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從他整個哲學思想的基礎考慮,狄德羅還是與洛克哲學有更多的淵源關係。他認為:“既然感覺是我們一切知識的來源,因此了解我們可以依靠感覺證據到什麼地步,是很重要的。”又說:“我們就是賦有感受性和記憶的樂器。我們的感官就是鍵盤,我們周圍的自然彈它。”他承認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認為“感受性也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屬性。”他絕對不同意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理論觀念,說貝克萊哲學是“隻有瞎子才會創造出來”的“混亂的體係。”
縱觀狄德羅的一生,他的性格在法國啟蒙思想家中屬於比較嚴謹的一類,而他的啟蒙思想也絕非激進一派。這就使他的文章更為耐讀耐看,但同時也使他難於獲得他那個時代的特別的青眯和寵愛。
狄德羅1784年去世,享年71歲。
3.拉美特利
茹利安 奧弗雷 拉美特利1709年出生在法國布裏坦尼的一個富商家庭。他家境富足,受過良好的係統教育。他是一位醫生,又是一位富於戰鬥精神的哲學家。1743至1745年,他曾以法蘭西近衛團軍醫的身份參加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戰爭期間,他不幸得了熱病。但他雖身患熱病而不忘哲學探索,並且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更加堅定了他的哲學信念——唯有這樣的哲學家才可以稱得上言行一致,癡心不渝。
拉美特利也和他的法國同胞一樣,屬於博學多才類型的學者。但他有自己的特色,一是他在醫學專業方麵有更獨到的實踐經驗,二是他與伏爾泰等人不同,他不但對英國經驗主義哲學頗多同感,而且對笛卡爾、萊布尼茨、斯賓諾莎乃至伊壁鳩魯和盧克萊修的哲學也非常熟悉,並且因機借鑒,並不全盤否定。他是法國啟蒙時代比較特殊的人物——他文理兼通,既寫了不少富於戰鬥風格的啟蒙著作,也寫了不少有關醫學、生物學方麵的文章。1745年,他發表了第一部哲學著作《心靈的自然史》,引起教會方麵的激烈攻擊,他不得不辭去軍職。1746年,又因為出版了《馬吉維爾醫生的政治或展現醫生麵前的成功之路》,而引起巴黎統治階層的憤怒。巴黎議會判決撕毀並焚燒此書,他的生命安全也麵臨危險。無奈,他隻好逃往荷蘭。但在荷蘭又因為發表了他最負盛譽的哲學代表作《人是機器》而再次遭到迫害一一實在連荷蘭這樣的國家也不能容忍他了。他隻好再次逃亡,去了普魯士。但他意誌堅決,雖百折而不悔;又於1748年和1750年先後發表了他的另兩部哲學著作《人是植物》和《伊壁鳩魯體係》。他於1751年不幸因食物中毒去世,英年早逝,令後人感慨良多。
拉美特利的哲學思想主要來源於笛卡爾的物理學思想。笛卡爾是個二元論者,他的哲學屬於唯心論範疇,而他的物理學則屬於唯物論範圍。拉美特利以一個精通自然科學和醫生思想的特殊眼光,將笛卡爾物理學中的唯物思想加以繼承和發揮,用非常鮮明和自覺的態度構築自己的思想體係。他說:“我把哲學家們論述人類心靈的體係歸結為兩類:第一類,也是最古老的一類,是唯物論的體係;第二類是唯靈論的體係。”既有唯物主義,又有唯心(靈)主義,他本人姿態鮮明,公開宣稱唯物主義是唯一的真理。
