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我的奇妙人體之旅(1 / 3)

1.人類的身體

人體的身體結構就像一部高機能的機器,它由骨骼、肌肉、內髒器官、皮膚等組成的。但從外觀看,人體又可分為頭、頸、軀幹、四肢四大部分。其中,頭是人體的最重要的器官。因為頭部的大腦是人體的最重要指揮官,一旦人的大腦出現問題,人就不能正常的生活、工作與學習。另外,頭上的眼睛、鼻子、耳朵等也都是人體重要器官,這些器官能協助人體正常活動。

連接頭部與軀體的脖子是由7塊頸椎排列與周圍肌肉構成的,由於脖子有很大的彈性與靈活性,使人體的頭顱活動範圍增大,並保證了大腦與軀體的正常聯係與有效信息的反饋。

人體的四肢可分為上肢與下肢,是人體行走與生活勞動的重要部分。

人體的軀幹部分是身體的中心,包括前腹腔、背腰及內部的心,肝、肺胃等器官。軀幹內的最下部位是盆腔,還有膀胱與直腸,女性還有卵巢和子宮等生殖器官。正常情況下,這些身體器官就會相互協,調配合成一體,共同來承擔人體生命活動的重任。

人體結構與各器官的功能有著十分密切聯係,它們之間相互結合,相互連接共同行使各個不同的生理活動,這就是人體係統。由於人體各係統的功能是不一樣的,但在神經支配與調節下就會使人體變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樣人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體又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體內部有著陰陽的對立關係。所以在《素問·寶命全形論》曾這樣記載:“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這就是說,人體的一切形體結構,既是有機聯係的,又是相互對立的。

然而,分布在全身的經絡也分陰陽的。由於髒為陰,腑為陽,所以屬於髒的經脈就屬於陰性,因此稱為陰經;而腑的經脈屬於陽性,所以稱為陽經。

總而言之,人體組織結構從上到下,從外到內,都可以分出陰陽,就連皮肉筋骨與內髒經絡之間仍有陰陽之分,人體各個結構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陰陽對立的關係。

如果以陰陽來概括人體的身體結構,那麼就可以用陰陽標示來表示實體之間的概念在醫學中的應用。人體無論是髒腑、筋骨或皮肉,都是人體內的實體物質。在很早的時候,人們就用陰陽來表示天、地、日、月等是他,那麼仍然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標示人體內髒腑等其他實體結構。《素問·五藏別論》中曾這樣說過:“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命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就是說,這六個奇恒的髒腑與地是屬於同一類的,都是屬於陰性;而五個腑是與天同一類,自然屬於陽性。這是根據它們這些器官所在的位置及內外分的,也可以根據它們自身的功能屬性來分,並不是采取同一個層次的統一標準。就如上麵所說的心髒與肺髒一樣,心屬於陽性,肺則屬於陰性,這是根據它們自身的功能來確定陰陽的;心髒是主血脈,主要用於“溫通”,用於維持人體的恒定體溫,這與四季中的夏季也是相通的,所以也屬於陽性;肺髒清肅,這與四季中的秋季相通呼應,所以肺髒是屬於陰性的。但從這兩個髒器所在人體的位置來看,心髒在肺髒的下麵,如果按照以上為陽,以下為陰的標準,心髒應該屬於陰性而肺部則為陽性。然而,從人體髒腑的形態與功能特性的角度來說,中醫是更注重其功能,所以說心是屬陽性,肺則為陰性。

對於如何區分髒腑的陰陽屬性,可從對宏觀上認識髒腑的功能與特點,然後從這些角度來區分有很好的指導意義。《素問·五藏別論》中曾這樣說:“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這就是說五髒是屬於陰性,如果飲食不好或不規律,精神疲勞都會引起陰性方麵的疾病;六腑屬於陽性,引起這些並的原因是外感或虛邪。

由於人的身體是個複雜的結構,從外觀看,人的身體還算簡單,但是其中內部結構卻很複雜。每個細小結構對與整個人體來說都很重要,如果某個器官出現一點小毛病,就會導致各項係統出現問題。

2.神經元了不起

神經元

在上節的中,我們對神經元有了大致的了解,它是組成神經係統的基本單位。神經元是具有長突起的細胞,它由細胞體和細胞突起構成。細胞體位於腦、脊髓和神經節中,細胞突起可延伸至全身各器官和組織中。細胞體是細胞含核的部分,其形狀大小有很大差別,直徑約4~120微米。核大而圓,位於細胞中央,染色質少,核仁明顯。細胞質內有斑塊狀的核外染色質(舊稱尼爾小體),還有許多神經元纖維。細胞突起是由細胞體延伸出來的細長部分,又可分為樹突和軸突。每個神經元可以有一或多個樹突,可以接受刺激並將興奮傳入細胞體。每個神經元隻有一個軸突,可以把興奮從胞體傳送到另一個神經元或其他組織,如肌肉或腺體。對於胞體的分類,在上節我們已經做了解釋,在此就不再多說了。那何為胞體呢?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

