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狄德羅與其他啟蒙主義思想家(1 / 3)

九、狄德羅與其他啟蒙主義思想家

1. 傳播也是創造

法國啟蒙運動,並非一人一時之事,而且就其代表人物而言,也絕非隻消一二位超級明星就能擔此大任。實在,法國啟蒙運動乃是近代資本主義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次曆史性大突破,也是資本主義對舊的封建文化的一次大清算。有了這次清算,西方新興文化就有了充實的政治基礎和輿論基礎,從而將以前隻在個別國家或隻在某些階層中成熟的思想傳播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法國啟蒙運動仿佛一次社會大引爆,既有啟蒙,必有革命。而法國革命的結果,則是全歐洲向著資本主義文明的整體性大轉變。相比之下,英國革命雖然是一篇大文章,洛克雖然堪稱法國啟蒙運動的啟蒙者,但英國革命沒有產生法國革命這樣的爆炸性影響,英國啟蒙運動,也遠不如法國啟蒙運動更其聲勢浩大。其原因之一,就在於英國光榮革命是一種帶有強烈商業色彩的革命,而法國啟蒙運動卻是一次強大的社會化活動。

這樣一場運動,自然會湧現出成批的文化精英,而且這些精英,不僅出現在哲學方麵,也出現在政治方麵、思想方麵,尤其出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方麵。法國啟蒙運動是一場整體性、動能性的社會文化行為,所以,伏爾泰固然重要,孟德斯鳩固然作出很大成就,但唯有有了這樣一批成團崛起的英才和使他們得以相互聯係的紐帶,才賦予這場運動以排山倒海的力量。

法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除去伏爾泰、孟德斯鳩之外,至少還應包括:狄德羅、達蘭貝爾、霍爾巴赫、孔狄亞克、拉美特利、愛爾維修、布豐、普拉德、奈戎、孟戴爾、格雷姆以及後來的哈雷爾和孔多塞等。他們不但各有思想或科學成就如許,對啟蒙運動的興旺發達尤其形成巨大合力。而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與《百科全書》有這樣那樣的關係,他們既是《百科全書》的撰稿人,又是《百科全書》獲得成功的人文基礎。

法國啟蒙運動中的一件具有特殊意義的大事件,就是在這個運動中誕生了一部震驚世界的法國《百科全書》。《百科全書》這種文體其實並不始於法國,而法國人開始策劃這套全書時,也不曾想到獨立編撰,而是計劃翻譯英國人錢伯斯的《百科全書》。錢氏的全書於1728-1729年在倫敦出版。到了1745年,有一位英國人和一位德國人要把它譯成法文在法國出版,於是他們想到了狄德羅。這之後,雖然還有種種曲折,但終於從曲折轉為順暢,兩位《百科全書》的創意者也改變了主意。他們不再主張翻譯英國舊作,決定由狄德羅負責,站在新的曆史角度獨立編撰此書。他們選中了狄德羅,算是慧眼識真。其後,在狄德羅及達蘭貝爾的主持下,經過近20年努力,完成了對開本共計28卷的法國《百科全書》,其中文字17卷,圖冊11卷,可謂皇皇巨著,碑立人間。

法國《百科全書》,正如法國革命,無論其價值還是影響,都絕非錢伯斯的《百科全書》可比,它不但卷次浩繁,無所不有,而且內容科學新穎,富於首創精神。它在法國啟蒙運動中的地位,有人比為“武器庫”,有人比作裏程碑。總而言之,價值非同凡響。法國啟蒙運動原本就是一場新文化傳播運動,而《百科全書》正是他們數十年的藝術追求、理論創造和文化傳播的物化結晶。

法國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尤其是狄德羅、孔狄亞克、愛爾維修和霍爾巴赫,在哲學思想或說思想文化方麵的影響更大。但是作為主編之一的達蘭貝爾確也功不可沒。

