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晚,法第八軍軍長瑪努爾中將的到來,促成了馬恩河方麵軍的第一次高級將領會議。
軍靴鋥亮、將星閃耀,中、法、美、英四國師、軍、集群、集團軍將領彙聚一堂,通過參謀和隨從翻譯交流戰局、友情以及某些特異的情感,也在暗中比拚俗套的表麵化的東西,比如——將軍以及隨從們的服裝。也許,這是白人將領們在蒂埃裏堡唯一能夠找到一絲自信的地方了。
說起來,得益於1901年以來的軍事改革,中國陸軍的製服從樣式、用料、做工都並不比西方陸軍差多少。隻是,中國遠征軍的將領們不約而同地拋棄了將軍禮服,穿上了三色迷彩的作訓常服參加此次會議。
負責會議準備的參謀主任劉長鳴上校能揣摩到將領們的心思。身在歐洲作戰,為中國的國家利益而浴血沙場的軍人們,在國內傳來的種種令人心痛的消息之後,漸漸地對那個中央政府失望了,轉而在遠征軍這個集體中找到凝聚點,找到了實現參戰價值和國家軍人理想的共同點,從而在不知不覺間與遠征軍的核心層抱緊為一團。也因此把自身與其他的中國軍人區別開來,以國家軍人和遠征軍人的身份而自豪。這,就是將領們拋棄北洋的陸軍將軍禮服而穿著遠征軍迷彩作訓常服的心理原因。
“立——正!”漢語口令聲具有軍隊特有的聲調,使得即便聽不懂漢語的法英美將領們也能理解“這個聲音”的含義,自覺地起身立正,隨著中國將軍們的動作把目光轉向地下室的入口處。
蔣方震將軍在幾名校級參謀軍官的陪同下大步行來,在眾人矚目下站到主席右首位置,舉手行禮後說:“上將軍和魏剛將軍還在就委員會的問題商榷,此次會議先由本人,方麵軍參謀長主持。”說完,他用威嚴又不失灑脫的氣度掃視與會的二十多名將軍,同時向後擺動左手。
參謀們拉開牆上的幕布現出地圖,吸引了與會將領們的目光。隨即,讀出地圖中蘊含的戰役決心的將領們不禁發出驚呼。
中、法、英三國文字標注的地圖上,整個埃納—馬恩河戰役分為三個階段,截止6月3日正午,也就是會議前的兩個小時,戰役的第一階段已近完成。也就是說,德軍自5月27日發起攻勢到6月1日被阻止在蒂埃裏堡北麵的高地群下,由法第六集團軍和中國遠征軍第一師、第三師、第四師以及美軍第一師承擔的作戰行動,被納入了整個戰役的範圍之內。石鏗將軍大度地將第六集團軍的失敗包容起來,將它視作為整個埃納—馬恩河戰役前期誘敵作戰的一部分。如此一來,如果方麵軍司令部的作戰意圖能夠最後實現,丟掉八萬人和愛萊特河—埃納河防線的法第六集團軍將無需背負太大的罵名。因此,法第六集團軍中的法軍、英軍將領們對這份地圖詮釋出了一些東西表示由衷的感謝。
這是石鏗和蔣方震需要的、意料中的反應之一。法第六集團軍所屬部隊還在貢比涅地區擔負阻擊任務,是整個戰役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此時,絕對不宜追究第六集團軍指揮層責任,而應給7個法國師和4個英國師的將領們留一些轉圜的餘地。簡而言之,是給他們立功贖罪的機會!
當然,絕大多數與會將領們為之驚呼的是即將於6月6日實施的第二階段作戰任務。方麵軍司令部的要求在地圖上清清楚楚地展示出來——6月6日,方麵軍將發起全線反擊,其中以蘇瓦鬆和貝萊奧兩個方向為重點,以有力的攻擊作戰策應“孤島高地群”的中國第三師調整戰役態勢,合圍德第7集團軍在高地以南、蒂埃裏堡第一築壘線以北的六個師。至於殲敵任務,則由配屬了大量重炮的中國軍第二師、第五師、新建第六師、美軍第一師和法第八軍承擔。
一次戰役殲敵德軍6個師,注意,是殲滅,是包圍後的全殲,而非以往的擊潰或者部分殲滅!從1914年歐戰爆發之後,協約****還從未作出如此嚐試!由此,法英美三軍將領發出驚呼也是石鏗和蔣方震意料之中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