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誇大的使命30(1 / 1)

聽,都是利益在說話 [附錄] 搖被商學院拖垮的管理潮流

觀察管理潮流的潮起潮落,是一件有趣的事。它再一次證明了這個事實:在這個商業世界中,每一股風都是製造出來的,每一滴雨都與利益有關。

到底是誰在推動著當今商業界的思想創新?在我說出答案之前,你們可能都不知道:是那些熱力四射的商學院和谘詢公司。

在今天,如果你還想在CEO堆裏走進走出,或者你還想用一些新概念來轟炸你的老板或下屬,你就必須亦步亦趨地跟在商學院和谘詢公司的後麵,聽他們在說些什麼。

這當然不僅僅是中國的現象。在當今全球商界,“管理潮流”已經成為一個獨立行業,一個自我滋養的關聯體和生產鏈,它包括學術研究——傳媒發布——出版——巡回會議,它們絲絲相扣,互為倚重,並能創造出足夠的利潤直至下一個新的思想誕生,在這樣的循環運作中便同時包裝出一個個智力超人、無所不知的“管理大師”。

美國女學者卡羅爾·肯尼迪對此進行了有趣的研究。她發現這個行業主要是由商學院、出版商和會議組織者們推動著的,他們因為自身的利益訴求需要不斷有新的管理思想湧現——誰會第二次掏出數千上萬美元去聽內容相同的課程?沒有人比他們更為積極,他們定期給那些管理大師們施壓,希望他們能在最短的時間裏提出新的思想——最好不要超過一年。

20世紀80年代,休·邁克·唐納德在一次演講中指出管理潮流的生命周期為11年到13年,從它誕生在哈佛、斯坦福或MIT(麻省理工學院)的辦公桌上,到必須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到巡回演講和研討會,到進入谘詢公司和企業,直至最後被用過、被質疑或被棄置,而下一個新的偉大的理論將“適時”地在此刻產生。

然而,在唐納德發表這一觀點之後,管理潮流的流速顯然加快了。1982年,湯姆·彼得斯與羅伯特·沃特曼合作撰寫了《追求卓越》。這本書在出版的第一年幾乎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它以一種口頭傳播的方式在全美的CEO中流傳,可是很快,卓越的魔法激發出了管理者的渴望,該書成為第一本發行量超過100萬冊的管理類書籍,管理學成了一門能夠產生超額利潤的流行產業。

其後的整個80年代,無疑是管理思潮最為活躍的時期。曾經有人製作過一個題為“1950—1995,管理潮流的流行曲線”的圖表。這張圖表記錄了這45年間先後出現過的34種理論和潮流,從50年代的決策樹到90年代的標準檢查。他的研究發現,在頭20年隻有9次管理潮流,而其餘的理論,除了分散管理,全部集中在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間,並且除了其中3個——不斷提高、學習型組織、流程再造和標準檢查以外,都誕生於80年代,沒有哪個理論的持續時間超過一年或兩年。

在過去的6年裏,隨著IT技術的成熟和互聯網的運用,企業生存形態發生了驚人的衍變,於是,種種因此而誕生的管理理念更是層出不窮,而其被替代的速度則到了令人目眩的程度。

因發現“7S戰略”(7S包括:結構、戰略、體製、人員、技術、作風和共同價值)而著名的管理學家理查德·帕斯卡曾經舉過一個發生在他身上的真實事例:某年,他與一位紐約出版商洽談出版一本有關他最新研究成果的專著,出版商對他的選題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在詢問了所有的細節之後,他最後問道:“但你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嗎?”理查德·帕斯卡沉思了好一會兒,說,“一句話恐怕不行,至少要用四句話”。出版商開始收拾桌上的文件,他建議理查德·帕斯卡回去再好好想想。無論如何,應該把新思想用一句話說出來。

這似乎是一個好萊塢式的情節。但它的確發生在管理界——一切都是那麼的急迫,人們渴望高度概括的思想,最好就用一句話。

正是因為受到利潤的驅動和流行時尚的蠱惑,管理學者們在出版合同、谘詢費用和巡回演講的利誘下,為世人提供簡單的一步登天的方法,而不是認真的調查研究,許多聽起來不錯的理論其實都不能用於實踐。“那些產生於商學院和谘詢公司裏的思想,就如同大風來臨時彎曲的棕櫚樹,當大風過後又安全地豎立起來,每次風暴來臨都是如此。”卡羅爾·肯尼迪用嘲諷的口吻寫道。

在今日的中國,各種管理模型和概念正一次次地轟炸著企業家們的大腦皮層。可是,一些難以察覺的困擾顯然已經產生了。在過去的幾年裏,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聘用跨國谘詢公司為其服務,可是至少到今天,我們還沒有發現談得上成功的案例,而諸如樂百氏、實達、康佳、聯想等有過失敗經曆的企業倒是可以排出一大串。“那些跨國谘詢公司就像一群蹲在樹上的貓頭鷹,當企業家在樹林中走錯路的時候,它們就會大聲鼓噪。不過,其實它們也根本不知道樹林的出口在哪裏。”這樣的埋怨聽上去很刺耳,卻也可能是眼下的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