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讓—蒂埃裏堡處於馬恩河穀之北,得益於此地的複雜地形,1914年,法軍曾在這裏將德軍趕走,成功保衛了巴黎。
河穀地帶充滿了大片的樹林、地表凹凸起伏的葡萄園、相對海拔100多米的高地,有公路、鐵路的通過,也有淺丘間的羊腸小道。對於防禦者來說,最為有利的莫過於在夏讓鎮西北大約三英裏處的一個大斜坡了,這個斜坡的背麵就是劉文輝炮團試射德國加榴炮的地方,有一大段被工兵和炮火炸成陡壁。斜坡北麵是少見的平地和樹林,如果德軍從北而來,勢必在這裏遭遇炮火和機槍的打擊。
而蒂埃裏堡像中世紀法國的所有古堡一樣,建立在背靠馬恩河的一個高地上,古代法國人還引馬恩河水環繞城堡的東北、正北、西北而過,形成一道護城河。可以說,高地、城堡、護城河對周圍緩坡區的防禦地形優良。當然,在現代重炮的打擊下,這一點有利態勢並不管用。古代那些牢不可破的城堡,在一發重炮彈的轟擊下就可以垮塌,初春淺淺的護城河,至多能有長年累月積攢下來的淤泥阻滯進攻者的腳步罷了。至於緩坡嘛,它確實存在,可當進攻者能夠組織起良好的壓製炮火攻擊時,防禦者即便有緩坡、高地的優勢,也無法從塹壕中抬起頭來準確射擊。
在遠征軍炮兵指揮****蕃少將和重炮團長楊必顯上校的組織下,參謀人員把地形的有利因素發揮到了近乎於極致的狀態。他們一方麵在部隊中強化張孝準將軍倡導的“無側翼堅守”作戰思想,一方麵利用密布的高地為來犯者組織一道道死亡地帶。高地的築壘加上掩護的塹壕體係,核心區域的古堡、護城河、緩坡的塹壕,縱深六英裏還多一點的夏讓—蒂埃裏堡防線,若放在遙遠的東方戰場,堪稱“固若金湯”。
炮兵出身的馬少將還不甘心,他命令測繪隊把整個築壘區域都測畫出來,使得炮兵部隊完全可以按照地圖發射而無須依靠前觀和空觀提供方位、距離數據。觀測員們在戰鬥時隻需告訴炮兵,哪裏有敵軍就可以了。
出於老總“絕不輕易丟棄一個弟兄生命”的信念,馬少將還命令工兵部隊準備了充足的舟橋,必要時可以在一個小時內建成四座跨越馬恩河的浮橋,可以將重傷員快速送到南岸,也可以將河北的作戰部隊撤退到河南。
更多的細致準備也安排下去,比如在霧天或者在敵軍釋放煙幕彈時,炮兵如何根據步兵的報告來判斷敵情,組織射擊;比如對樹林裏可能集結之敵,炮兵如何發起炮火反突擊準備;比如遭遇毒氣彈攻擊時前沿各部的預定撤退線路;比如戰鬥前地警戒和巡邏;比如前沿警戒陣地中,每個連隻能放一個輕機槍班……
幾乎在戰鬥中可以想見到的一切,都被設想過一遍,並找出最少兩種解決辦法,供前線指揮官們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最後,馬少將強調了兩點。第一,前沿炮兵下連,通常布置於連第二或者第三梯隊的陣線;第二,在遭遇敵軍進攻時,各部隊適時遂行反擊作戰的權力下放到營級。他提出的戰鬥口號是——“高地,沒有側翼!”和“堅決反擊!”
石鏗和蔣方震沒有插手鐵拳計劃的製定,這是一場以炮兵為主導的戰役,一如馬爾梅鬆戰役,也一如未來戰爭中的每場戰役。當炮兵技、戰術已經發展到如此成熟時,炮兵進攻、炮兵防禦的思想完全可以得到實現。
第一師,待命。石鏗沒有意見,第一師具有最豐富的進攻戰鬥組織經驗。第二師,堅守夏讓鎮,威脅敵軍可能通過夏讓—蒂埃裏堡以西的穀地進攻巴黎時的側翼,對此,石鏗沒有意見,第二師是遠征軍中與第一師一樣的精銳。第三師,集結於蒂埃裏堡東側的河穀、丘陵地帶,準備與第一師夾擊敵軍側翼。對此,石鏗還是沒有意見。
相對較弱的第四、第五師堅守蒂埃裏堡,對這兩支部隊來說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和嚴重的考驗。特別是在所有重炮兵被抽調出來,集中在****蕃、楊必顯手裏後,擔負防禦任務的師級單位隻有105mm及以下中、輕型火炮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