胞體

神經元的胞體是神經元代謝和營養的中心,其位於腦和脊髓的灰質及神經節內,它的形態各異,而常見有星形、錐體形、梨形、圓球形等。胞體大小不一,直徑在5~150μm之間。胞體是神經元的代謝和營養中心。胞體與一般細胞結構較為相似,也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下麵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

1.細胞膜

細胞膜在胞體和突起的表麵,連續完整的。除突觸部位的胞膜有特優的結構外,大部分胞膜為單位膜結構。神經細胞膜的特點是一個敏感而易興奮的膜。在膜上有各種受體和離子通道,二者各由不同的膜蛋白所構成。形成突觸部分的細胞膜增厚。膜上受體可與相應的化學物質神經遞質結合。當受體與乙酰膽堿遞質或氨基丁酸遞質結合時,膜的離子通透性及膜內外電位差發生改變,胞膜產生相應的生理活動:興奮或抑製。

2.細胞核

細胞核一般在神經細胞體的中央。其形狀大而圓,異染色質少,多位於核膜內側,常染色質多,散在於核的中部,故著色淺,核仁l~2個,大而明顯。細胞變性時,核多移向周邊而偏位。

3.細胞質

細胞質位於核的周圍,因此也被稱為核周體。其中含有發達的高爾基複合體、滑麵內質網,豐富的線粒體、尼氏體及神經原纖維,還含有溶酶體、脂褐素等結構。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經元,胞質內還含有分泌顆粒,如位於下丘腦的一些神經元。

(1)尼氏體是細胞質愉一種嗜堿性的物質,所以又稱嗜染質。在一般染色中島被堿性染料所染色,多呈斑塊狀或顆粒狀。它分布在核周體和樹突內,而軸突起始段的軸丘和軸突內均無。依神經元的類型和不同生理狀態,尼氏體的數量、形狀和分布也有所差別。典型的如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尼氏體數量最多,呈斑塊狀,分散於神經原纖維之間,有如虎皮樣花斑,故又稱虎斑小體。而在脊神經節神經元的胞質內,尼氏體呈顆粒狀,散在分布。從電鏡下看,尼氏體是由許多發達的平行排列前粗麵內質網及其間的遊離核糖體組成。神經活動所儒的大量蛋白質主要在尼氏體合成,再流向核內、線粒體和高爾基複合體。當神經元損傷或中毒時,均能引起尼氏體減少,乃至消失。若損傷恢複除去有害因素後,尼氏體又可恢複。因此,尼氏體的形態結構也可以作為可作為判定神經元功能狀態的標誌。

(2)神經原纖維是一種呈現棕黑色的絲狀結構,其位於在神經細胞質內。它直徑約為2~3μm,它會在核周體內交織成網,並向樹突和軸突延伸,可達到突起的未消部位。在電鏡下觀察,神經原纖維是由神經絲甜神經微管集聚成束所構成。神經絲或稱神經細絲,是直徑約為10nm細長的管狀結構,是中間絲的一種,但與 其他細胞內的中間絲有所不同。其生理功能主要參與胞質內的物質轉運活動,接近微管表麵的各種物質流速最大,微管的表麵有動力蛋白,它本身具有ATP酶的作用,在ATP存在狀態下,可使微管滑動,從而使微管具有運輸功能。此外,還有較短而分散的微絲。微絲是最細的絲狀結構,直徑約5nm,長短不等,集聚成束,交織成網,廣泛的分布在神經元的胞質和突起內,其主要功能具有收縮作用,適應神經元生理活動的形態改變。神經絲、微管、微絲這三種纖維構成了神經元的細胞骨架。

(3)脂褐素:一般位於大型神經無核周體的一側,呈棕黃色顆粒狀,隨年齡增長而增多,經電鏡和組織化學證實為次級溶酶體形成的殘餘體,其內容物為溶酶體消化時殘留的物質,多為異物、脂滴或蛻變的細胞器。

