對精神因素的刺激反應過於敏感,當看到特別喜歡的人或物時就會不由自主地流口水,緊張時、無聊時都會口水增多,在幾分鍾甚至幾秒鍾之內嘴裏就會包滿唾液,這時候的唾液已不再是“金津玉液”了,反而影響了人正常的社會交往和生活學習。

支配唾液腺的植物神經活動比較興奮是導致口水多的直接原因,因為過量分泌唾液的不適刺激,造成患者主觀上過度關注自己的唾液情況,時間一長有的患者甚至患上了輕微的強迫症,平時會不自覺地關注自己和別人唾液的分泌情況,感覺自己的臉部會很不舒服,而且在人多容易緊張的場合也會口水增多,思想經常在口水上打轉轉,這種行為患者還來了極大的痛苦,雖然不是什麼大毛病,但也會造成心理上的苦惱、抑鬱、自卑、失眠等。此時患者無法通過自身來調整,隻得通過藥物幫助才能把精神狀況和唾液分泌調整到正常狀態,隻要患者唾液分泌正常了,就不會再受其影響,精神上和心理上也就恢複到了正常狀態。

唾液除了對人體具有的一些基本的作用外,科學家近年來還發現了唾液還具有“特異功能”。唾液的成分與血液成分相似,唾液成分的異常,可用於疾病的診斷。比方說,唾液中含有一種“免疫球蛋白”,正常人這種蛋白含量是比較穩定的,而患有細菌感染性牙病的人,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就會降低,而霍亂病患者含量則會上升。因此,通過檢測唾液中免疫球蛋白就能反映腸道的免疫情況。還有對於腎功能不全者,唾液中的尿素含量會顯著增加,對確診是否有尿毒症提供了方便而重要的標誌。

唾液不但能幫助人們診斷疾病,而且還能監護病人藥物的用量。病人服藥後,在一定時間內采集他的唾液,經過化驗分析,就可以知道該藥在血液中的濃度。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從唾液中提取某些成分,還能抵抗致癌物質。據報道,在日本有位教授研究一些常見的致癌物質時做了一個試驗,他將致癌物質經過人的唾液處理,再作用於細菌,結果發現細菌突變現象減少了。所以他提出,如果將食物在口腔之內能咀嚼30秒鍾以上,基本上就能消除食物中可能存在的致癌物質。

另外,有些人經常會在入睡後流口水,這是什麼原因呢?

1.口腔衛生不良:因為口腔裏的溫度和濕度對於細菌的繁殖非常有利,而夾在牙縫和牙麵上的食物殘渣或糖類物質則易引發齲齒、牙周病等。由於這些不良因素的刺激導致了睡覺時流口水。

2.前牙畸形:因為遺傳的因素造成的不良習慣,啃指甲、吐舌、咬鉛筆頭等,導致前牙畸形,睡覺時流口水。

3.神經調節障礙:神經反射會造成唾液分泌的調節性,“望梅止渴”正是這個道理。如果神經調節產生障礙,也可導致睡覺時流口水。

可以觀察一下所流口水的狀態,如鹹味,呈淡黃色,則可能是口腔衛生不良,積存食物殘渣,牙齦發炎等情況造成。防治的辦法:注意口腔衛生,早晚刷牙,飯後漱口。或者找醫生診治,除去牙石,還可服用維生素C、B2等藥物,消除牙齦炎。

8.貧血怎麼回事

紅細胞總量

所謂貧血就是全身循環血液中紅細胞總量減少到正常數值以下。但由於全身循環血液中紅細胞總量的測定技術比較複雜,所以臨床上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紅蛋白的濃度低於患者同年齡組、同性別和同地區的正常標準。此外,國內的正常標準比國外的標準略低。沿海和平原地區,成年男子的血紅蛋白如低於12.5g/dl,成年女子的血紅蛋白低於11.0g/dl,則可以認為有貧血。12歲以下的兒童要比成年男子的血紅蛋白約低15%左右,男孩和女孩之間並無明顯差別。海拔高的地區一般要高些。

