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由於科學進步,戰勝了許多傳染病,嬰幼兒的死亡率大大下降等原因,全世界人均壽命增長了20歲。我國由建國前的平均35歲增長到目前的71.8歲。現在中國的人口結構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約占總人口的10.2%,並且每年正在以3%的速度增加。人口學家預測到2050年我國總人口約有18億,60歲以上的老人占24%,平均壽命達78.7歲。

人類壽命的延長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是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如何提高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問題,做到既要長壽,又要健康,這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目標。

“既要健康,又要長壽”正在促進醫學模式加速轉變。我國衛生部製定了《全民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規劃綱要(2005~2010年)》以規範和指導全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開展。

溫家寶總理指出:“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意識,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生活的一項重要任務。”要求醫務人員要用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健康谘詢等指導方式,把維護健康的知識傳授給人們,使廣大群眾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能夠自我發現、自我保護、自我處理,強調健康意識和健康行為,擯棄封建迷信思想,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行為。

在現代社會中,生活和工作節奏不斷加速,各種矛盾和壓力給現代人帶來越來越沉重的精神負擔。人際交往的複雜性不斷增加,人們的欲望不斷提高,人口密度增加,信息“爆炸”,而居住窄小,交通擁擠,競爭激烈,事業受挫,婚姻糾紛,親人患病,意外災害等等。這些“心理社會因素”引起的形形色色、數不勝數的“應激反應”也像細菌、病毒、營養不良一樣,能夠對人們的健康構成嚴重的威脅。吸煙、酗酒、交通事故、性亂、環境汙染、自我傷害和自殺等不良行為所引起的健康問題同樣難以計數。盡管如此,為什麼有些人仍然不重視健康保健呢?

縱觀古今中外,有多少人為名所惑,為利所動,為官奔波,為愛苦惱或輕生自絕,難道他們不知道健康的寶貴嗎?隻是因為名利情欲促使,身不由己。

人處順境時,狂歡縱欲,往往不把健康放在心上;人處逆境時,心灰意冷,痛不欲生,往往也不會把健康放在心上,隻有疾病找上身來時,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有人問躺在病榻上不能自理的人:“你在想什麼?”回答都是同樣的:“期盼健康。”事情往往都是這樣,東西一旦失去才去留戀它、痛惜它。健康是金子,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健康是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的基礎。如果失去了健康,夢想永遠是夢想,財富變成了廢物。

什麼是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且是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人是一個整體,人的身體和精神不能分開,而且人和環境之間存在持續的相互作用,因此健康應當是個整體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三個方麵。事實上,許多心理不健康的人雖然身體並無疾病,但他們或心情抑鬱,或恐懼緊張,或雜念頻生,以致學習和工作能力下降,生活質量極低。他承受的痛苦一點也不遜於軀體疾病。健康的心理要具有以下三點:①自我意識良好。有恰如其分的自我評價,有完整的自尊和自信。善於理解和承受自己的情感,能建設性地處理焦慮反應和困難問題,經得起挫折與失敗,不會為強烈的不良情緒所壓倒。能將生活的改變視為人生的挑戰而不是威脅,並不斷地自我更新。②人際關係滿意。樂意和別人相處,能信任和尊重別人,設身處地理解別人。能尊重別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友善地幫助別人,寬厚待人。③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對未來有積極、現實的生活目標。熱愛生活,自強不息。能麵對現實,順應客觀形勢的變化,根據現實做出決策,製訂計劃並付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