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初檢束身心之禮(2 / 3)

短衣:外衣裏麵所穿的及腰及手的短上衣。

浣:洗滌。

結束:捆束、紮緊衣服。

總髻:總角。古代兒童頭上所紮的兩束頭發。

禮容:禮節,儀容。

燕居:閑居。日常的時候。

矜持:自我約束,保持莊重。

【譯文】

凡是穿衣服,經常要加以愛護。吃飯喝水時要注意,不要把衣服弄髒;走路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讓泥土汙染衣服。遇到要勞動時,一定要脫去長外衣,隻穿短衣,以便於幹活。衣服有汙垢、破損,一定要洗滌縫補,以求整潔。整理所穿的衣服,要以平順齊直為標準;紮束所穿的衣服,要以緊密牢固為標準;不要穿得歪歪斜斜、鬆鬆垮垮。從頭到腳,要著意修整,要符合禮節儀容。在閑居或盛夏的時候,特別要注意自我約束、保持莊重,不能夠脫衣裸露。

叉手

【題解】

此段詳細說明了“叉手”的方法。“叉手”行禮,大約從秦漢以來一直是古人表示恭敬的重要方式。到明代,“叉手”似乎比“拱手”的示敬程度更高,顯示出更深厚的教養。在今天,無論“叉手”還是“拱手”都已經被西方傳來的“握手”代替,這是社會演進的結果。其實所謂禮儀,就是大家約定俗成、共同遵守的交往準則,既然“握手”為最多的人所接受,我們自然也應當“入鄉隨俗”。不過這段內容介紹“叉手”的方法非常詳細,倒是考察明代生活細節的一條難能可貴的史料。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大拇指。其左手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著胸,須令稍離方寸。

【注釋】

叉手:兩手交握於胸前,表示恭敬。

著:挨著,接觸。

方寸:一寸左右。

【譯文】

凡是叉手,用左手緊握右手的大拇指。左手的小指指向右手的手腕,右手除大拇指之外的四根手指皆伸直。將左手的大拇指豎直向上,將右手遮擋在胸前。手不可離胸太近,要讓手離開身體一寸左右的距離。

【題解】

此段詳細說明了作揖的方法。除了從下到上的身體動作要求外,作者還按尊卑長幼的不同,介紹了不同的舉手位置。“揖”是一項傳統的古禮,但是此段所說的行禮方法,似乎是宋代以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到清代,其動作幅度又進一步加大,乃至舉手至額,行禮至地。到今天,作揖的禮法已經完全廢棄了,取而代之的則是手臂夾於身體兩側、中西通行的鞠躬之禮。鞠躬時,按照示敬程度的不同屈身的角度也有大小之別,這倒是與舉手高低的意思一脈相承。

凡揖時,稍闊其足,則立穩。須直其膝、曲其身、低其首,眼看自己鞋頭,兩手圓拱而下。凡與尊者揖,舉手至眼而下;與長者揖,舉手至口而下;與平交者揖,舉手當心而下。手隨身起,叉於當胸。

【注釋】

揖:拱手屈身行禮。

平交者:同一輩分的人。

【譯文】

凡是作揖時,兩隻腳要稍微分開一些,這樣站得穩。作揖時要挺直膝蓋、身體前屈、低下頭,眼睛看著自己的鞋頭,兩隻手合成圓拱形從上而下行禮。凡是向位尊的人作揖,舉手要到眼睛的高度再向下;向年長的人作揖,舉手要到嘴的高度再向下;向同輩的人作揖,舉手到心髒的高度再向下。作揖完畢,手隨著身體挺直而抬起,兩手要在胸前作“叉手”狀。

下拜

【題解】

此段詳細說明了下拜、也即跪拜的方法。按照作者的敘述,跪拜分為三步:第一步,作揖後退;第二步,作揖磕頭;第三步,起身後,作揖跪拜。跪拜禮的步驟較多,身體動作比較繁瑣,因此作者特別強調行禮時要和緩平穩,如果匆匆忙忙、草草了事,反而顯得不合體統了。盡管跪拜禮是中國傳統的隆重禮儀,但是除了某些宗教場合與特定情況外,我們在今天並不提倡施行跪拜禮。我們認為這種傳統的跪拜禮有太深的負麵的曆史積澱,是以絕對服從和放棄個人尊嚴為前提的,它已經違反了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平等對待的基本理念以及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向他人表示尊敬的禮儀目的。因此,我們衷心地希望,作為長輩要拒絕接受跪拜禮,作為晚輩要拒絕施行跪拜禮,當需要表達敬意的時候,深深的一躬已經足矣,真正的敬意在心中,而膝蓋裏隻有尊嚴。

凡下拜之法,一揖少退,再一揖,即俯伏,以兩手齊按地。先跪左足,次屈右足,頓首至地,即起。先起右足,以雙手齊按膝上,次起左足,仍一揖而後拜。其儀度以詳緩為敬,不可急迫。低頭拱手,穩下雙膝,腰當直豎,不可蹲踞,以致恭敬。

【注釋】

俯伏:低頭趴在地上,表示恭敬。

頓首:磕頭。

詳緩:和緩。

蹲踞:即踞坐,腳和臀部著地,兩膝豎直向上,這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姿勢。

【譯文】

凡是跪拜,作一次揖後稍微退後,再作一次揖,然後就低頭趴在地上,兩隻手也一塊按在地上。趴時,先跪左腿,再跪右腿,磕頭至地,然後就起來。起來時,先起右腿,把兩隻手一塊按在右腿膝蓋上,然後再起左腿,仍然作一個揖然後行拜禮。行跪拜的禮節,以和緩顯示尊敬,不可急迫。拜時,低下頭,兩手交握如拱形,穩穩地跪下雙膝,腰要挺直,不可以踞坐,以顯示對別人的恭敬。

【題解】

此段提出對站姿的要求,特別強調站立時應當保持身體正直,不得歪斜倚靠。良好的站姿,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同時也體現出自身的精神風貌。作者在這裏提出的要求,至今仍然可以作為衡量得體站姿的標準。

凡立,須拱手正身,雙足相並。必順所立方位,不得歪斜。若身與牆壁相近,雖困倦,不得倚靠。

【譯文】

凡是站立,應該兩手交握如拱形、身體正直,兩腳並攏。站立時,一定要依順所站立的方位,不可以歪斜。如果身體靠近牆壁,即使疲乏勞累,也不可以倚靠。

【題解】

此段提出對坐姿的要求。作者特別強調坐時不可以前傾後仰、左右斜靠,與別人坐在一起時不可以張臂支肘以免妨礙旁人。這些要求在今天看來依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在公眾場合保持端正的坐姿,是個人修養的直接體現。不因自己的舒適影響其他人,更是文明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