就貧血患者而言,紅細胞計數的降低與血紅蛋白濃度的降低是成比例的。但是,小細胞低色素型貧血的紅細胞計數減少比血紅蛋白的減少相對的較少,以致貧血較輕時紅細胞計數可以不低於正常。相反,大紅細胞型貧血時,血紅蛋白濃度相對地偏高,而紅細胞計數偏低。失水、水滯留或急性大量失血後,由於血液總量還沒有恢複到正常,血紅蛋白的濃度就不能準確反映貧血的真實程度。因此,在判斷貧血時,也要考慮上述因素對貧血的影響。

就正常成年人而言,血紅蛋白量男性為12~16克/100毫升,女性為11~15克/100毫升;紅細胞數男性為400~550萬/立方毫米,女性為350~500萬/立方毫米。凡是低於以上指標的即是貧血。貧血症狀的主要表現為麵色蒼白,常伴有頭昏、乏力、氣急、心悸等。

引起貧血的原因有很多種,如缺鐵、缺鐵、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礙等。改善貧血的症狀,一般要給予富於營養和高熱量、高蛋白、多維生素、含豐富無機鹽的飲食,以助於恢複造血功能。但值得關注的是,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貧血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缺鐵性貧血:由於缺乏鐵元素而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致。

這種貧血症狀多見於營養不良、大量成長期小量出血和鉤蟲病。對於女性而方,較容易患上缺鐵性貧血,這是因為女性每個月生理期會固定流失血液。所以平均大約有20%的女性、50%的孕婦都會有貧血的情形。如果不是十分嚴重的貧血,沒有必要去吃各類補品,隻需要調整飲食,即可改變此類貧血的症狀。

對於缺鐵性貧血,首先要注意飲食,就能改善此種症狀。改善飲食就是要均衡攝取肝髒、蛋黃、穀類等富含鐵質的食物。如果飲食中攝取的鐵質不足或是缺鐵嚴重,就要馬上補充鐵劑。維他命C可以幫助鐵質的吸收,也能幫助製造血紅素,所以,維他命C的攝取量也要充足。其次,應該多吃些各種新鮮的蔬菜。這是因為許多蔬菜中含有非常豐富的鐵質,如黑木耳、薺菜、黑芝麻、蓮藕粉、紫菜、發菜等。

2.出血性貧血:此種出血性貧血是指因急性大量出血所引起的,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食管靜脈曲張破裂或外傷等

3.溶血性貧血:由於紅細胞受到過度破壞所引起的貧血。但這種情況較為少見,常伴有黃疸,又稱為“溶血性黃疸”。

4.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由於缺乏紅細胞成熟因素而引起的貧血。

此種貧血是由於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所引起的。這種貧血多見於嬰兒和孕婦長期營養不良;巨幼細胞貧血是指骨髓中出現大量巨幼細胞的一類貧血。實際上,巨幼細胞是形態上和功能上都異常的各階段幼稚紅細胞。這種巨幼細胞的形成是DNA合成缺陷的結果,核的發育和成熟落後於含血紅蛋白的胞漿。其實,人體內的多種組織細胞都受DNA合成缺陷的影響,但以造血組織最嚴重,特別是紅係細胞。正是這種原因,嬰兒和孕婦常會出現巨幼細胞性貧血。

大家知道,這種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是由於缺乏葉酸、維生素B12所引起的。所以,此類患者要想改變這一症狀,首先要補充大量的葉酸及維生素B12。如果不加應治療,到了後期很有可能引起缺鐵性貧血。這樣以來,病症就相對嚴重了。此時,不僅僅是補充葉酸、維生素B12,還要注意及時補充鐵劑。

5.惡性貧血:由於缺乏內因子的巨幼紅細胞性而造成的。

6.再生障礙性貧血:由於造血功能出現障礙所引起的貧血。

此類貧血常伴有胃酸缺乏、脊髓側柱、後柱萎縮和病程緩慢等症狀。再生障礙性貧血(AA,簡稱再障),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骨髓幹細胞、造血微環境損傷以及免疫機製改變,導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現以全血細胞(紅細胞、粒細胞、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表現的疾病。這種貧血病理變化表現為紅骨髓的脂肪化。這就是說,原來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繼而被脂肪所取代,若取代的數量越大,其貧血也就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