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861—1919),中國鐵路工程專家,中國鐵路工程的先驅。號眷誠,字達朝,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人,生於廣東南海。1872年赴美國留學,1881年畢業於耶魯大學。回國後,參加修建或主持修建京奉鐵路、京張鐵路、張綏鐵路、川漢鐵路、粵漢鐵路和漢粵川鐵路,任工程師、總工程師、督辦和交通部技監等職。其中,於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今京包線北京至張家口段)。在八達嶺路段,因地製宜運用“之”字形線路,減少工程量,並利用“豎井施工法”開挖隧道,縮短工期。通過京張鐵路的修建,培養中國第一批鐵路工程師。1916年獲香港大學博士學位。當選為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和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等的會員。與他人創辦中華工程師學會,並當選首任會長。著有《華英工學字彙》和《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
詹天佑出生在一個茶葉商人家庭。他從小對四書、五經不感興趣,卻愛搜集機器零件,口袋裏經常裝著齒輪、發條,看見什麼新奇東西,總想看個究竟,問這問那,想一下子把所有的問題都搞清楚。
父親詹興洪的朋友譚伯村對詹天佑非常喜愛,經常誇他有出息,鼓勵他努力鑽研。詹天佑長到12歲的時候,在譚伯村的支持下,考取了幼童出洋預備班,到美國去學習。他在美國以優秀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接著考進了著名的耶魯大學土木工程係,專學鐵路工程技術。由於他刻苦鑽研,畢業試數學還得了第一名。
當時主管留美學生事務的容閎準備把詹天佑等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送到美國陸海軍學校學習,但是美國國務院非常瞧不起中國的留學生說:“這裏沒有容納中國學生的地方。”中國留美學生監督吳子登也給清朝政府打報告誣蔑說:“留學生在美國不遵紀守法,常參加政治和宗教活動。將來就是回國,也不能為皇上效力了,還是趕快撤回吧!”清朝政府聽了吳子登的誣告,下令留學生全部回國。
就這樣,詹天佑回國了,他想用自己學到的技術為祖國貢獻服務,讓舊中國能夠自己修築幾條鐵路。誰知清朝政府不信任中國的技術水平,讓詹天佑放棄所學的鐵路工程,先後到福建水師學堂學習和駕駛輪船。
中法戰爭中,詹天佑,他不但英勇殺敵,還救護自己的戰友,受到部隊的嘉獎。
後來,他又到廣東博學館和水陸師學堂當外文教員。直到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詹天佑才在老同學鄺孫謀的推薦下,到中國鐵路公司當上了工程師,參加了修築由外國人主持的唐山到天津的鐵路工程。在修築過程中,他不僅親自到工地指揮,鋪的路軌又快又好,而且設計、修建了外國第一流的工程師無法修建的灤河鐵橋,使外國人大為吃驚,為中國人爭了光。
中國人民慢慢覺醒了,在推行洋務運動的官員支持下,清朝政府於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命詹天佑為總辦兼工程師,負責修建京張鐵路。
京張鐵路從北京到張家口,雖然全長不過200公裏,但英、俄等國的工程師認為,詹天佑不借助外國的力量,就不敢動工,動了工也將中途失敗,必然會來求他們,他們甚至挖苦說:“中國人想不靠外國人自己修鐵路,至少還得50年。”國內的一些人也說詹天佑是“不自量力,膽大妄為”。詹天佑沒有被這些流言嚇倒,他決心修出鐵路來讓他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