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題解】
這是《童子禮》的第一段內容,主要敘述作者纂輯《童子禮》一書的原因。文章首先論述了禮儀教育對於幼童成長的重要性:作者開宗明義指出禮儀教育是養成美德的基礎,而養成美德則是人生取得成就的根本;接著,作者著力從反麵論述了不進行禮儀教育的惡果,幼童無所持守,成年以後放浪無歸、難以成材,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裏是也;最後,作者舉程顥、朱熹兩位大儒對於日常禮儀的重視來加強自己的觀點。文章接著論述了禮儀教育的現狀,親屬因愛護而寬容,老師因偏重學業而忽視,導致禮儀教育的缺失,這也是促成本書的重要原因。最後,文章交待了本書的取材,作者從《禮記》與《管子》等經典著作以及前輩學者的相關言論中選擇材料,編成此書。從這一段內容來看,作者對於幼童禮儀教育的認識,並非局限於一般的紀律性要求,而是深入到整個人生教育的基礎的理論層麵,這與宋代理學格物致知、修齊治平的進學理念一脈相承,雖然並不是什麼新穎的創見,但是對於今天來說,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作者所強調的禮儀教育的目標在於養成美德以及他所指出的家庭與老師在禮儀教育中的缺席,難道不該同樣引起我們的反思麼?
《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而養正莫先於禮。蓋人之自失其正,以自外於聖人之途者,率以童幼之年,不聞禮教。則耳目手足,無所持循;作止語默,無所檢束。及其既長,沿習偷安,徇情任氣,如已決之水,不可堤防,已放之條,不可盤鬱,何所不至哉!是故朱子《小學》,必先灑掃、應對之節。程子謂即此便可達天德,信非誣也。世之父兄,既以姑息為恩,而為之師者,日役役焉以課程為急。故一切禮教,廢擱不講,童蒙何賴焉?茲本《曲禮》《內則》《少儀》《弟子職》諸篇,附諸儒訓蒙要語,輯為《童子禮》。
【注釋】
此句所引見《周易·蒙卦·彖傳》。蒙:童蒙,年幼無知的人。養正:養成美德。
率:大都。
持循:持守遵循。
作止語默:行動靜止說話沉默。泛指人的言談舉止。
偷安:隻圖眼前的安逸。
徇情:隨順個人的情緒、意圖。任氣:意氣用事。
條:枝條。
盤鬱:盤曲繁盛。
朱子《小學》:南宋朱熹采集經典中涉及童蒙禮儀的內容編成《小學》一書。
灑掃:灑水掃地。應對:應答長輩的要求。
程子:此處指北宋程顥,程顥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
信:的確,確實。
姑息:無原則的寬容。
役役焉:勞苦的樣子。
《曲禮》《內則》《少儀》:均為《禮記》中的篇章。《弟子職》:為《管子》中的篇章。
【譯文】
《周易》說:“年幼無知時養成美德,才能取得卓絕的成就。”而養成美德的第一步就是學習禮儀。人們自己失去美德,把自己排斥於成為卓絕的人的道路之外,大都是因為在年幼的時候,沒有受到禮儀的教育。於是,人們的耳目手足,沒有持守遵循的原則;人們的言談舉止,沒有約束節製的紀律。等到他們成年,就會沿襲從前的習慣、隻圖眼前的安逸,隨順個人情緒、意氣用事,如同已經衝破堤壩的洪水無法阻攔,如同已經放縱的枝條無法盤曲繁盛,墮落到什麼樣的地步都是可能的啊!因此朱熹編輯《小學》一書,一定要先列舉灑水掃地、應答長輩的要求等禮節。程顥說通過這些禮節就可以養成自然賦予人的德行,這的確不是騙人的。世上的父親與兄長們,已經把無原則的寬容當成了恩惠,而那些做老師的人,每天把勞苦地督促學生的課程作為最緊迫的事。因此,所有的禮儀教育,全都廢置不講,年幼無知的學生將依賴什麼呢?於是我根據《禮記》中的《曲禮》《內則》《少儀》以及《管子》中的《弟子職》等篇目,附錄眾位儒者教導年幼學生的重要的話,編輯成這本《童子禮》。
盥櫛
【題解】
此段主要說明早晨起床後洗臉、梳頭的要求。洗臉要避免沾濕衣領衣袖。梳頭以幹淨整潔為標準,避免過分的修飾。起床後的梳洗,是個人良好的衛生習慣,作者所提出的“樸雅”的標準,依然是正確並值得遵行的。
晨興,即當盥櫛以飾容儀。凡盥麵,必以巾帨遮護衣領、卷束兩袖,勿令沾濕。櫛發,必使光整,勿散亂,但須敦尚樸雅,不得為市井浮薄之態。
【注釋】
興:起來,起床。
盥:洗。櫛:梳頭。
帨:古代的佩巾,像現在的手絹。
敦尚:崇尚。
【譯文】
清晨起床,就應當洗臉梳頭以修飾容貌儀表。凡是洗臉,一定要用手巾遮擋保護衣領,將兩隻袖子卷好,不要讓它們被水沾濕。梳頭,一定要使頭發光潔整齊,不要散亂,隻須崇尚樸素文雅,不可以打扮成社會上浮誇淺薄的樣子。
著衣
【題解】
本段主要敘述穿衣的要求。作者首先指出要愛惜衣服,不要輕易汙損;接著指出衣服要保持整潔,及時洗滌縫補,同時穿衣服要保持莊重;最後,作者特別強調在日常閑居和天氣炎熱時,依然要穿好衣服,不應裸露身體。這裏的某些要求在今天看來,未免過於迂腐嚴苛,現代人的衣著理念也比古代有了巨大的發展,但是無論如何,衣著整潔並且不過分裸露身體(特別是在公眾場合),至今依然是一個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這不僅表現出對自己的尊重,同時也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
凡著衣,常加愛護。飲食須照管,勿令點汙;行路須看顧,勿令泥漬。遇服役,必去上服,隻著短衣,以便作事。有垢、破,必洗浣、補綴,以求完潔。整衣欲直,結束欲緊,毋使偏斜寬緩。上自總髻,下及鞋履,加意修飾,令與禮容相稱。其燕居盛暑時,尤宜矜持,不得袒衣露體。
【注釋】
著衣:穿衣。
點汙:弄髒,玷汙。
漬:汙染。
上服:外衣。明代一般人所穿外衣比較長,袖長超過手六寸,下擺超過膝蓋,距離地麵約五寸。這樣的長袍長袖不利於勞作,故須先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