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少成名

托博爾斯克,荒涼的西伯利亞平原上的一個小城鎮。

德米特·伊凡諾維奇·門捷列夫就誕生在這個地方。他是家裏第14個孩子,人們都親昵地稱他為“米佳”。

門捷列夫出生的那一年,父親的雙眼突然失明,被迫辭掉了中學校長職務。供養全家生活的重擔,就落到了母親一人的肩上。

舅舅不忍心門捷列夫一家受窮,把自己一座破舊的玻璃工廠送給了門捷列夫家。母親憑著她的聰明智慧和吃苦精神,修複了這座工廠,生產出醫院用的各種玻璃器皿。這使全家的生活漸漸好過了。

門捷列夫長大懂事了,父親要他在家讀書認字,可他偏偏鬧著要跟母親去工廠,親眼看看那些晶瑩透亮、奇形怪狀的玻璃器皿是怎樣造出來的。媽媽隻好帶他去。

到了廠裏,門捷列夫對一切都感到新鮮,常常纏著工人問這問那。工人們也很喜歡這個活潑可愛的小家夥,常領著他到處轉悠。

有一次,門捷列夫跟著一個名叫馬克西姆的大叔來到了造玻璃瓶的車間。他見到工人們拿著長長的鐵管子伸進爐子裏,又迅速地抽出來,使勁一吹,另一頭就冒出了一個前頭粗,後頭細的紅泡泡來。過了一會兒,紅泡泡就變成了透明的玻璃瓶子。

“咦!這是怎麼回事?”門捷列夫歪著腦袋,眨巴著小眼,想了半天,也沒有弄明白。他好奇地問馬克西姆:

“大叔,您說,鐵管裏怎麼吹出了玻璃瓶子來呢?”

“光靠吹是吹不出來的!”馬克西姆大叔笑著搖了搖頭,“那是因為鐵管的另一頭從爐裏蘸了溶液。”

“溶液是什麼東西呀?”門捷列夫問。

“是砂子、石灰石、純堿等原料摻合在一起,放在爐子裏燒化成的。”

“哦!我明白了。”門捷列夫點了點頭,又問,“為什麼這些溶液能變成透明的玻璃呢?摻別的東西燒化了也能變成透明的玻璃嗎?”

“那可不行!”馬克西姆大叔擺著手說,“摻別的東西溶化後,就成不了玻璃啦!弄不好要變成一堆石頭疙瘩哩!”

“那是為什麼呀?”

“究竟為什麼,我也不明白。回家問你父親吧,他書讀得多,有學問。”

回到家裏,經過父親的講解,門捷列夫不僅初步明白了製造玻璃瓶的道理,而且對化學產生了興趣。

1841年的秋天,小米佳的哥哥保爾要報考托博爾斯克中學了,門捷列夫的父親曾在這所學校擔任校長。

小米佳聽說自己的哥哥就要報考中學了,馬上噘起了小嘴,一副看上去要哭的樣子。

“哥哥去上學了,留我一個人在家裏麵可怎麼辦呢?”

母親見小米佳一臉委屈的樣子,趕忙把他拉在身邊,安慰著說道:“米佳,沒關係的,媽媽正和你爸爸商量讓你和哥哥一起報考中學的事呢!”母親用手慈愛地撫摸著米佳的腦袋,“快出去和你的小夥伴一起玩吧。”

因為米佳年齡小,以嚴格著稱的托博爾斯克中學對學生入校時的要求極嚴。母親為了讓有天賦的米佳早點入學,希望丈夫能到學校去說一說。

父親在母親的陪伴下去學校說明了一下情況,還好,托博爾斯克中學答應了讓米佳和保爾兄弟兩個同時報考的要求。但校方還有兩個附加條件:米佳成績必須是優異,學校才予以錄取並且米佳如果被學校順利錄取,他還要在一年級學習兩年,直到滿八周歲才能升入二年級繼續學習。父母見兩個兒子終於可以一起報名了,心裏非常欣慰。

接下來是嚴格的考試,米佳的成績,沒出母親瑪麗亞的預料,是非常優秀的,並得到了校長的肯定和讚揚。1841年秋天,米佳和哥哥保爾同時收到了托博爾斯克中學的錄取通知書,雙雙進入向往已久的中學,開始了正規的學校生活。

門捷列夫從托博爾斯克中學畢業後,他下一步該往何處去呢?父母當然為兒子有這樣的天賦和品質而感到驕傲,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輝煌的前程,他們期待著心愛的兒子能夠繼續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家裏發生的一些變故幾乎使門捷列夫繼續求學的夢想成為一個泡影。1847年秋天,雙目失明的父親因患肺結核匆匆離開了人世。幾個月後,家中的頂梁柱、母親在家務上的得力助手,門捷列夫的大姐阿波琳娜亞麗也去世了。而母親所經營的玻璃工廠因經不起市場的衝擊也麵臨著危機。

母親經營的玻璃工廠突遭火災,結果這個靠母親嘔心瀝血維持下來的工廠在頃刻間被夷為平地,整個工廠都化為了灰燼。這樣,全家人的惟一經濟來源就斷絕了。

但,眼前這一切並沒有動搖母親的初衷——送兒子進入大學,把他培養成一個對國家、民族有貢獻的人。門捷列夫因為眼前家庭所發生的種種不幸,也變得穩健、成熟多了。他更加體驗到母親對自己的期望是那樣的迫切,於是他的學習更加勤奮了,他的心中似乎有著無窮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