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狄德羅與其他啟蒙主義思想家(3 / 3)

霍爾巴赫,原名保爾 亨利希 梯德裏希,生於德國,12歲時隨他父親移居法國。他雖然是個“異鄉人”,但在法國也並非舉目無親:一是他的舅父在法國很有財力;二是他的一位表姐早在法國定居,並且和一位法國紳士生有好幾個女兒,後來她的兩個女兒先後作了霍爾巴赫的妻子。霍爾巴赫青少年時所受的教育,就是在他舅父的關懷下完成的,後來他還承襲了他舅父的爵位。故此,一些法國書籍常稱他為霍爾巴赫男爵。

霍爾巴赫學識淵博,興趣廣泛。他不僅對古希臘古羅馬經典作家的作品十分熟悉,對近代許多哲學家的著作尤為傾心和了解。他精通英語,對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更是倍多好感,受他們的影響也最大最深。

他與愛爾維修的區別在於,愛爾維修的學說大約都集中在人文學科方麵,而他對自然科學也有相當的了解和研究。他一生翻譯自然科學著作多種,其中涉及到礦物學、冶金化學、物理學、自然史以及黃鐵礦學、硫磺論等等。《百科全書》中有關自然科學的條目,有許多亦由他撰寫。他的哲學其實是英國經驗主義、法國啟蒙思想和歐洲自然科學的結晶,但他並不在所謂哲學體係上多下功夫,而是別開一徑,隻在自然與無神論方麵用功。而且事在功成。

霍爾巴赫生活富足,財力無虞——這大約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共有的特點。即使號稱貧困不堪的盧梭,也總有貴族富人予以幫忙。法國啟蒙哲學家,意在人文,批判宗教,其生活表現是經濟富足,不誤婚姻。這一點也和西方近代的大哲學家形成鮮明對照:那些人兒獨身者眾,晚婚者多,他們則人人有一份財產,人人有一種婚戀生活。

霍爾巴赫的家庭環境十分優越,他的住所曾被人們稱為歐洲的咖啡館。這個“咖啡館”可謂“高朋滿座,騰友如雲”。常來作客的客人中,包括狄德羅、茹艾爾、布朗熱、杜克洛、馬慕戴爾和聖一朗貝爾等,除去這些鼎鼎大名的法國文化人物,還常有一些著名的外國人士參加,其中為中國讀者特別熟悉的人物有英國大哲學家休謨和後來被稱為美國之父的富蘭克林。這樣一些人物聚首一堂,可謂三生有幸,機緣難再。這些咖啡館的法國精英,也被稱為“霍爾巴赫集團”。他們的基本共識,在於他們多是無神論者。霍爾巴赫是咖啡館的東道主,也似乎是他們的一位代表人物。他對他們固然產生很大吸引和啟發作用,他也從他們那裏得到諸多啟發和幫助,以致他的一些最著名的如《自然的體係》,就有人懷疑其中的個別章節係狄德羅所寫。空言無憑,不足為據,但他的理論中顯然吸收了他的客人與朋友們的許多有益的思想。

霍爾巴赫為人正直,樂善好施,但帶有強烈的貴族氣味——其實他並非真的貴族。他雖然也倡言平等,卻有些看不起窮人。正是在這一點上,惹得盧梭大為不滿。就他的思想本質而言,他絕不屬於傳統人物,而是法國《百科全書》派中最為激進的人士。但他的激進又不像盧梭那樣,在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有極端的表現。他的激進主要表現在他的無神論方麵,表現在他著作的立論和論辯中。正因為如此,雖然就他的個人品性而言,他可以說是一個無可挑剔的有教養的紳士,而當時許多學者包括一些最為著名的學者,還是對他的著作表示難於理解,比如偉大的歌德就對他的著作十分不滿。他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盡管他的著作多是以匿名方式發表;他的內心世界應該說是最為光明磊落而不存任何城府,也不屑任何圓滑與小巧的。據說,休謨在法期間,曾與他及另外16位同仁坐在一起討論無神論。休謨坐在他身邊,發表高見說:“無神論者!我不相信有哪一個是,我從來沒有遇見一個。”於是,霍爾巴赫回答地說:“那你太不幸了,在這裏和你同席的就有17位。”

霍爾巴赫一生著作頗豐,其代表作品有《袖珍神學》、《自然的體係》、《自然政治論》、《神聖的瘟疫》以及《社會體係》、《道德政治》種種。

霍爾巴赫哲學思想中最有影響的是他的無神論,而最具體係的則是他的自然觀。他的自然觀是他無神論的基礎,二者好似鳥的兩支翅膀,不能割裂更不能缺少。

霍爾巴赫的自然體係,包括4個基本觀點:

首先,他從世界本身說明世界,認為,“宇宙,這個一切存在物的總彙,到處提供給我們的隻是物質和運動”,而自然是“因果係列的無窮鎖璉”,自然就是自然,與神靈上帝無幹。自然界的一切變化,也不過是物質世界的因果循環。這思想正是霍爾巴赫無神論的根本基礎。