突起

突起是神經元胞低延伸的部分,可分為樹突和軸突兩種。

1.樹突呈放射狀,是從胞體發出的一至多個突起。胞體起始部分較粗,經反複分支而變細,形如樹枝狀。樹突的結構與腦體相似,胞質內含有尼氏體,線粒體和平行排列的神經原纖維等,但無高爾基複合體。在特殊銀染標本上,樹突表麵可見許多棘狀突起,長約0.5~1.0μm,粗約0.5~2.0μm,稱樹突棘,是形成突觸的部位。一般電鏡下,樹突棘內含有數個扁平的囊泡稱棘器。樹突的分支和樹突棘可擴大神經元接受刺激的表麵積。樹突具有接受刺激並傳入細胞體的功能。

2.軸突呈賀錐形,是從隻有一根胞體的神經元裏發出的軸突細胞,又稱軸丘,其中沒有尼氏體,主要有神經原纖維分布。軸突自胞體伸出後,開始的一段,稱為起始段,長約15~25μm,通常較樹突細,粗細均一,表麵光滑,分支較少,無髓鞘包卷。離開胞體一定距離後,有髓鞘包卷,即為有髓神經纖維。軸突末端多呈纖細分支稱軸突終未,與其他神經元或效應細胞接觸。軸突表麵的細胞膜,稱軸膜,軸突內的胞質稱軸質或軸漿。軸質內有許多與軸突長袖平行的神經原纖維和細長的線粒體,但無尼氏體和高爾基複合體,因此,軸突內不能合成蛋白質。軸突成分代謝更新以及突觸小泡內神經遞質,均在胞體內合成,通過軸突內微管、神經絲流向軸突末端。神經元樹突的末端可以接受其他神經傳來的信號,並把信號傳給神經元,因此是傳入神經的末梢。而軸突的分枝可以把神經傳給其他神經元或效應器,因此是傳出神經的末梢。軸突的傳導是從起始段沿著軸膜進行的,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將神經衝動由胞體傳至其他神經元或效應細胞。

3.記憶來自哪裏

在生活中,我們記著身邊的人和事;學習中,我們記著許多英語單詞;在工作中,我們會記需要做什麼;那這些記憶來自哪裏呢?它來自我們的大腦。

記憶是大腦對過去的經驗所做出的反映,比如過去感知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的情緒與情感、做過的動作等,都可能保存於頭腦中。它包括識記、保持、再認與重現四個過程。從記憶保持的時間角度來看可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從主體的參與角度來看可分為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記憶是大腦通過對過去經驗、識別等存於大腦中的各種映像。

在《辭海》中也為“記憶”做出了定義。“人腦對經驗過的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識記即識別和記住事物特點及聯係,它的生理基礎為大腦皮層形成了相應的暫時神經聯係;保持即暫時聯係以痕跡的形式留存於腦中;再現或再認則為暫時聯係的再活躍。通過識記和保持可積累知識經驗。通過再現或再認可恢複過去的知識經驗。”從現代的觀點來看,記憶就是人們把在生活和學習中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編碼加工,輸入並儲存於大腦裏麵,在必要的時候再把有關的儲存信息提取出來,應用於實踐活動的過程。兩者結合,或許才是“記憶”的真正含義,記憶是人們對經驗的識記、保持和應用的過程。

另外所謂的“記億”還有對信息的選擇、編碼、儲存和提取的過程。就像我們經常背誦的古詩,比如李白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閑。”其詩已有千年的曆史了,但仍為世人所熟悉。再如:你遇到了一個幾十年前兒時的朋友,但你能立刻認出他並叫出他的名字,盡管您好像早已把他忘得無影無蹤了。還有,你過去學過的成語、外語單詞、看過的電視、聽過的歌曲,一旦在一定場所,你就會很快地在腦海中重現。這些都是人們記憶的體現,它們都是通過大腦的儲存,然後進行反饋的能力。

人的大腦是人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可幫助人們記憶一切事物。它的構成主要是人體的神經細胞,每個神經細胞的邊緣又都有若幹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稱作樹突和軸突。在軸突的末端有個膨大的突起,叫做突觸小體。每個神經元的突觸小體跟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軸突接觸。這種結構叫做“突觸”。神經元通過“突觸”跟其他神經元發生聯係,並且接受許許多多其它的神經元的信息。神經元傳遞和接受信息的功能,正是大腦具有記憶的生理基礎。每個神經元上有多少個突觸呢?有人估計,在人們大腦皮層每個神經元上平均有三萬個突觸。那麼,人腦有多少神經元呢?大約有140億個。這140億個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聯係的,用天文數字也難以表達。正是這樣的結構,才使大腦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信息庫,科學家認為,人大腦的儲存信息的容量相當於十憶冊書的內容,由此可見,我們的大腦具有無限的記憶容量。

