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鴻禨,湖南長沙人。晚清大儒。軍機大臣。“丁未政潮”主角,岑春煊政治盟友。
岑熾,浙江餘姚人。岑春煊首席幕僚。“丁未政潮”後遁入空門。被譽為“幕府神仙”。
張鳴歧,山東無棣人。岑春煊核心幕僚。三十八歲任兩廣總督。後叛岑投靠袁世凱。
蘇元春,廣西蒙山人。抗法名將。,廣西提督。被參革充軍新疆。
唐景崧,廣西灌陽人。署台灣巡撫時被推為“台灣民主國總統”。被革後居桂林,康有為第二次入桂講學的主要資助者之一。
陸榮廷,廣西武鳴人。曾投唐景崧景字軍抗法。裁營後嘯聚山林,屢創法軍,係“,廣西遊勇四大寇”之一。受撫後官至,廣西提督。
左麟書,廣州著名“述善堂”堂董。人脈遍及兩廣官場,江湖三教九流的會黨大哥。陸亞發受撫的牽線人之一。
黃興,湖南善化人。同盟會領袖。化名張守正入桂策動新軍蔡鍔、郭人漳起義。
黃岱,湖南祁陽人。柳州兵變時隨湘軍入桂任管帶,後入同盟會。
張魚書,江西瑞金人。同盟會員,發現宜州石達開詩刻第一人。
盧燾,廣西環江人。原名盧啟熹,同盟會員。柳州起義失敗後入滇,與朱德、範石生等十人結拜為蘭譜兄弟。
黃忠浩,湖南黔陽人。湘軍儒將。經岑春煊奏調入桂,負責清剿四十八峒。
龍濟光,雲南蒙自人。經岑春煊奏調入桂組建濟字營,負責清剿五十二峒。
楔子
一八八五年,即大清光緒十一年。三月。鎮南關。
這是一個荒涼的早春。
這是一個悲祭的日子。
這一天,全軍將士要為陣亡將士舉行公祭。蜿蜒綿亙的城牆雉堞,白雲繚繞,宛若一條從天上飄下的長幡;山下鬆青竹翠草綠花紅,猶似天地造化的花環。
高高的祭壇上供著三牲,掛滿了挽聯和祭幛。馮子材居中,身後是蘇元春、劉永福、唐景崧等大員。素燭高燒,香煙嫋嫋,一陣陣天地為之震顫的槍聲代替了開祭的鞭炮。
馮子材老淚縱橫,黯然神傷,悲哀思念著至今不知生死的愛將、大刀營管帶李德山。祭台下的陸亞發、陸亞宋、遊維翰、褚大、王和順、歐四、張德貴、李亞善、梁桂材、黃留芝、白毛七等一批弟兄,潸然淚下。陸亞發將一塊空著名字的靈位牌貼在胸前,他不相信李德山會死!
這時,南邊傳來一陣急疾的馬蹄聲。漸漸地,越來越近了。這是一匹雪白的戰馬,它已鞍靮全無,頸部一大遍暗紅黏稠的血跡,後臀也被鮮血染遍。可是它還是跑得飛快,而且越來越快。馬背上還伏著一個人。
祭台上下所有的人,都被這突如其來的白馬吸引住了。陸亞發第一個朝白馬跑去,他已看清馬上的人穿著號衣。雪白的戰馬突然站立不動了,它昂首發出一聲低沉悲哀的長嘶之後,四蹄一軟,轟然一聲倒下,死去了。馬背上的人被猛地甩落在地上。他一身的血,撕成幾塊的號衣裏是一捆辮子,身上還背著刀鞘,落在地上的刀身,在陽光下泛著青光。
陸亞發撲了上去,驚喜交集地大喊:“德山!德山!”擁來的兄弟們淚花簌簌。
馮子材來了。他抱住十九歲的愛將,嘴唇震顫地翕動著,就是發不出聲音。
李德山掙出馮子材的懷抱,驕傲地報告:“稟老帥,我把……戰死兄弟們的辮子割了……全部帶回,也算兄弟們………回歸故土了。”
歸來兮,軍魂!
高揚兮,血性!
他和他出生入死的戰友們,在中法戰爭中打破了洋人不可戰勝的神話!此後,他和他的戰友們,在這塊古老、文明而又飽受磨難的國土上,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業,用自己血肉之軀為共和國的聖殿奠基,用生命譜寫了一曲鐵血祭的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