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 招工(1 / 3)

再捐?而且還是全軍所有著裝更替?

看著李元昌,李世民一陣無語,這種餿主意他也能想得出來?難道他就沒有想過,若是朝廷真如他所說的一般,強逼柳一條再捐出價值過百萬貫甚至更多的棉製套裝用於軍中軍需配置,會造一個什麼樣的後果嗎?

兩百萬貫錢,三十萬擔米糧的捐贈,已然讓柳氏的名聲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柳一條也由此而成為大唐境內大半富商的表率與旗幟。

有柳一條牽頭,短短半月的功夫,除卻朝中的那些官員,戶部就已陸續從各地商戶或平民手中籌集到錢三百餘萬貫,糧五十餘萬擔,著實讓李世民鬆了口氣,並且有了攻打高昌和此次雪地賑災的底氣。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若不是柳一條最先提出這種捐贈的概念,並大手筆地一下捐出兩百萬貫的巨款資助,還有後期的大肆宣傳配合,朝廷根本不可能能在短短半月的功夫得來眼前這般豐厚的供給。

若不是有了這些外援,朝廷別說是想攻打高昌,就是眼前的這場雪災都足以讓李世民愁上一陣。

所以,對於柳一條還有柳氏商會,李世民內心裏多少總是有著那麼一絲感激,如果可能的話,李世民也希望柳氏能夠一直保持這種商業頭領的現狀,引導著大唐經濟更一步地走向繁榮富強。

有很多事情,李世民雖然都沒有親眼看到,可是他卻沒少從大司農蘇炳仁與戶部尚書狄知遜的口中聽聞,這兩年,因為柳一條的崛起,因為柳氏商會的發展,大唐境內的農業、商業都已經有了很是明顯的變化。

商業上互通有無,加速貿易和上繳給朝廷的巨額稅收就不提了,但就是柳一條所帶來的大唐農業變化,就已讓李世民欣喜不已。

曲轅犁,水井,水車,肥料,鐵鍬等等等等這些農業上器具的發明和應用,還有三原柳氏特殊的耕作模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農業農物的耕作,提高了農戶抵抗天災時的防預能力。旱澇保收,經過這兩年天災的考驗與應用,已經不再是一個美好的傳說。

前兩年之所以沒能取得一個好的收成,除了是天災肆虐之外,更重要的是柳一條所製出的那些器具並沒有來得及在整個境內推廣應用,隻保得了長安還有三原附近多數農戶的莊稼收成。

若是柳氏莊園的耕作模式和應用器具能夠在全境推廣,李世民毫不懷疑,在未來的兩年裏,大唐的農業生產,必會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本,農富則國強,對於一個人口超過萬萬之數的超過級大國來說,有了足夠的糧食,也就等於擁有了一切。

更何況,除了糧食之外,經過這兩年‘三原茶’及‘白疊子’棉製衣物的誘惑與刺激,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嚐試種植茶樹和白疊子這樣的經濟作物,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大唐之前極為單調的種植結構,大唐農業亦開始向多元化發展起來。

所以,在李世民的眼中,柳一條除了是個神醫是個有錢的財主之外,他更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寶貝,一個足以改變大唐現狀並造福於天下百姓的寶貝。

可是現在,卻有人跑到自己這裏提議,想讓自己這個皇帝,對柳一條還有柳氏商會逼迫的再狠一點,在柳氏捐出了兩百萬貫巨款之後,還想讓人再捐出另外一個兩百萬貫來。

是,想讓柳一條屈服,容易,隻要一道聖旨,或是一個口諭,柳一條便是心有不忿,也都會乖乖地將東西捐贈出來,可是之後呢?除了些這批物資,朝廷還能再得到些什麼?

柳一條的怨恨,天下富商的唾棄,還有,大唐百姓及群臣的寒心。

“別以為朕不知道你安的是什麼心思,”李世民很糾結,所以也就沒有給李元昌什麼好的臉色,靜心聽完老七的提議,直接冷眼沉麵,斥聲說道:“你跟大子在工部做的那點事兒朕早就已經看在眼裏,以次充好,公款入私囊,你以為就沒人看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