真的很難想象沒有記憶的人會是一個什麼樣子?我們知道,記憶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它是人的生理、心理活動的一種本質特性。人生是充滿活力創造力的,而一切活力與創造力都離不開記憶這個源泉。失去了記憶人的行為就必然失去活力和創造力,甚至會失去許多屬於“本能”的本領,人就很難生活下去。人類之所以能夠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而成為“萬物之靈”,關鍵就在於人類具有卓越的思維能力、記憶能力。正是依靠這些思維、記憶能力,人類才得以學習、積累和應用各種知識、經驗,才能不斷地推動曆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正是這樣記憶能力才使人們充滿了靈性,充滿了活力。

4.不自覺的反射活動

反射就是人或是其他高級動物在中樞神經係統參與下,對內外環境的變化做出的有規律性的適應性反應。反射本來是物理學中的概念,十七、八世紀以來,生理學家逐漸使用“反射”一詞來描述刺激與反應之間的必然因果關係。例如我們常見的強光刺激引起瞳孔收縮,外物刺激角膜引起眨眼,叩擊膝部引起小腿的彈跳等等都是一些簡單的反射。有些反射活動是本能的、從遺傳獲得的,如食物反射、性反射、防禦反射等,稱為非條件反射。當然還有是通過後天的學習與訓練所形成眾多條件反射。

一般我們的身活動是包括五個環節的。由感受器接收——傳人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這是完成反射必需的結構,生理學上稱為“反射弧”。下麵我們就對這五個環境進行詳細的說明。

感受器

感覺器就是我們身體的一些器官直接受外界的刺激所做出的應。比如視覺、聽覺、味覺、還有觸覺以及許多反映內髒活動情況的感受器這些都可感覺內外界的刺激。另外專門感受機體內環境變化狀況的稱為內感受器,專門感受機體外環境變化狀況的稱為外感受器。感受器一般由神經末梢構成,分布在體表或器官組織內部,專門感受機體內、外環境條件的改變,並能把作用於它們的各種形式的外界刺激(如光對視網膜的刺激,聲波對耳蝸的刺激,按摩的觸壓對足部反射區的刺激等)轉變為神經的衝動。這種神經衝動,實質上是一種生物電的脈衝信號,而感受器,實質上也就是一種轉換裝置,它可把外界刺激的不同形式的能,轉換成電脈衝,表現為神經的興奮,稱為神經衝動。下麵我們來了角一下感受器的機能特點。

1.感受器所接受的刺激必需達一定的強度,這樣才能使感受器發出電脈信號。這個臨界強度稱之為閾值。如刺激強度低於閾值,無論作用時間多長,感受器均不發出電脈衝。刺激強度超過閾值時,刺激強度與所需的作用時間大致呈反變關係,即:如使用較大的刺激強度,就會使感受器在短時間內發出電脈衝信號;反之,強度不夠,就需要較長的作用時間。

2.感受器對刺激做出的反應其幅度是基本恒定的。它是以鋒電位或動作電位作為代表的。在刺激強度未達閾值以前,輸出的電脈衝為零;在刺激強度達到和超過閾值以後,不論如何加大刺激強度,輸出電脈衝的振幅大小是一常數。也就是說,鋒電位具有“全或無”的性質,或者等於零,或者等於一個常數。刺激強度加大,隻改變鋒電位的頻率,而不改變鋒電位的大小。總之,受外界刺激隻要強度達到了,就算是再強的強度,那人體所做出反應幅度是恒定的。

3.如果刺激一直作用於感受器,感受器會自動出現適應現象。發出的電脈衝振幅大小雖然不變,但頻率將逐漸減少到零。就像日常中的足部按摩時,如果長時間固定不動按壓一個部位,其刺激效果並不會加大。

傳人神經

人體所受的刺激就是通過傳入神經傳到神經中樞的。而傳人神經由一百萬以上的傳人神經元(感覺神經元)構成。傳入神經的功能是將感受器發出的神經衝動迅速傳輸到神經中樞。如皮膚觸壓覺的傳輸速度為每秒3O~70公尺,皮膚痛覺的傳輸速度為每秒12~30公尺。它就像橋梁一般連接著感覺器官和中樞神經。

它的傳輸特點為:

