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以“忍”之名
德川幕府時代,日本某藩,官道上。
一位顯貴的大名(日本諸侯)昂然前行,身邊眾多武士簇擁,兵甲護衛。
突然,路側人影驟現,一揚手,大名頹然倒地,咽喉上分明插著一把手裏劍。
武士們怒吼著圍追刺客,刺客卻身形如梟,飛快地竄入樹林中,一霎時,猶如化成煙氣,消失了。武士們麵麵相覷,竊竊私語:“NINJA!NINJA!”
“NINJA”,是英語的稱謂,就是“忍者”的意思,指在日本曆史上,一種受雇於政治集團,專門從事刺探情報、暗殺等特殊工作的隱秘團體及個人,與現代的特工、間諜、特種部隊的職能非常相似;而忍者所用的“忍術”,就其功能而言,則大致等同於特務、間諜所運用的謀略、諜報、暗殺、破壞等手段。
一、用間之法
這在古代中國稱之為“用間”之法,據說,遠在伏羲時代(約公元前2300年左右),“用間”就已被運用在戰爭中了,後來在軒轅黃帝時期(約公元前1900年左右),該方法已頗為成熟。
在忍術書《忍術秘書應義傳》中記載著:早在飛鳥時代,便有一位名叫“大伴細人”的“誌能便”追隨聖德太子,擔當密探工作。這裏不得不提一下聖德太子的事跡:這位有著深厚的漢學功底的奇人,向大海對岸的隋國送去一份國書,國書的開頭寫著“日出處天子敬日末處天子”的字樣,這使得海中的小小島國從此得到了一個很有趣的名字——日本,從此出現了文化交流的“遣隋使”,中日開始文化的交流。簡而言之,聖德太子用“向中國學習”的法子,帶動了日本的第一次文明開化,其中也自然接受了古代中國的“用間”之法。
非常之人必然有非常之事,這位身處貴族世界的王子,對於庶民世界的情況卻了如指掌,因而常使其他貴族詫異不已。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聖德太子手下有一位來自伊賀國的人,名叫“大伴細人”,就是這個人充當聖德太子在社會大眾間的“眼睛和耳朵”,以各種身份混跡於社會各階層之間,收集聖德太子所需要的各種信息。史傳聖德太子能同時與十人議事而絲毫不差,有“八耳皇子”的美名。究其實質,這大約都是“大伴細人”先生的功勞,他已經提前為聖德太子打探清楚了各議事者的意向,才使太子能事先準備充分,博得恍若佛家神通般的“耳通”之美名。
這位“大伴細人”,無疑已經帶有了後世忍者(間諜)的神秘氣息,大概可以算得上是他們的祖師爺。捎帶一句,大伴細人是甲賀人氏,那可是忍者的老家之一。後來,聖德太子又派遣服部氏族(伊賀忍者的祖先)去收集各地的情報。這樣說來,飛鳥時代也許就是忍者的起源時期。
比聖德太子晚70年左右的天武天皇(?-686年)也有這樣一位忍者部屬,名叫多胡彌。“壬申之亂”(672年)時清光親王企圖反叛,天武天皇久攻清光親王盤踞的山城不下。於是,有著神鬼般身手的多胡彌奉命潛入城中,到處破壞、縱火,天皇的軍隊同時從外麵發起攻擊,裏應外合之下,清光親王的城池很快被攻陷了。這次戰役也可算是忍者參加戰爭的最早記錄。
由上可知,在“用間”或者說使用“忍者”的手法上,聖德太子和天武天皇存在著差異。聖德太子時期,“用間”還僅停留在“諜報間”的階段,其功能範圍還隻是刺探情報、收集信息而已;而到了天武天皇時期,間諜的作用已不僅局限於情報搜集,還引入到戰爭中,使“諜報間”轉變成具有實戰功效的“謀略間”。
這無疑意味著,忍者這種全新的實戰兵種已悄然成型,而且將在未來的時代變更中迅速成長,登上“鐵血”曆史的舞台。
二、忍者稱謂
在日本曆史上忍者根據時代和地點的不同,有著各式各樣的稱謂:
飛鳥時代
他們被稱做“誌能便”。“誌能”的音讀(按外語的讀音來讀)發音就是馴讀(日語固有的發音)的“忍”,而“忍”的中文意思也有另外一層含義,想想看一連幾天水米不打牙的偵察兵生活,“忍”字的確頗為貼切。
奈良時代
他們被稱做“斥候”(亦做“斥堠”)。意思是偵察、候望,在這裏指偵察人員。
戰國時代
戰亂是忍術發展的溫床,在戰國時代,除伊賀、甲賀的忍者集團外,還出現了眾多忍者組織,例如武田家的“三者”、上杉家的“軒轅”、北條家的“風魔黨”、毛利家的“佐田一族”、前田家的“偷組”、織田家的“響談”等。
流傳最廣的叫法是“亂波”,命名者是日本兵法家武田信玄,而“亂波”之名便隨著武田信玄“風林火山”的大旗,轉戰在本州島的各個戰場之上。
江戶時代
他們終於被德川家族命名為“忍者”。德川家康在江戶(東京)設立了幕府之後,日本進入了較長時間的德川家族統治的和平時期,享受了三百年的和平時代。一部分忍者轉職為幕府的警衛人員或密探(情報人員),還有一些伊賀與甲賀忍者被派往各藩從事監視工作,被稱為“陰密”。假如有人想要對將軍反叛或有不利企圖,這些“陰密”將馬上聯絡中央政府將之逮捕並予以處理,在這個意義上,他們大約相當於近代的秘密警察。
明治維新
忍術勢微,忍者的後裔為了生存大都改行,成為警察、醫生、藥劑師、焰火師、商人等。由於失去了活動的舞台,忍者便在曆史上身影淡去,漸成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