達蘭貝爾(1717-1783年),《百科全書》二主編之一,法國著名數學家、哲學家。當狄德羅請他出山時,他雖然小狄德羅4歲,卻遠比狄德羅更有名氣。他才華豐茂,早慧早成,24歲時,已經成為科學院的副院士,他又是一位很有建樹的科學家。他的科學著作《動力論》、《平衡與流體運動論》,都很有影響。在他出任《百科全書》主編之前,他剛剛發表了新作《氣流》,“其中他把實驗物理歸結為數學問題。柏林科學院給他授了獎,他成了歐洲最偉大的數學家。”說是歐洲最偉大的數學家,怕不妥,但他對偏微積分的貢獻,確實很有價值。達蘭貝爾不但學問極佳,而且為人也好,生性快樂,性格謙和且又為人正直,又已經具有相當的學術資曆和名望。他與狄德羅這樣一位博學家加實幹家攜手合作,可謂珠璧聯合,相得益彰。不消說《百科全書》的成功,有達蘭貝爾不可磨滅的奉獻與功勞。但他又有性格軟弱,易於動搖的缺點,大體說來,他是一位具有新思想新體認的學問家,但不是一位堅強意誌和百折不撓的革命家。對於社會惡勢力的壓迫,他固然有些膽小怕事,麵對各種風險也不免談虎色變,及至緊要關頭,便生出臨陣脫逃的意念,未能有始有終,與狄德羅同舟共濟,一直堅持到最後。所以後來人評價《百科全書》的諸位作者,常常對他貶低得多,褒揚得少。對比狄德羅的人品和精神,他這個人物更顯出許多令人鄙薄的灰色印象。其實,他與狄德羅共同主編《百科全書》長達12年之久,而且他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數學專家,且與狄德羅及眾多作者合作,人緣甚好,對於這樣一個人物,理應給予充分的曆史評價。

從哲學角度考慮,無論哪一位《百科全書》的撰稿人,他們的思想基本上不出英國經驗主義的思想範疇,其政治理論又基本上限定在英國光榮革命的思想旨圭之下,大約唯有盧梭是個例外。但就狹義的哲學思想而言,即使盧梭依然不免用語華美,立論單薄。

但是,不能因此就貶低這些啟蒙思想家和《百科全書》派的作用。實際上,正是經過他們的重新思考和再創造,才使得先進的英國哲學思想在法國得以創造性的廣泛傳播,也使資本主義文明以特有的文化形式,向著法國及整個歐洲乃至更廣大的地域傳布。在這個意義上講,傳播也是創造。而且,如果不僅僅從理論的獨創性和思維的深刻度而是從它們的社會效應和傳播廣度去考慮,他們的曆史成就十分出色。

2.百科全書派的首領狄德羅

狄德羅1713年生於法國朗格域。他父親是一位製刀匠,雖然收入不壞,家產頗豐,但在當時法國上層社會的觀念中,他隻能算一個出身低賤的鄉下人。他對此毫無忌諱,不但沒有忌諱,而且我行我素。他的夫人不但同樣出身低賤,而且十分貧窮。

狄德羅少年早慧,學業優良,而且很有個性。他係統學習過邏輯學、道德學和亞裏士多德的許多著作,同時對自然學科同樣饒有興趣,無論對數學、化學還是物理學都作過深入的研究。此外,他還是一位大翻譯家。正因為如此,那些最早籌劃翻譯錢伯斯《百科全書》的出版商才會想請他擔任主編。

狄德羅多才多藝,在這一點上,他絲毫不比伏爾泰遜色。他既是思想家、哲學家、劇作家、小說家、翻譯家,又是文學藝術評論家。他的學術特色以紮紮實實為本色,其學術影響日久彌深,以致有一哲學史家認為他是“培根以後康德以前近代西歐最偉大的一位哲學家。”他在歐洲文化界確實享有崇高聲望,特別是那些超級文豪如歌德、雨果、巴爾紮克和波德萊爾對他尤其讚賞有加。歌德曾說:“狄德羅是狄德羅,是一個無以倫比的人。”在他看來,英才固然成批存在,但狄德羅卻隻有一個。