因為他是醫生,他又熟悉自然科學理論,所以他的唯物主義思想即笛卡爾的物理學思想很容易與他的專業相結合。於是,他便以這樣的立論寫成他的最主要的哲學代表作《人是機器》。他說:“讓我們勇敢地作出結論:人是一架機器;在整個宇宙裏隻存在著一個實體,隻是它的形式有各種變化。”他在這裏講的隻存在著一個實體,絕非以前某些哲學大家的實體論中認為的既包括物質也包括靈魂,而是不包括靈魂,隻包括物質。而且,他順理成章地將他這個觀點貫徹到他的人體思想中去。他認為心靈需要特定的物質作基礎,即沒有大腦這樣的特殊物質,人的心靈將失去知覺,而所謂心靈的活動,也隨之統統停止。他指出:“心靈和形體是在同一時刻一同造成的,就象一筆描出來的似的。有一位有膽量的大神學家(德爾良)就說過,他們是一個模子鑄出來的。所以說,誰要是想認識心靈的屬性的話,那就應該先研究那些清楚地呈現在形體中的屬性,形體的能動本原就是心靈。”又說:“我們也經常地指出過,如果由於腦部有了毛病,阻塞了腦子與感覺器官之間的觀念交通,致使心靈失去知覺,那時心靈的一切活動通統停頓了;因此我們愈加深入地考察一切理智能力本身,就愈加堅定地相信這些能力都一齊包括在感覺能力之中,以感覺能力為命脈,如果沒有感覺能力,心靈就不能發揮它的任何功能。”讀膩了萊布尼茨、笛卡爾哲學著作的人,一聞此言,便有豁然開朗之感,到底法國啟蒙人物畢竟與眾不同。而拉美特利並不滿足,不久之後,對於心靈,他又有了新的認識。他說:“心靈隻是一個毫無意義的空洞的名詞,一個思想謹嚴的人使用這個名詞時,隻是指出我們身體裏那個思維的部分。”
從這些觀念中不難看出,拉美特利必然會成為一名無神論者,而他本人也以法國啟蒙學者特有的大無畏精神,非常自豪又十分自信地宣講無神論的理由和根據。他說:“任憑是全宇宙的重量,也動搖不了一個真正的無神論者,更不必說粉碎他了。”
拉美特利的哲學其實同英國經驗主義,主要是同洛克哲學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他一麵讚成洛克的感覺論,一麵又認為洛克承認基督教是一大不足。洛克主張宗教寬容,而他是無神論者。在他看來,凡是人類應該保持的品性,都應該與宗教劃清界線。他認為正因為宗教從中作怪,才使得人類互相殘殺。他說:“如果無神論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一切派別的宗教就會消滅,就會從根本上鏟除了。那就再也沒有那些神學的戰爭,再沒有那些宗教的戰士,那些可怕的戰士了。被一種神聖的毒藥所毒害的自然,也就會恢複它的權力和它的純潔了。”
也同其他法國啟蒙思想家的特色一樣,拉美特利的唯物論缺少相應的哲學內涵作支撐,因而他的理論包括他的無神論思想,固然很有戰鬥氣息,卻不很豐富與深刻。
4.愛爾維修
愛爾維修是法國《百科全書》的一員大將。這一點他與拉美特利有不小區別。拉美特利雖然也是法國啟蒙運動的主要成員,但不幸英年早逝,與《百科全書》派關係不多。愛爾維修的人生經曆也遠比拉美特利順利安祥,雖然他的那部哲學著作也曾橫遭禁毀,總算借助各種關係,不曾親嚐獄蟲的味道。應該說,他是所有法國啟蒙思想家中境遇最好的一位,也是最有教養的一位。他的朋友很多,而對頭甚少。他絕不像盧梭那樣有煩人的個性,也不像伏爾泰和拉美特利那樣,常在通緝和被捕的風險中生活。
愛爾維修1715年出生在法國巴黎。他父親是一位禦醫,有很好的社會地位。他的家境優裕,生活和學習條件盡皆良好。他很有個性,在校時並非一個按部就班用功學習的好學生。但他天資聰穎,儀表不凡,加上他父親的關係,他年紀輕輕便很得法國王後的喜歡。1738年,他年僅23歲,便經王後提議由政府任命為總包稅官,這個職務一年可帶給他30萬裏佛爾的收入。自1749年始,他又成為王後的侍衛官,這份差使給他帶來更好的收入,且使他有能力大做善事,也有能力幫助他樂於幫助的朋友和窮人。1751年,他結了婚,並買下沃瑞的一座莊園,開始過起隱退生活。他收入既多,人又和善,加上一生好學,對各種哲學、文學作品都有一股必欲讀之而後快的強烈欲望。因此,他在法國上層社會,在《百科全書》的圈子內外,以及在他的居住地都有很好的人緣和威望。據說他出入自己的莊園,常能作些善事,故深得窮苦百姓的喜愛。有時他外出散步,便有老人、婦女和兒童圍著他向他問候,但就是這麼一位和善好善又博學多知的青年學子,在1758年,因為出版了他唯一一部哲學著作《論精神》,便招來教會的非難。羅馬十三世教皇向全世界的天主教徒發出命令,要求他們絕對禁止這部“可怕的著作”。而巴黎議會同樣表現出一副氣急敗壞的模樣,竟然通過決議,命令焚毀此書。多虧他頗有些權勢的朋友相助,才得以逃脫被拘捕的命運。
