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開始了修路的前期準備工作,他親自訪問沿線居民,詢問山勢水情。長城以外北風呼嘯,黃沙漫天,詹天佑天天騎著小毛驢,在山溝之間奔走。遇到毛驢無法走的地方,他就自己背著儀器,爬山越嶺,實地勘測。

有時為了選擇好的線路,他在懸崖峭壁上測量定點,北風猛烈地吹來,一不小心就有被刮下深穀危險。助手們勸詹天佑下來,以免發生危險。他卻說:“不要緊,現在多辛苦一點,找到一條最好的線路,將來就可以省好多事,節省好多錢。”他臉上落了厚厚一層塵沙,呼出的熱氣在眉毛上結出了白色的冰霜。他都滿不在乎,經常工作到天黑以後才回家,回家以後還要繼續計算數據。

詹天佑的助手們見他太拚命,就說:“總工程師快休息一下吧!差不多就行了。”他扭過頭來,嚴肅地說:“這話可不對啊!科學技術的第一要求就是精密,不能有半點含糊和輕率。如果鐵路修不好,我們臉上無光,中國也會受到外國的嘲笑。”

助手們看詹天佑實在是太辛苦了,等詹天佑計算完了,就要求上山去測量。為了培養和鍛煉晚輩,詹天佑說:“那你們就去吧!可一定要仔細,一點兒也馬虎不得啊!”助手們測量回來後,他自己又背著儀器去複測。

年青的助手見這個情形,對詹天佑說:“您既然對我們不放心,又何必叫我們去測量呢?”詹天佑耐心地說:“不是我不信任你們,是科學不講情麵。隻要有一點兒差錯,就會出大問題。多一個人檢查,總是好一些。”經過複測,果然校正了不少錯誤。

在詹天佑及全體技術人員的努力下,順利完成了三條線路的測量任務。根據當時修路經費的限度,經過反複比較,最後選定從豐台開始,經過西直門、清河、沙河、南口、居庸關、八達嶺到張家口的路線,單是關溝段,就比英國工程師金達測定的路線減少了2000多米的隧道工程。

1905年9月4日,開始正式施工了。在最艱巨的關溝段,需要鑿洞架橋。為了保證工程質量,詹天佑把總工程辦公室搬到工地,和工人們同甘共苦,一起攻克難關,並且宣布:“不打通隧道,就不回北京。”當時沒有開山機、通風機等設備,全靠兩隻手挖掘,工程進度很慢。詹天佑因地製宜,有的地方用從兩頭向中間鑿進的辦法,有的地方在中間挖一個大豎井,再向兩頭掘進。為了保證施工質量。他不辭勞苦,親自把關,連炮眼的方位、大小、深淺和裝多少炸藥,都由他親自掌握。沒有抽水機,他就帶頭鑽進洞內挑水。經過大家的一致努力,終於啃下了隧道工程這個硬骨頭。

最艱難的工程完工後,又出現了八達嶺一帶山高坡陡,列車容易發生危險的問題。詹天佑為了行車安全,創造性地運用了“折返線”的辦法,就是從青龍橋起,沿著山腰,設計出一段“人”字形的線路,降低了坡度,使列車能夠安全穿過八達嶺。這一創造性的設計讓外國同行大開眼界。

經過詹天佑和全體工人、技術人員四年的努力,宣統元年八月(公元1909年9月),京張鐵路竣工通車。顯示了中國人的誌氣和才幹。京張鐵路的勝利建成,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的輝煌成就。

詹天佑的辛苦沒有白費,他因此成為修鐵路的第一個中國人,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