狄德羅一生經曆不算順暢。雖然論坐監獄的次數他比不過伏爾泰,可是他也沒有享受過伏爾泰式的雍容華貴的浪漫生活,相反,倒是困難、危機、貧窮和無窮無盡的煩忙瑣事幾乎伴隨他一生。他一生沒有得到與之相應的社會回報,生前既沒有得到過伏爾泰式的巨大榮譽,死後也沒有產生盧梭式的非凡影響。他自進入社會始,便與貧窮困苦為伍。他之所以如癡如狂地投入到《百科全書》的主編工作中來,其中一個因素,就是他當時特別需要得到一個比較穩定的收入。然而,好夢難成。他真正開始主編工作之後,才體會到這一點主編費,其實並不敷用。於是他一麵主編此書,一麵還要靠賣文為生。狄德羅是法國啟蒙時代第一個以賣文為生的思想家。隨著《百科全書》的陸續出版,他的路算是走通了。他這種以文謀生的方式,在當時絕非令人羨慕的道路,也很難說是一條成功之路。但狄德羅在這條路上開創了奇跡,取得了成功,他為近現代文化人樹立了榜樣。

他的家庭生活也不幸福,主要是他和他夫人的感情有限。雖然他們的婚姻完全出於自由戀愛,但不知因為什麼更確切的原因,狄德羅的私人生活卻遠遠不合道德標準,他婚外別戀,另有情人。而且正是他的情人的花費,使他不免苦中添急,大有焦頭爛額之態。先生瀟灑奇人,爭奈風流債重。

但真的麻煩還是當局對他的迫害。這些迫害既是直接針對本人的,也有針對他主編的《百科全書》的。形勢最嚴峻的時候,《百科全書》麵臨夭折危險——未曾發稿的卷次險些被禁止出版,而且他的一些親密文友,也因種種原因離他而去。此時的狄德羅,可說內外交困,倍感孤單。但支持者自有人在,而他本人尤其勇於麵對所有的困難,絕不屈服。他已經認準的道路,不管這路有多少艱難險阻,他是一定要繼續把它走完。所以,有大哲人說他是為真理而奉獻一生的人,這評價真是恰如其份。

狄德羅一生經曆,幾乎招招式式,皆與《百科全書》有關。而作為這樣一項巨大的文化工程的主編,更是非有多方麵的才能不能勝任愉快,即不但要有學識,要有眼光,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有很強的文字功夫,有超人的實幹精神,有三頭六臂不怕八麵來風的應變能力,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而且從容有序、指揮若定的組織才幹,還要有吃苦耐勞的品性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以及許許多多不足為外人道哉的甜、酸、苦、辣的大苦衷。而這一切,狄德羅樣樣具備,且樣樣稱能。雖然他和達蘭貝爾同為《百科全書》主編12年,但無論從哪個層次去理解,他都是這部文化巨著的核心力量。

《百科全書》的撰寫,需要各個領域的專家。而與如此眾多的專家相處,絕非一件易事,尤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專家之長,專家之拗,專家之怪,專家之癖,專家之自信,專家所寫文字之自珍自愛不容別人改動,都是局外人難明且又不足為外人道的。加上《百科全書》的基本內容的劃分,又有自己的特色。它將所收條目區分成三大部分,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工藝。工藝條目單列成編,自是它的一大特色,而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區分,不但足稱新穎而且十分必要。但是有關工藝條目的撰寫,卻絕非那些理論專家可以勝任的。而眾多條目內容方麵的相互交叉,又給任務的分配帶來意想不到的困難。結果一些條目大受青睞,你要寫我也要寫,另一些條目,則冷冷清清,無人問津,甚至人見人避,避之唯恐不及。每逢此景此情,這位主編就會說一聲“我來幹”,於是盡行收來,一一完成。因為他本人就是手工匠之子,而且他絕不以此為恥,還要以此為榮。傳記作者就此寫道:

“工匠之子要是討厭多少代以來他家人引以為榮的手藝活,

豈不是怪事,再者,那可是創新啊!那是尚未開發的主題,是可捉摸的,活生生的,人情味十分的啊!‘各種藝術和行業’,以後就是他的專欄,他保證要給它們以應有的地位,放在首位!因為他感覺到標誌人戰勝物的時代快到了。而人的這種勝利沒有自己的雙手的幫助是無法實現的。人的雙手,不久將主宰人的命運;正是依靠雙手,人才可望獲得一個更公正、更幸福、更便利的未來。好吧,他同意,所有的手工行業,他全包下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由他寫,針織業由他寫,製錨業由他寫,鍍銀術、土地丈量、珠寶業、麵包業、皮件業、啤酒業、製磚業、礬鞣業、製帽業、製鍋業由他寫,強膠和封漆由他寫,金銀首飾雕鏤術由他寫!別針、甲胄、煤、紙板和馬車由他寫!黃麻和鍾由他寫!糖果業、黃銅和鑽石、棉花和燒酒、扇子和馬刺由他寫!鏡子和噴泉由他寫!鍾表、雕刻、印刷、內衣和床上用品、眼鏡製造、泥瓦工程、馬蹄業、皮革業、細木工、鑲嵌業、製紙、羊皮紙製造、煙鬥、石膏、羽飾、火藥、飾帶、絲織物、鎖、糖和桶統統由他執筆……。”

