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古猿類群是1925年首度被確認的,主要指包括現代人類祖先在內的非洲類人猿類群等大約10個類人猿物種。對於哪些物種應該納入此類群,以及各物種的生活方式和外形如何,在古生物學界始終存有爭議。研究顯示,南方古猿類群有些早期物種的身體比例與現代人相似,而部分比較後期的物種卻近似黑猩猩;某些種類的顱骨像人,身體卻像黑猩猩。
已知的比較有名的南方古猿種類有阿法南猿、粗壯型南猿和巧南猿等。
阿法南猿
阿法南猿是最為人熟知的南方古猿屬物種,這個種類的體形很小,身高隻有1米,四肢比例很像現代人。根據其臀部和四肢的細部構造推測,阿法南猿可以直立行走。
不過,化石顯示,阿法南猿的腦容量較小,牙齒雖然類似人齒,但犬齒差別較大,這些都更像是猿而非人類。
巧南猿
巧南猿曾經被認為是人屬的最原始物種,由於與其同時出土的還有許多石器,所以,古生物學家推測,它們已經能夠熟練製造並使用切割工具,因而稱之為巧人。但後來發現的化石證明,巧人有長臂和短腿,比例和類人猿相近,而不太像現代的人類,所以它很可能是南方古猿屬的物種,於是改稱為巧南猿。
因為巧南猿屬於過渡型物種,所以很難確定它的類別,許多人類學家主張把它單獨立為一種,有的則把它歸為後期南方古猿,有的則把它歸為早期直立人。
南方古猿的化石
最早的南方古猿屬化石發現於南非的湯恩地區,是一個小孩的顱骨,所以被稱為湯恩孩童。人們在發現湯恩孩童的同時還發現了許多種中型哺乳動物的部分化石殘骸。隨後,在南非以及非洲的其他地區,人類學家又發現了數以百計的古猿化石。經多方麵的研究,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後,人類學界才逐漸一致肯定南方古猿處於人類進化係統上的最初階段,在分類學上應歸入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