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年學醫
李時珍,字東壁,號瀕湖,明代正德十三年出生,湖北蘄州(今間接蘄春縣)人。
李時珍的祖上是搖著銅鈴走街串巷的鈴醫(走方郎中)。雖然李家世代行醫,但沒有多大名氣,祖父在李時珍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
李時珍的祖父攢下了點錢,於是供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讀書,並考取貢生,跨進儒林。但由於在鄉試中屢試不第,便棄儒從醫,繼承祖業。李言聞飽讀醫書,因此醫術大有長進,加之醫德高尚,成了當時蘄州一帶有名的醫生。李時珍的母親張氏,是一個賢慧的家庭婦女,由於身體虛弱,生了李時珍以後不久就病倒了。李時珍還有一個哥哥叫李果珍。
幼年時期的李時珍身體瘦弱,經常咳嗽發燒,他深深體會到生病的痛苦,立誌長大後做一個像父親那樣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為人解除痛苦的醫生。
可是,李時珍的父親卻另有想法。明代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李時珍5歲時,父親便把自己的打算告訴兒子。一天,李言聞把兒子叫到跟前,告訴他說:醫生這個行業雖然可供溫飽,但是社會地位不高。自古以來就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所謂“醫卜近賤”,在士、農、工、商四行中排在最末一等。曆代史書裏都把行醫列在“方伎列傳”裏麵,稱之為“小道”、“賤業”。李言聞列舉了李家祖上世代都是搖鈴走街的鈴醫,社會地位低下,飽受歧視。李家從他起,為了擺脫低下的社會地位,學讀書全力奮鬥,想改變門庭,隻是科舉考試連連失敗,才棄儒從醫。李家從他起始由鈴醫晉升為坐堂醫生,雖高了一等,還是不能與讀書人家相比。他見李時珍聰穎,才智過人,便把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為了讓李時珍立誌奮發讀書,李言聞給他講了古代有名的醫界大師的遭遇。
李時珍聽完父親的話後,便暗下決心奮發看書,同時,扁鵲的故事也讓他終生難忘。
明代嘉靖六年,李時珍9歲,開始上私塾學習八股文,為日後的科舉考試作準備。
做完功課,李時珍常替父親抄寫藥方,跟父親上山采藥,認得了許多醫書上記載的和沒有記載的藥草。遇到不太了解的,他都一問到底,直到弄懂為止。李言聞卻責怪兒子,讀書像這麼努力就好了。但是,他仍舊滿足了兒子的要求。隻是不時提醒兒子,讀書才是他的正業,不要把過多的精力放在醫藥上麵。可是,由於耳濡目染的關係,李時珍仍然對醫學十分入迷。
李時珍捧著父親寫的《蘄艾傳》在家裏後院的藥圃中看個沒完。這個小小的藥圃是父親精心培植的。父親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是蘄州一帶的名醫,後來曾經被推舉當過太醫院吏目,官不大,是個正九品,但也算國家的醫官了。李時珍的父親對醫學有很深的造詣,著有《四診發明》、藥書《人參傳》、《蘄艾傳》等。父親對研究藥草具有濃厚興趣,李時珍深受影響。
一天,李時珍蹲在藥圃的一個角落裏,專心地研究栽在牆角的蘄艾。他手捧父親寫的《蘄艾傳》,對照藥圃中的實物仔細觀察。父親著的書上對蘄艾的描述既準確又細致,與實物絲毫不差。李時珍想:自己以後做學問,也應該向父親學習,一絲不苟。
由於父親的著作中記述得十分詳盡,李時珍越看興趣越濃,決定采一籃艾葉回去炮製。他很快便采滿一籃艾葉,突然腳底滑溜溜地,緊接著一條白花蛇突地從蘄艾叢中探出頭來,李時珍驚得尖叫起來。
正在危急之時,父親突然出現在李時珍身邊,隻見他從地上抓了一把泥沙,往白蛇身上一撒,那蛇立即癱了下去,擺成之字形,接著父親揚起藥鋤,一鋤就把蛇頭斬了下來。蛇身在地上扭動了一會兒,便再也不動了。
父子倆都鬆了一口氣。李言聞拽著死蛇說:“這就是我常和你說的蘄州白花蛇。蘄蛇是我們蘄州的特產之一,與新艾、蘄龜、蘄竹齊名。由於當今皇上患有風濕病,指定要蘄蛇治療。官府為了討好皇上,命令百姓大量捕蛇,蘄蛇被捕得越來越少,如今要找到一條蘄蛇都很困難。為了向官府交蛇,老百姓苦不堪言,編了首民歌訴苦:‘白花蛇,誰叫你能辟風邪!上司索你急為火,州中大夫隻逼我,一時不得皮肉破,積骨如巴陵,殺爾種族絕,白花不生禍始滅。’蘄蛇如今稀罕得成了寶了,現在我正好用它來製造咱們家傳的白花蛇酒。這種酒可以治中風傷濕、半身不遂、口目歪斜、骨節疼痛以及陳久性的疥癬、惡瘡、風癲等等。”
說著,李言聞從李時珍手裏接過白花蛇,用釘子將蛇身釘在木板上,用小刀截掉尾巴,小心地剝掉蛇皮剔去蛇骨,然後,用藥鋤挖了一個坑,將蛇皮、蛇骨、蛇頭和蛇尾放進坑中,並指著蛇頭對李時珍說:“你看,這條蛇的眼睛還是睜著呢。蛇死後一般眼睛都是閉著的,唯有蘄州白花蛇死後眼睛是睜著的,這是辨別真假蘄蛇的辦法。蛇頭、蛇皮、蛇骨都有劇毒。剖完蛇後要將它們小心掩埋,以免傷人。捕到的蛇經過處理後,便可以用來炮製白花蛇酒了。來,我把祖傳的製作方法教給你。”
父親提著蛇,李時珍挎著竹籃,一起走進了他們家的藥材炮炙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