其次,他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這說法雖然近乎武斷,但在神學家聽來,不免有土崩地裂之聲。他說:“人乃是自然的一種產物。”人並非從來就有,更非上帝創造,而是從其他物種中變化而來。因此人也是萬物之種,既不存在什麼獨立於自然界的靈魂,人也絕不應該在自然界中享有任何特權。他的這理論雖然實證不足,但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達爾文進化論前的“冒叫一聲”。

再次,他認為人的觀念隻是對象的映象,他說:“在活著的人裏麵,我們看見的第一個能力——其他一切能力都是從它產生出來的——就是感覺。”他不同意貝克萊的哲學觀點,更不同意笛卡爾等人的天賦觀念。他的思想近乎洛克,但表達方式,尤其義正辭嚴,斬釘截鐵。

最末,他認為合乎理性的意見,便是“支配人們的皇後”。在這點上,他同愛爾維修,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他們的邏輯是:人既是環境的產物,則合理的社會環境就成為特別重要的文明成因。但合理的環境又需要同樣合理的偉人和英雄來指導,所以他的所謂皇後雲雲,就是那些具有理性知識和原則的人們的意見。

這樣,霍爾巴赫從自然講到人,又從人講到人的理性,再從人的理性講到偉人的意見。而這些偉人的意見,說到底還是要合乎自然。所以,霍爾巴赫既是最為徹底的自然論者,又是自然循環論者。他並非不承認自然的變化,隻是這種變化說來說去還不過是一種周而複始的同位循環。

霍爾巴赫既堅持自然論,必反對有神論。而他反對有神論的態度是無比堅定的,所使用的語言,尤其嘎金斷玉,寸鐵能屈。他在《健全的思想》一書中,曾對有關神學與宗教的種種問題提出疑難,然後分別給予霍爾巴赫式的回答。這裏且舉二三小例,以示昭明。

例一,什麼是神學?他寫道:“有一門學問,其對象是無法理解的。所有其餘的科學根本相反,這門學問隻研究人的感官不可知覺的事物,霍布斯稱之為黑暗的王國。在這個領域內,一切服從同人們在他們所居住的世界上所能理解的那些規律相反的規律。在這個令人驚奇的王國裏,一切光亮的和明白的都變成陰暗的和模糊的。一切顯而易見的都變成靠不住的和虛妄不實的;不可能的東西變成可能的;理性的規律原來是不正確的,而健全的思想則變成荒唐的思想。這門學問就叫做神學,它不斷地蹂躪著人類的理性。”

例二,宗教從何而來?他回答說:“無知、恐懼——這就是一切宗教的支柱。人們對上帝所抱有的懷疑態度,恰恰也就是他服從宗教的原因。無論在身體方麵或在精神方麵,一切未知的東西,一切模糊的東西,都會引起人們的恐懼。恐懼一成為習慣,就會變成需要,那時在人看來,如果不害怕某種事物,似乎缺乏了什麼東西。”“一切宗教迄今為止都隻是建立在邏輯學上謂之預期理由的命題的基礎上。宗教首先建立一些沒有根據的假設,然後又用它們來進行論證。”

所謂上帝雲雲,在他看來,都是根本無法證明的,因而,也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除去自然論和無神論以外,霍爾巴赫對道德和法製,對國家與社會福利,對環境與教育,對智慧與信仰,都有自己的見解和思考。他的這些見解和思考,如果不是從思辯角度而是從啟蒙角度去理解和體味,則字字句句都如同普羅米修斯竊來的火種一般。例如,他對法律和法治的幾句政論,即使今日聽來,也還字字如新。他說:“法律要公正,就必須以社會的一般利益為不變的目的,就是說,要保證絕大多數公民的利益,他們是為這些利益才結合起來的。這些利益是:自由、所有權和安全。”又說:“君主應該服從法律,而不是法律應該服從君主。”

霍爾巴赫在他的時代及其以後,享有很高的威望。雖然他的書籍多有爭議,但爭議並不影響他的威信。他的學說被譽為“18世紀唯物主義的聖經。”但是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卻不是隻靠批判包括最透徹的理論批判能使之消亡的。而且直到今天,宗教依然以某種社會文化形態在全世界的各種領域保持其特有的文化品性和魅力。或出於此,現代西方哲學家卡西爾談及啟蒙哲學時才發表評論說:“代表百科全書派的科學精神的不是霍爾巴赫和拉美特利,而是達蘭貝爾。”

代表百科全書派的科學精神的是否就是達蘭貝爾,還有商量,但卡西爾的觀點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則大體無疑。

6.孔狄亞克

埃蒂昂內 博諾 德 孔狄亞克百科全書派的其他幾位代表人物相比,他的著作更近乎一般所謂哲學家的品味。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與認識論、本體論相關的理論範疇內。從這個意義上講,他本來應該成為他那個圈子裏最具哲學思考的人士。然而,鑒於法國當時的國情民情文情,他難於進行真正形而上學式的理論思考,而他的哲學傾向和理論定位也與這樣的思考無法和諧。他的哲學學說隻能集中在接受、消化和創造性傳播英國經驗主義特別是洛克哲學方麵,洛克與牛頓是他的真正的思想圭範與導師。結果,他不但沒有成為具有哲學本色的法國啟蒙主義哲學家,反而成為最少啟蒙特色的啟蒙主義思想家。論其啟蒙作用,他既不如比他年長12歲的拉美特利,也不如與他在年齡上班上般下的狄德羅、愛爾維修和霍爾巴赫。

