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真正曆史(2 / 2)

蜀漢、東吳恢複結盟關係,共抗曹魏,至此,三國鼎立局麵正式形成。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久。

263年,魏國丞相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蜀漢,與蜀漢大將軍薑維發生拉鋸戰,魏軍被擋於劍閣前,鄧艾避開薑維大軍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蜀漢被魏所滅。

三分歸晉265年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司馬炎稱帝後開始籌備伐吳,派王濬於益州大造船艦,以羊祜鎮守襄陽與鎮守江陵的吳將陸抗對峙。在264年孫皓即位後,交州(約今廣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兩年後吳軍意圖奪回但被晉將毛炅擊敗。269年孫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陸海兩路會師合浦,至271年方奪回交州。279年,修允部屬郭馬於廣州(約今廣東省及廣西省)叛變,孫皓先後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圍剿方平定。同年晉軍率大軍南征,吳國岌岌可危。

孫吳重臣陸凱及陸抗相繼去世後,晉將羊祜提議伐吳,但遭賈充反對而作罷。279年西北之亂始平,王濬、杜預上書司馬炎,認為是時候伐吳,賈充、荀勖等認為西北未定而反對。最後司馬炎決定於該年十一月大舉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他以賈充為大都督,上遊王濬唐彬軍、中遊杜預胡奮王戎軍、下遊王渾司馬伷軍多路並進。280年一月孫皓急任丞相張悌率沈瑩、孫震渡江抵禦王渾軍,但皆戰敗而亡。而王濬軍沿長江配合其他晉軍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尋陽等地,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三月十五孫皓見晉軍已包圍建業,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隨著漢丞相曹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對北方的統一和屯田製、租調製的施行,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北方社會趨於穩定,生產逐漸恢複。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恢複的冶鐵業中,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也興盛起來。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洛陽、鄴城都日趨繁華。曹操進駐冀州後頒行租調製。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稱魏王,都鄴。220年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稱帝,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魏得北方。魏置司、豫、兗、青、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魏有戶六十六萬餘,人口四百四十餘萬。魏建立後不久,大權旁落。曹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勝、畢軌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馬懿。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司馬懿本人又富於謀略,屢有軍功。238年,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版圖。249年,又乘曹爽奉曹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處死曹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變。後來,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起自淮南的王淩(251年)、毌丘儉(255年)、諸葛誕(257年)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毌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後,司馬氏趁時立功,於263年出兵滅蜀漢。兩年後,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曆五帝,共四十六年。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