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真正曆史(1 / 2)

三國(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說),是中國曆史上東漢與西晉之間的分裂對峙時期,有曹魏(魏國)、蜀漢(蜀國)、東吳(吳國)三個政權。三國時代波瀾壯闊,充滿生機,常引起後人追思。唐宋詩詞中有大量三國內容。元明清時期,三國事跡成為戲劇和民間藝術文學常見話題。晉代陳壽所作史書《三國誌》,頗有參考價值。明代羅貫中以三國曆史為藍本,編撰小說《三國演義》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豐富多彩的曆史內涵也流傳到世界各地。董卓為了奪權,開始鏟除反對者,手段殘暴,引起了諸多不滿。他促使呂布殺死掌管都城禁衛的丁原奪得其軍隊,袁紹及曹操等原先掌握過兵權的將領紛紛逃離首都洛陽。最後董卓廢除並殺死了漢少帝,改立劉協為帝,史稱漢獻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190年,東郡太守橋瑁詐稱以京師三公之名向各地發檄文,陳述董卓的惡行,聯絡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討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群雄並起,共推袁紹為盟主,史稱“關東軍”。董卓為了回避其鋒芒,於是挾持漢獻帝、強遷居民,遷都到長安,並火燒舊都洛陽。其間,關東聯軍隻有孫堅、曹操二人真正出兵與董卓對戰,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關東軍也隨之解散。此後,群雄紛紛割據一方,互相攻擊。董卓遷都後,自封為太師,繼續掌控朝政。

192年董卓最後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呂布等合謀刺殺,其族人亦被屠滅殆盡。不久董卓屬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長安,殺死王允,呂布兵敗逃亡,李傕等人挾持漢獻帝,專政四年。其間涼州馬騰與韓遂等也率軍逼近長安。李傕派郭汜、樊稠及侄子李利於長平觀擊敗馬騰等人。195年,由於李傕與郭汜等人內部不和,發生內鬥,分別挾持獻帝與大臣,長安陷入一片戰亂。7月,漢獻帝離開長安,開始東歸洛陽。李傕與郭汜等人又聯合起來,追擊獻帝。而後漢獻帝派人與李傕、郭汜講和才停止追擊。196年獻帝輾轉流亡,回到已成廢墟的舊都洛陽,隨後被曹操迎奉到許都。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將伍習殺死。198年,曹操派裴茂率領段煨等關中諸將討伐李傕,李傕被誅殺,至此關中初定。

群雄割據討伐董卓之戰結束後,各地方軍閥對東漢皇帝政權已不加理會,轉而發展各自的勢力。原董卓部下張濟因軍中缺糧,途徑荊州南陽掠奪,在攻打穰城時戰死。其軍隊由侄子張繡繼承後,反被荊州牧劉表安置在宛城,聯手抵禦曹操。孫堅在攻打劉表據有的襄陽時戰死,其子孫策投奔袁術後向他借兵,帶領孫堅舊部於196年到199年間在江東四處征戰。最後孫策獨領江東,與劉表對峙,並等待時機北上中原。197年袁術於壽春稱帝,國號“成”,最後被曹操及劉備攻滅。194年益州牧劉焉病死,其子劉璋接任,與漢中的張魯決裂,兩方對峙。馬騰、韓遂等人則於涼州、雍州一帶各自發展勢力。公孫瓚擊敗劉虞後雄踞幽州,最後被袁紹滅亡。東遷的呂布先是奪取曹操的兗州,被擊敗後先附劉備,接著奪其領地徐州,最後被曹操於下邳抓獲處死。劉備繼任病故的陶謙成為徐州牧,但先後因呂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紹,後又逃到汝南試圖建立勢力。

此時期各勢力中成績最突出的是袁紹與曹操,袁紹先用計占據韓馥的冀州,繼而打敗田楷、臧洪、公孫瓚等人,掌握青、冀、幽、並四州,雄霸河北,氣勢強勁。曹操四處征戰,收編黃巾軍餘部男女老少約十萬人,擇其精銳組成了著名的“青州軍”,幾經轉折,控製了兗州。曹操奉立東逃的獻帝於許昌後,借由朝廷名義來討伐各地群雄;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勢力發展成兗、豫、徐三州、部分司隸、雍州等中原地區。由於袁曹雙方的勢力持續壯大,最後發生了決戰。公元200年曹操通過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又通過幾年時間,消滅了袁紹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的勢力。通過北征烏丸以及平定遼東公孫康,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三國鼎立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乘劉表病死之機率大軍南下,其子劉琮向曹操投降,劉備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此時魯肅到備處探聽情況,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江東,雙方結盟,共抗曹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於赤壁,迫使曹軍退回中原。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麵。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劉備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孫權部將周瑜也向荊州南郡發兵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為領地。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211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的地盤。219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軍襲殺關羽,占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漢軍相持。222年,因張飛又被殺,劉備出兵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益州,劉備不久便崩於白帝城。之後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