即使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的全才,見到這些條目也會頭暈目眩,而我們的狄德羅偏生有這樣一種精神。他正是以這樣的學識、才幹和精神,完成了主編《百科全書》的崇高使命。雖然,人們現在已經很難確切區分究竟哪些條目完全出自這位主編之手,但他的業績已經印在這部《百科全書》的字裏行間,他將與這一偉大的文化工程同存共在,永垂不朽。

但是,學者出任主編總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即使你主編的書乃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書籍也依然難逃此運。狄德羅在他生前和死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許多人眼裏,他隻是一位編者。他的聲名和影響遠不如伏爾泰和盧梭來得巨大和響亮。實際上,狄德羅真正是一位多才多藝又有很高理論造詣的著作家。就算他不曾主編《百科全書》,隻是完成了他個人的創作,他仍然是一位具有傑出才能與成就的多產作家。

狄德羅的主要著作,包括哲學著作:《哲學思想錄》、《懷疑論者的腳步》、《論自然宗教的長處》和《論盲人書簡》;劇作:《哲學家們》、《私生子》、《一家之主》;小說:《拉摩的侄兒》、《修女》;評論:《論繪畫》、《關於<私生子的談話>》等等。

狄德羅是個無神論者,對於傳統宗教及其神學觀念的批判,既有伏爾泰的辛辣,又能立論嚴整,腳踏實地。他特別擅長用宗教自身固有的矛盾揭露宗教,以便使其在理論上不攻自破,想狡辯都找不到立足之地。他寫道:

“‘三位一體’中的三位,或者是三種偶然屬性,或者是三種本體。中間的是決沒有的。如果這是三種偶然屬性,我們就是無神論者或自然神論者。如果這是三種本體,我們就是異端。”又說:“用一個奇跡來證明福音,就是用一個違反自然的東西來證明一個荒謬的東西。”他認為:“除去了一個基督徒對於地獄的恐懼,你就將除去了他的信仰。”

狄德羅與他的法國同仁相比,他的思維方式更具有辯證精神,他尤擅使用悖論。用悖論說明問題,在他則是得心應手。比如他說:“如果萬物都是上帝所造,那每一事物都必定是盡善盡美的;如果並非事事盡善盡美,就必定表明,上帝不是能力有限,就是缺乏善意。”請君細想,萬能的上帝能缺乏善意嗎?不能。既不缺乏善意,那麼,萬能的上帝為什麼不能使他親手締造的世界盡善盡美呢?這樣討論問題,可真夠讓神學家們頭疼的。如果真有上帝,上帝一定滿意狄德羅先生的聰明睿智。他的哲理小說《拉摩的侄兒》,很得馬克思的好評,認為是一本充滿辯證法的傑作。

狄德羅的治學態度,最是嚴謹方正。直到他的生命的火花即將熄滅之時,他對他唯一的女兒留下的最後一句話,還是有關治學態度的。他說:“跨向哲學的第一步是不輕信。”他對任何未曾證明的事理絕不輕信,而且從某種意義上看,他還是一個“懷疑主義”者。

雖然狄德羅的名聲小於伏爾泰和盧梭,但他主編《百科全書》20年,加上他本人的氣質和性格等方麵的原因,在差不多所有法國啟蒙思想家中,他的理論是最能持平而論的。所以他的著述,固然不如盧梭等人來得激情澎湃,銘心刻骨;但從學術角度考定,或者更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比如,《百科全書》中對自培根以來的近代思想家,包括笛卡爾、牛頓、洛克、萊布尼茨、斯賓諾莎等,都能持平而論,而不是褒貶失據,情緒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