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兄,都核實過了,這個孩子是個孤兒,且一心向佛,難得的是其赤字之心,若能正確教導,未必不能成才。”
“若真是如此,使其歸入佛門,倒也是一樁善緣,隻是世事無常,眾生沉淪,我等更無佛祖法力,怎知他未來若何?”
“師兄教訓的是,隻是眾生皆可為佛,若我等尚且心生無力,不信佛法,又怎能令世人覺醒?”
“師弟太過仁慈,卻不知人心難測。也罷,區區一小兒,量也翻不出佛祖手心。你既憐憫於他,便收他為俗家弟子吧。原名不變,你日後務必勉勵教導,切勿使其墮入魔道,為禍人間!”
“師兄教訓的是。師弟定然盡心弘揚佛法。”
短短的幾分鍾,令孤的未來便已確定。令孤終於實現了拜師的願望,隻是,未來如何?
禪院,鬆樹下。
“阿彌陀佛,令施主近來如何?”
“阿彌陀佛,回師傅的話,一切安好。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考驗結束,正式拜師。”
“阿彌陀佛,施主已經有一個月不曾食用葷腥,難道就不想下山去嗎?”
“阿彌陀佛,師傅說笑了,徒兒乞求拜師,怎會破了寺院規矩?”
“阿彌陀佛,你既如此說,可願拜老衲為師?”
“……”
“怎麼,你不願意?”見令孤不言不語,老和尚似乎不滿。
“阿彌陀佛,謝謝佛祖,我有師傅了!哈哈哈……”反應過來的令孤似乎欣喜若狂,瞬間跪下,“徒兒拜見師傅,謹遵師尊教導!一定不給師門抹黑!”
“阿彌陀佛,你願意就行。我收你為弟子,並不會為你剃度,你乃我寺俗家弟子。”
“啊!?”令孤傻眼了,俗家弟子不就是臨時工嗎?佛法不傳,關鍵時刻,還得承擔護寺責任!一刹那,令孤有種受騙的感覺。
“阿彌陀佛,你莫要想多。我寺俗家弟子乃是對求佛之人的考驗,若你果真持得戒律,且向佛之心甚堅,未必不能剃度為僧!”
“這隻是考驗?”一瞬間,善良的令孤相信了老和尚的話。
“徒兒拜見師傅,一定謹遵師命。”
“阿彌陀佛,甚好甚好。你既願拜師,我便為你說說我寺戒律……”
這一說,便是一天,令孤連中飯都沒吃,直餓得饑腸轆轆。不過,令孤有了第二個名字:苦南。當然也知道了自己師傅的法號:苦諦。
原來,這一寺廟之中,心經為首,大悲為輔。此寺廟僧眾,皆取心經某字為姓,名取自心經咒中十字,所以此寺廟每代僧人都不會超過十人,而令孤乃此代第一位俗家弟子,故隨師姓,名取自大悲咒第一字,聽來也是地位尊崇。而此寺名為般若寺,傳自南宋,祖師不可考。然寺中所修佛法大體可歸於禪宗,講究明心見性,先自悟後覺人,不尚募捐。所戒大體如佛教其他宗派,然而命令禁止以法術賺錢,大範圍募捐,並且提倡行善渡人,有教無類。
令孤聽的很認真,記得很用心,這也導致他的師父頗為寬心,畢竟,聽話的徒弟不好找,再加上令孤不笨,這就更讓老和尚歡喜了。
令孤就這樣莫名其妙的留了寺,拜了師。雖說他是俗家弟子,但一寺諸人皆是對他和氣有加,有問必答,教他誦經,教他坐禪,而令孤似乎大腦開竅,記住了不少佛經,明白了諸多佛理,打坐參禪亦是有模有樣,宛如大家。
時間最是無情。眨眼間,令孤“出家”已經兩年了。在這兩年間,令孤參禪打坐之於包攬了全寺上下的吃飯問題,由於令孤不用像正式僧人般嚴格遵守寺規,因此它有很多的空閑時間。在這兩年裏,令孤遊山玩水,將整個九華山遊覽了便,他熟知全山有多少座佛寺,幾真幾假。知道真的寺廟如何修行,假的寺廟如何騙錢。知道哪裏人跡罕至乃觀景妙處,哪裏是紛擾凡世為是非之地。當然,令孤結交了很多有緣人,有山上寺僧,也有山下居士。令孤常與這些人交流佛法,論辯思正,除此之外,令孤也學到了許多強身健體之法,了解了凡俗世間的千變萬化。
令孤時而在寺院中誦經聽法,打坐參禪;時而拜寺訪友,論證佛法,與諸佛友學些降魔佛法;時而行走於山川草木之間,觀賞造化偉力,體悟佛法廣大。令孤終於擺脫了昔日顛沛流離之苦,不再無依無靠憂慮無邊,現在的令孤,變得莊嚴端莊,舉手投足間,處處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