愛爾維修的這番遭遇,也給人們一種啟迪,即法國啟蒙運動之所以取得如此的社會效果,一方麵是它順應了曆史的需求,一方麵是它確實取得傑出成就,還有一方麵就是愚蠢的統治者給他們大幫其忙——因為他們隻管倒行逆施誇大其辭,視幾篇文章為洪水猛獸,麵對幾本小冊子便驚慌失措,如喪考妣,所以才使這場啟蒙運動取得雙倍的社會效應。正如兩軍對陣決生死,不但有戰勝者一方的智慧與勇敢,還因為戰敗一方的愚蠢和失算。法國當時的統治者正是這樣一班沒有思想的蠢才。
愛爾維修的哲學觀念基本上遵循英國經驗主義的路數,但他的表述似更其斬釘截鐵,不像他的英國同行那樣體係嚴整,用語斟酌,從而顯得更有決斷的勇氣。他繼續洛克哲學的經驗論原則,但不同意洛克關於內省經驗的解釋。在他看來,所謂內省經驗其實並不存在,一切知識都隻能來源於感覺。他說:“精神的全部活動就在於我們具有一種能力,可以覺察到不同對象之間的相似之處或相異之處,相合之處或相違之處。然而這種能力無非就是肉體的感受性本身,因此一切感覺都可以歸結到感覺。”
愛爾維修和拉美特利的相似之處,在於他們都能將自己的哲學理念運用到自己所熟悉的專門領域。拉美特利是個醫生,所以他順藤摸瓜,便將自己的哲學理論應用於他的醫學專業。他寫《人是機器》,正是其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愛爾維修一生不曾從事專門的科學研究,但他對行政事務顯然十分熟悉,對各個社會階層都有相當的接觸,本人又酷愛文學,熟悉高乃依、拉辛等劇作家的作品。於是,他的哲學便以人為中心,以倫理學研究作重點,從而體現了愛爾維修哲學的獨特風格。
愛爾維修的哲學體係以人為中心和起點,必然會對當時的宗教勢力發出挑戰。他的文章雖不如伏爾泰的文章語言銳利文氣跌宕,也不如霍爾巴赫那樣唇槍舌劍,風雨交加,但同樣具有很強的攻擊力和穿透力。他同意霍布斯的觀點,認為一切宗教其實不過是一些寓言。如果這些寓言得到國家認可,那麼就可以稱它們為宗教,反之,它不過是一些迷信罷了。然而,稱為宗教也罷,稱為迷信也罷,同樣沒有理性作依據。他說:“祭師迫害的是什麼?科學。……科學家的敵人是和尚、阿訇、婆羅門以及不管哪種宗教的全體教士。”
從他的哲學體係來理解,他既然認定:“人的精神歸根到底不過是感覺能力,而感覺能力乃是具有一定結構的物質屬性,因此,離開人的身體不可能有什麼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正是在這樣的邏輯下,他輕而易舉地便否定了上帝的存在和靈魂不死的神學觀念。
愛爾維修哲學中,最著名的觀念,是他的“自愛原則”、合理利己主義和人是環境的產物這樣幾個觀點。
所謂“自愛原則”,源於他的人性理論。他認為利已是人的不可改變的本性。他說:“痛苦和快樂就是道德底唯一動力,而自愛的感情乃是能夠築下一個有益的道德底之唯一的基礎。”趨樂避苦,人人如此。愛爾維修站在這樣的立場看待人世間的一切現象,而且以此為原則,決定善惡是非和人們的價值觀念。
他鼓吹合理利己主義,也主張人生而平等的觀點。但他的平等觀念,並非財富享有的平等,而是承認個人權力和取得財富的機會的平等。他的平等觀念不離利己主義,也不脫離競爭原則。他堅持認為合理利己主義是人類的最高美德。他說:“利益是我們的唯一推動力。人們好像在犧牲,但是從來不為別人的幸福犧牲自己的幸福。河水是不向河源倒流的,人們也不會違抗他們的利益的激流。”
