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從記事起,就跟著父親在炮炙房裏學製中藥,這一次,他向父親學習製作祖傳白花酒的方法。仔細觀察父親將白花蛇放在一個瓷體內,倒了一瓶糯米酒入內,用手把白花蛇反複用酒洗滌,直到糯米酒把它浸潤得透亮,才把它放入一個小細瓷壇中,然後配藥:羌活2兩,當歸2兩,天麻2兩,秦艽2兩,五加皮2兩,防風2兩。用銼刀將藥銼成細粉,裝進生絹袋中,用麻繩紮緊封口,把它放進白花蛇的瓷壇中,再倒進一瓶糯米酒,用箬葉密封壇口。最後,父親將瓷壇放入一個盛有水的大鍋中。

李時珍仔細觀看父親製作的全部過程,並牢記在心裏,他覺得炮製藥材真是趣味無窮。先前還是那麼可怕的毒蛇,經過加工炮製,幾天以後就成了藥效顯著的藥酒,簡直不可思議。趁著興致,他就在炮炙房裏用采來的艾葉製藥,於是,他再將父親的《蘄艾傳》看了一遍,默記下製藥的方法。然後,將艾葉揚去塵埃、殘屑,放進一個大石臼中,用一根木製搗杆搗碎,搗成艾茸後,去掉渣滓,再把剩下的白色艾葉搗成柔爛得像棉花為止。搗好艾葉,他找來硫磺末,加入艾葉中拌勻,然後,將艾葉、硫磺糊製成細條,裝在一個簸箕中,拿到屋外放在屋簷下陰幹,常用的硫磺艾便製成了。從這以後,李時珍常到炮炙房,幫助父親炮製各種藥材。為了不影響學業,他把書帶進炮炙房,一麵看書,一麵學製藥。

童年時代的李時珍,從采藥、製藥中,既感到製藥的艱辛,又體會到製藥的樂趣。父親的一言一行,默默地影響著他,李時珍對祖國醫學的知識是從父親教導、閱讀父親寫的書開始的。父親寫的《蘄艾傳》不僅使他了解了家鄉的特產蘄艾,還知道了家鄉所產的蘄蛇、蘄龜、新竹等藥材都是聞名天下的。尤其是父親嚴謹的治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作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李時珍。後來,李時珍在編著偉大的藥物學著作《本草綱目》時,常常引用父親寫的書、父親說的話。李時珍編著的《瀕湖脈學》也是在他父親著作上“選精擇華”融彙己見而成的。李時珍的另一部著作《蘄蛇傳》也是受父親《蘄艾傳》的影響,從而得到啟迪撰著的。

父親,成了李時珍走上醫學道路的第一個啟蒙老師。

2.求取功名

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李時珍12歲。經過幾年私塾學習,他已經刻苦地把四書、古詩等課業讀熟,並學習寫詩,做八股文了。

第二年,蘄州知府周訓看中了李時珍,將他選送到黃州去應“童試”。

李言聞帶著兒子,來到熱鬧非凡的黃州府,李時珍無暇去觀賞府城的風光,專心致誌地應試。“童試”考兩門,一為“四書義”(八股文),一為“試帖詩”。李時珍兩門考試的成績都屬優秀,一舉考中秀才。秀才,是科舉考中的“生員”的俗稱。凡考中生員的人,便跨入了儒林,在府、州、縣學的學生名額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取得生員資格,便能進一步考舉人、貢生、進士,一步步登上儒林的高峰。進士是朝廷選拔官吏的首選對象。全省會考中鄉試第一名解元、全國會考中的第一名會元、殿試中的第一名狀元,是曆代文人在各級考試中追獵的目標。特別是狀元,一中便會“奪魁天下”,是科舉中的最高榮譽,是士子們追求的最高目標。

李時珍13歲中秀才,少年得誌,前程似錦,父親感到莫大的欣慰。他及時告誡李時珍:“中了秀才固然可喜,但距離舉人進士的目標還差得很遠。”他要李時珍奮發努力,去參加在武昌舉行的三年一屆的全省統考。

明代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16歲的李時珍興致勃勃地跟隨李言聞,坐船逆江而上,來到省城武昌,參加三年一度的全省統考——鄉試。這三年來,他勤奮好學,飽讀詩書,由於他生性聰慧,記性很好,讀書過目不忘,已經把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做起文章來也頭頭是道,常得到父親讚許。父子倆都有必勝信心,舉人似乎已是唾手可得。

發榜的日子終於到了,父子倆早早起床,趕到書院的大門外。大門外的廣場上早已人山人海。秀才們和他們的親屬都在這裏翹首等待。李時珍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廣場上站著等了1個多時辰,書院的官差才打開大門,將一張張黃榜張貼在大門外的粉牆上。

鬧哄哄的廣場頓時變得寂靜下來,千百雙眼睛都在搜尋著自己或親人的名字。李時珍踮著腳尖,目光從攢動的人頭上掃視過去,隻見告示上密密麻麻的黑字。他在黑字中粗略地搜尋了一遍,沒有發現自己的名字,心中一陣發緊。他趕緊從頭到尾,一個一個名字地細看起來,沒有自己的。他仍然不甘心,又從後麵往前仔細地一個字一個字地看,再從前麵往後先找到李字,再仔細看李後麵的名字,直到看得兩眼發花,仍然沒有發現自己的名字。父親歎著氣硬把他從人堆裏拉了出來,他怎麼也不相信,自己的名字怎麼會沒有。

李時珍垂頭喪氣地跟在父親身後,回到了客棧。麵對著無精打采的兒子,李言聞強壓下自己心頭的失望,鼓勵兒子道:“考舉人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有的人考到六七十歲才中舉,你還年輕,下次鄉試時,也才19歲。我們收拾書籍回家去吧!苦讀3年,再來應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