盞子河從漢江分流出來後,比漢江更加清澈了。
它以前是一條河中能行船,岸上能走馬僅僅比漢江狹窄一點點的河流。
解放後,因為陸路交通發達,盞子河的功能就隻是人們生活和灌溉用水了。
所以,盞子河被兩岸的人們一次又一次地填窄,原來的河堤上現在兩岸都建上了住房。
盞子河現在變成了一條小河。卻不是哪一個村的“內陸河”,---寬度變窄了很多,長度沒有變,這裏的人們沒有盞子河是不能生存的。
可是,她最風光的時代顯然已經過去,人們漸漸忘了它原來還是有名字的。
何家塘坐落在盞子河的北岸,因為人口發展了,北岸的填河跟南岸的進度差不多,---大部分原來的堤岸上住著農戶,而填起來的原來的河道,現在隊上分給各家做菜園了。
那些填河的泥土來自河道裏的淤泥,所以特別適合種菜。
夏夜的晚上,繁星點點。勞累了一天的人們都在村道上擺上涼床或者用門板板凳搭起床鋪散涼要不然上半夜在屋子裏會熱的睡不著覺。因為除了芭蕉扇,還沒有電扇更沒有空調。
至少要到下半夜,人們才會進屋睡覺。有的人甚至整夜睡在外麵。
這樣的夏夜,是人們講古談今的時候。誰也沒有想到,有5個小孩趁著這個時候潛入了何家塘二組的菜地。
楊虎家是8組的,他本來不知道周老師家的菜地在哪裏,但是有2組的江錢帶路,他們一夥5人很快就找到了周老師家的那塊菜地。
周老師家因為有老人,孩子有多,所以分的菜地也大。
月光下,周浦老師家的菜地看得清清楚楚。
正是一年中蔬菜瓜果最多的季節,一爿大約6、7分地的菜園中,種滿了玉米、黃瓜、金瓜、西紅柿,豇豆等各種蔬菜。
玉米正是可以摘下來吃的時候,楊虎們事先帶了幾個蛇皮袋子,摘下的玉米被裝進袋子裏,不一會就裝滿了袋子。
然後,把各種瓜何菜都摘下來裝進袋子。
隻可惜西紅柿大多數都是青的,還沒有紅,還有就是甘蔗還沒有到可以吃得季節。
楊虎們把摘下的瓜菜裝好,那玉米葉子紮緊。開始挨著拔根。
本來還有兩人想扛了瓜菜走了算了的,但是,楊虎說,搞就搞一回,要讓周老師知道他們的厲害,不能痛不痛癢不癢的就算了。
回去早了散涼的人們還沒有睡,不方便他們把瓜菜扛回自己家,所以,後來5個人都跟楊虎拔起了起來。
5個14、5歲的半大小夥,花了個吧小時就毀了周老師家的菜園。
因為知道不會有人來,他們幹的很從容
最後連那些汗沒有長大的甘蔗也被他們用腳一一踹壞,他們這才每人扛著一袋“戰利品”回到楊虎的家裏。
楊虎的家人都已經睡覺了。他們悄悄來到廚房。
就著天井裏的月光,幾個人把瓜菜倒在地上,先是挑最好的金瓜、香瓜飽吃了一頓,然後把剩下的瓜菜分作5分,各自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