孔狄亞克1714出生於法國格榕諾布爾。他出身於多菲內省議會的一個官僚家庭。他的幼年身體不好,生活也不算順利,13歲時,因為父親去世,他被接到裏昂做省警察總監的大哥那裏。後來他二哥又把他帶到巴黎,送他進入聖蘇爾比斯修道院——他二哥本人就是一位神父。

孔狄亞克與大多數傑出的思想家不同,那些思想家大都少年早慧,學業超群,小小年紀就表現出驚人的聰明才智。他則另屬一路,他不但性格內向,身體嬌弱,而且寡言少語,智力遲緩。這樣的資質,進修道院學習倒也算比較合適。但他對成為神職人員,卻沒有多少興趣。倒是對歐洲近代哲學及科學思想饒有興致。他反對笛卡爾和萊布尼茨,喜歡和推崇洛克。從這一點看,他確實讀了不少他那個時代的著名思想家的作品。在校期間,他係統地學習了文學、科學和哲學。這對他以後的研究與著述,無疑很有價值。

他畢業時,雖然接受了神品授任禮,卻沒有履行教士的聖職,而是很快進入世俗社會文化圈,並通過某種關係,很快和狄德羅、盧梭、達蘭貝爾、杜克洛等人成為朋友。

孔狄亞克一生著述頗豐,主要作品有《人類知識起源論》、《體係論》、《感覺論》、《邏輯學》。因為他從1758年至1767年,做過9年的家庭教師,他還寫過一本題為《學習教程》的教材。

他的哲學思想正是洛克一派。但也和其他幾位啟蒙思想家一樣,他不僅通過自己的著作以法國人喜聞樂見的方式闡述了洛克的學說,而且在一定意義上改造和發展了洛克的學說。他隻承認洛克哲學中的外部經驗論,而反對他的內省經驗論。他認為:“這一方麵因為反省在原則上隻不過是感覺本身,另一方麵是因為它與其說是觀念的來源,不如說是觀念借從感覺中導出的途徑。”但沿著他的思路推論下去,其結果往往強調了感性而貶低了理性。但他對這種結果非但不以為意,反而認為理性觀念原本也不比感性觀念更為深刻。

孔狄亞克把哲學體係分為三種類型,即抽象體係、假設體係和經驗體係。他認為:抽象體係的代表是笛卡爾哲學;假設體係的代表是萊布尼茨哲學;經驗體係的代表則是洛克哲學。他對抽象體係和假設體係都持批判態度,而且以戰鬥姿態批駁了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和馬勒伯朗士的哲學。

他不同意天賦觀念,隻同意唯物論的經驗論。他不同意單子論,認為這充其量不過是一種假設。雖然他並非無神論者,但他的思想顯然對於以英國經驗主義方式啟迪法國人的頭腦很有價值。

此外,他關於語言、觀念、感覺和心理活動的分析,也給後來的哲學心理學研究以相當的貢獻。他對史學、法學、風俗、政治、道德以及貿易自由和公共福利都頗有興趣,而且傾注了不少心血。他的《論商業和政府的相互關係》一書,雖然似未登上古典經濟學的大雅之堂,但並非全無新意。他晚年時,還“進一步研究了數學分析,並開始編寫《計算的語言》一書”。

孔狄亞克死於1780年4月2日,終年65歲。喪禮按天主教的儀式舉行。這一點,他比之伏爾泰和狄德羅可謂大不相同。然而,他原本就是一位神學院的學生,與其他法國啟蒙人物有些異樣也很自然。今人評價他的哲學,表彰他說:“他給後人遺留下的著作,對科學家們提供了一種方法,而對思想家們則提供了一種學說,這種學說在查理 德 維利埃的《康德的哲學》一書被介紹到法國之前,一直是法國哲學的基礎。”

這評價應使孔狄亞克在天之靈感到欣慰。

孔狄亞克是盧梭與狄德羅的朋友,但看來他和盧梭更相近些。盧梭和伏爾泰都對他寄予厚望。伏爾泰對他更是讚賞備至,說:“如果洛克沒有撰寫《人類理智論》,他會寫出來,而謝天謝地,他會寫得短些。”不過,真該謝天謝地的倒是這些法國啟蒙思想家,畢竟英國有了洛克,而且他們也接受了洛克。

除去上述幾位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外,法國還應有更多的數以千萬計的啟蒙主義思想的接受者、擁護者和傳播者。雖然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已經湮沒不可考矣,但通過這些思想家的著作,仍然能體昧到這些無名英雄的氣息與作用。畢竟法國式的啟蒙運動,不是少數精英的思辨行為,而是眾多社會成員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