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適應指的是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情感、行為和生理功能,從而與變化的社會環境保持協調一致的動態過程。社會適應良好應是個體的和諧,既能滿足個體的各種基本需要,又能和社會的其他成員彼此合作,奉獻愛心,為社會的整體目標做出自己的支持與貢獻。這是因為人是社會的人,人們的行為彼此互相影響,人類社會通過文化習俗、道德倫理、法律規章等方式對個體行為進行約束,形成正常的生活秩序。沒有這種約束,正常的社會秩序就一天也得不到維持。對於那些欺詐偷盜、強暴傷人、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的可恥行為,社會不僅要給予道德的譴責,必要時還要給予法律製裁。因此,整體健康的人認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部分,是社會的一個細胞,能夠分工合作,行為遵循社會群體的目標,同時又保持著各自的獨特個性,互相支持,促進社會發展成為更加協和、更加人道的文明社會。
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三者互相聯係,密不可分。
健康行為指人們為了維護和增進心身健康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如充足的睡眠、均衡的營養、適度的運動等。從小由家庭建立的、自覺主動和後來習慣成自然的健康行為模式,可以形成人們良好的健康習慣。健康行為是保證心身健康、預防心身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關鍵所在。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進行的一項研究有助於說明健康行為的好處。他們對6?928名成年人的行為方式進行了5年多的前瞻性觀察,把遵從健康行為的人歸為一組,把部分遵從與不遵從的人分別歸在另外兩組中,然後比較幾組的健康水平。研究者將以下7項看作人的基本的健康行為:①每天睡眠7~8小時;②每天堅持吃早餐;③極少或不在兩餐之間進食;④根據身高、年齡和性別調節、保持適當體重;⑤不吸煙;⑥不飲酒或有節製地少量飲酒;⑦有規律地進行體育鍛煉。結果證明,遵從健康行為的人群與部分遵從或不遵從的人群的病死率有顯著差別,遵從健康行為的人群健康水平顯著高於不遵從的人群。遵從6~7項健康行為的人群比隻遵從0~3項的人群期望壽命長11年,而且在不同的社會經濟水平上結果一致。這充分說明,健康行為有利於提高健康水平,降低病死率,延長人的壽命。因此,我們要認識健康行為的好處,在日常生活中增強采取健康行為的自覺性,養成健康習慣。
健康行為的建立首先有賴於健康信念,所謂健康信念是指珍愛健康的一組觀念,包括鍥而不舍地追求心身健康,對健康價值的深刻領悟,確立健康的目標和對健康的精心維護。健康信念來源於對生命的熱愛,是生命價值的領悟和體現。維護和增進健康,首先應確立科學的健康信念,自覺地追求身心健康,我們強調健康信念的科學性,是指這些信念應為科學研究所證實,而不是道聽途說,也不是個人的主觀體會,這是因為社會上始終存在著反科學和偽科學的謬誤和邪說,如果我們不堅持科學的健康信念,我們可能為迷信俘虜或跌入偽科學的陷阱。第二,要堅定地采取健康行為,這是促進心身健康的關鍵,例如前述的基本健康行為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應當長期堅持。第三,要堅持和發展健康習慣,使健康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主導的行為。健康習慣的養成最好從童年、少年開始,因其有助於發揮健康習慣的長期影響,不斷增進心身健康水平。但即使已到成年,如果認識到健康行為的重要價值,自覺地選擇和堅持健康行為,持之以恒,仍然能夠形成良好的健康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