1.傳輸神經的表現是一定的鋒電位,它是生物電腦衝的信號。鋒電位能保持一定的振幅大小,在短時間內不需耗氧供能而不衰減。

2.鋒電位的性質為“全或無”。刺激強度的大小隻能影響頻率的高低,而不改變鋒電位的振幅大小。因而它所傳輸的信號是一種“數字信號”。具有較好的抗幹擾能力。一條神經於包含著許多條神經纖維,各條纖維上傳導的神經衝動基本上互不幹擾。通過這些才會保證把準確可靠的信息傳達給中樞神經。

神經中樞

中樞神經是人體的統帥。它包括腦和脊髓。腦又包括腦幹(延髓、腦橋和中腦)、小腦、間腦和大腦等部分。中樞神經係統是由數以億計的中間神經元(聯絡神經元)組成的許多不同的神經中樞。所謂神經中樞,指的是調節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經元群。大腦是各種高級反射活動(包括感覺分析,運動、內髒活動及語言、學習、記憶等條件反射)的中樞。脊髓和腦幹是較低級的反射活動的中樞。如前述的膝跳反射中樞即在脊髓腰段,此外,在脊髓還有屈肌反射、對側伸肌反射、排糞排尿及發汗反射等初級反射中樞。腦幹則有吞咽中樞、嘔吐中樞、呼吸中樞、心血管運動中樞等一些重要生命活動的中樞。前述的角膜反射(眨眼動作)中樞在腦幹的腦橋部位。脊髓和腦幹既有反射機能,又有傳導機能,它們將傳入神經的衝動傳至大腦,並將大腦發出的神經衝動通過傳出神經傳至效應器。另外傳人神經在通過幾個節段進入脊髓後可分為幾個分支。分別為:脊髓的中間神經元及傳出神經元發生突觸聯係;上行或下降的分支;上行或下行的分支在脊髓的其他節段又發出側支與該節段脊髓的中間神經元發生突觸聯係。通過這些分支將刺激傳到全身然後做出反應。

中樞神經衝動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1.單向性:其傳導的方向隻能是由傳入神經元向傳出神經元方向,不能逆向傳導。

2.神經衝動在中樞內傳導速度較慢。這是因為越過神經元之間的突觸比較費時,每通過一個突觸需要0.3~0.5毫秒。與大腦皮層相聯係的多突觸反射,有時竟需要500毫秒。

3.若幹個神經纖維傳入中樞才會引起反向傳出的效應,單根神經纖維一般是不能引起反射性傳出效應的。

4.傳人神經衝動的頻率與傳出神經衝動的頻率是不相同的。

5.在一反射活動中,刺激停止後,傳出神經仍可在一定時間內繼續發放神經衝動。

6.在反射活動中,突觸部分很容易疲勞,也容易受內環境變化(如缺氧,二氧化碳,麻醉劑等)的影響,從而影響到神經衝動的傳導。

傳出神經及效應器

中樞係統所接入的刺激是通過傳出神經傳到身體各個部位的。傳出神經由數十萬個傳出神經元(又稱運動神經元)構成。其功能是將中樞神經發出的神經衝動傳至效應器。這種神經衝動,也是一種生物電脈衝,表現為不同數目和不同頻率的鋒電位。效應器可以是運動器官(由軀體神經支配的骨髂肌),也可以是內髒的心肌、平滑肌或內分泌係統的腺細胞。但從中樞神經係統發出的傳出神經並不直接傳到內髒或腺體,而是先經過交感神經節或副交感神經節,再由交感神經節或副交感神經節發出神經纖維支配效應器官。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統稱為植物性神經係統,是調節內髒功能的神經係統。兩者主要是支配心肌、內髒平滑肌及腺體的活動。通過這兩種交感心髒等都會做出相應的反應。

然而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它們的作用是相反的。如對心髒,交感神經起興奮作用(心跳加快加強),而副交感神經起抑製作用(心跳減慢);對小腸平滑肌,交感神經起抑製作用,副交感神經起興奮作用。交感神經作用比較廣泛,幾乎能支配全身所有的內髒器官,而且常常是以整個係統參加反應,如使心率加速,血壓上升,增加循環血量,增加代謝率、血糖上升、紅細胞增加等,因而能動員機體許多器官的潛力,適應環境的急劇變化。例如機體受到強烈的痛刺激時,可通過交感神經引起腎上腺髓質增加分泌腎上腺素,在體內引起廣泛效應。而副交感神經所支配範圍就不如交感神經廣泛了,其作用主要是降低血壓和心率,降低代謝率,以保護機體,使機體得以休整恢複,促進消化,積蓄能力,並加強排泄功能和生殖功能。由於兩者的作用是相反的,因此神經係統可以從正反兩麵來調節內髒的活動,以保持機體的協調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