他從他的倫理觀念和人的自愛原則出發,讚賞享樂,堅決反對禁欲主義。他認為情欲是人生最美好最寶貴的內容,而禁欲主義才是最不合道德和理性的蠢舉。人生有欲,奈何禁之。正如人生需要呼吸,你卻不讓呼吸,可有道理?他既然認定趨樂避苦是人性的本能反映,那麼,就必然認定人的各種物欲追求是不應反對、不能反對也無法抵禦的。他認為情欲——自愛還是社會發展和演進的動力。舉凡國家興亡,製度更迭,風尚轉化,乃至新的民族的出現等等極其複雜的社會現象,都可以從人類的自愛與情欲中找到根源。
愛爾維修又是教育決定論者。他認為人性本無善惡,受到好的教育即可為善,反之便要作惡。在他的理論中,人正是環境的產物。從這個基點出發。他有所謂“人們的善良乃是法律的產物”,又有“意見支配世界”的主張,還有“一些偉大的君王在那裏召喚天才,天才則召喚幸福”的思想。然而這些說法雖然簡潔明快,卻有些自相矛盾,難於自圓其說。既然是環境的產物,意見便不能支配世界;天才既可以召喚幸福,人又不該是環境的產物。它的矛盾在於,不知道我們是應該依賴環境,還是求助天才。但在愛爾維修那裏,也許沒有這般苦追究。誠如馬克思所言:“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為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社會之上。”總之,愛爾維修是生長在一個非常接近王室的家庭中的思想叛逆者,他反對專製,支持私有財產不能侵犯和人生而平等的觀念。他的思想是與當時的法國統治階層格格不入的。因此,可以說,他是生在腐爛泥潭中的一枚荷花,是飛騰於雞群之上的一隻雛鷹。
他一生著述不少,除《論精神》之外,還有《論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關於快樂的書簡》、《關於手工業的書簡》和《關於理智的傲慢和懶惰》,以及幾篇未曾完成的著作。
愛爾維修於1771年去世,終年56歲。
5.霍爾巴赫
霍爾巴赫是法國《百科全書》派最主要的撰稿人之一,也是狄德羅最堅定的支持者,即使在《百科全書》內外交困,友去親離,處境最險惡的時候,他依然對它堅信不移,癡情不改。雖然他的具體觀點與狄德羅並不一致,但在對《百科全書》的支持和維護方麵,他們是最為相知的朋友和戰友。
霍爾巴赫又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中最為堅定和鋒芒畢露的無神論者,是法國18世紀唯物主義思想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比之狄德羅、拉美特利、伏爾泰、愛爾維修以及孔狄亞克,對無神論和英國經驗主義有更係統和更極端的理解。了解法國唯物主義傳統的讀者想必知道:孔狄亞克主要是英國經驗論和感覺論的傳播者;拉美特利主要是笛卡爾物理思想的繼承人;愛爾維修固然處處堅持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的原則,但他思想的重點,不在經驗論而在倫理學;唯有霍爾巴赫,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自然論上,因為堅持自然論而必然得出無神論結論,又因為堅持無神論而必然會對自然論作出全麵思考。霍爾巴赫的自然論是英國經驗主義在法國的最徹底的唯物主義表現,也是他那個時代法國無神論的最高層次。盡管他的表達方式,依然不免有簡單化、現實化、非哲理化的理論傾向。以其無神論、自然論的哲學特色而言,他與洛克的距離已然不近,與貝克萊、休謨的距離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