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讓——雅克 盧梭(2 / 3)

的確,我們無法確認,究竟哪一位哲學家或非哲學家,肯定比這個人好!

2.盧梭其人其事

盧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但他並非生在法國,而是生在日內瓦。他的家庭是逃離法國的新教徒的後裔。他父親是位鍾表匠,家境頗不寬裕。但他父親性格開朗,而且酷愛讀書。他母親非常美麗,但他降生剛剛一周時間,她就因產後失調去世了。盧梭10歲時,他父親因為與一位法國軍官發生糾紛,險些被誣告入獄,隻好遠走他鄉。這時的盧梭,事實上成了孤兒,便由他舅父送往一個名叫包塞的農村。可以說,盧梭自來到人世,就不曾享受過正常的兒童生活,更不要說體味幸福兒童的生活經曆了。

法國18世紀的傑出思想人物中,除去伏爾泰、孟德斯鳩出生在17世紀末葉之外,其餘諸人,年齡均與盧梭般上般下。他比狄德羅年長1歲,比孔狄亞克和愛爾維修大3歲,比達蘭貝爾大5歲,比霍爾巴赫大11歲,比拉美特利小3歲,這實在是一個人才薈萃的時代,按我們中國古人的說法,該叫作“英雄風雲際會,星宿聚落一方”。但是,這些般上般下的同代人,幾乎個個比盧梭生活幸福。他雖然聰明早慧,但論到生活景況,卻是最窮的一個,也是最苦的一個。盧梭活了66歲,66年間,他的生活境遇,可說苦、辣、酸、甜、鹹,五味俱嚐矣。其間經過5次大的轉折。

第一次轉折發生於1724年。當時盧梭12歲,這一年他被送到公證人馬斯龍家給這位公證人作助手。一個12歲的孩子,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謀生生涯。同年4月,他又被轉到一個雕刻匠家作學徒。次年春季,他因為受不了師父的虐待,隻好出逃而去。16歲時,輾轉來到一位伯爵家作仆役。在這期間,發生了他《懺悔錄》中著力描寫的偷竊和誣陷事件。結果,他和他事實上有點愛著反而遭他誣陷的女仆,雙雙被驅逐。1730年,他曾到一個神學學校學習過一段時間。1732年,他又開始做土地測量員,並且結識了一些樂師和音樂愛好者,彼此過從甚密。這一階段,他生活困苦,衣食無著,經常從這個家門走入另一個家門。但是,生活雖苦,他卻不忘學習,他的拉丁文、數學、修辭學和音樂知識,大部分打基礎於此時。

第二次轉折發生在1733年,是年他21歲。止匕時他和華倫夫人有了暖昧關係,於是便成為華倫夫人家一位特殊人物。他名為仆役,實是情人,到了1735年,他便辭去測量工作,開始幫華倫夫人管家。經此轉變,他的生活狀況發生質性變化,而他的學習熱忱更是有增無減——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代,學習和掌握新的科學和人文知識,實在是人生和社會的極大榮耀。他聰敏過人,又生性好學,一有機遇,立見成效。在此期間,他不但閱讀和研究了大量哲學著作,對洛克、萊布尼茨、笛卡爾、伏爾泰和孟德斯鳩等人的著作都多有接觸,而且,他對華倫夫人的感情經曆,也作了有類於現代人所作的心理分析和研究,或者說,他對華倫夫人的感情經曆作了哲學式的思考。華倫夫人出身上層社會,原本趣味高雅,感情忠貞,但終因為人所算,而一誤再誤。盧梭因此認定感情的作用往往強於理性,從而使他的立論點與法國啟蒙主義主流派作家劃清了界線。他和華倫夫人關係非同尋常,華倫夫人既年長他12歲,又是他得以安定生活和學習的保證人,他稱她“媽媽”,她也確實對他十分關心。這關心裏麵既有異性之情,似乎也有些別樣的情緒在內。從盧梭這一麵看,由於他生而不幸,現在忽然得到一位頗有教養的貴族夫人的特殊感情,對他的心智與情態無疑具有重要意義。這一階段,可說是盧梭在學業方麵的精進時期。

第三次轉折發生在1742年。這一年他發現華倫夫人又有了新的情人。情急之下,不覺怒火中燒,但也無可奈何。於是便對自己痛悔交加,自虐起來,表現在行動上,則是憤然離開華倫的家庭,自己“流放”自己。這一年,盧梭生活中發生的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是他結識了啟蒙運動的主將之一狄德羅,而且二人很快成為好朋友。通過狄德羅,盧梭又結識了不少大有作為的新朋友。可以說,正是狄德羅將盧梭帶入法國啟蒙運動的核心地帶。從此,盧梭與這樣一些精英人物有了廣泛和深入的接觸,而且,大體說來,從他與狄德羅訂交開始,直到1756年的幾年間,他和這些啟蒙思想家都可以算作關係不菲的同路人。他們的學識影響了他,而他的風格和見解也感染了他們。他和他們既有共同語言,也曾為《百科全書》撰寫了不少條目。在此期間,他的創作也進入了旺盛時期。1749年,《法國信使》報刊載有獎征文啟事,他應征投文,並且一舉獲獎,這一年他已經37歲了。此外,他還連續創作了《納爾西斯》、《冒昧訂約》、《鄉村巫師》等劇作,並且取得很大成功。一時間,盧梭成為新文化名人。他好比一朵晚開的秋花,雖然時序在後,卻是別有風采。他的劇作尤其得到女人們的青睞,以致求訪的人絡繹不絕.使他又驚又喜又煩又愁,一時自由全無。此期間,他還做過幾天法國駐威尼斯使館的秘書。但他固然才華出眾,卻不是一個適合作秘書的人。因為和大使發生爭吵,便憤而辭職而去。在巴黎,他又結識了杜賓一家,並得到杜賓夫人的種種幫助。

第四次轉折發生於1756年。這一年他將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論人類不平等的基礎和起源》寄給伏爾泰,得到的卻是伏爾泰的冷嘲熱諷。他從此與法國啟蒙思想的主流派人物反目。他的這部著作,原本也是作有獎征文寫出的,但這次卻落選了。寫作時間是1754年,以理度之,作品中反映的思想,其形成時間還要早些,可見他與百科全書派的分歧,其實由來久矣,或者說,從一開始他們之間的立場就有質的差別。隻是因為種種主客觀因素,這些矛盾未曾凸顯和激化而已。盧梭的主要創作時期,也以此為界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在此之前,他是百科全書派的要員之一,此後,便成為法國18世紀獨樹一幟的思想家,他與啟蒙運動各位代表人物的關係,也將一個一個發生破裂。1757年他開始寫《愛彌爾》,1758年出版了《論政治經濟學》,同年三月發表《和達蘭貝爾論觀賞的信》,1759年開始寫《社會契約論》;這一年正是《百科全書》最困難的日子,1761年出版《新愛洛綺絲》,1762年出版《社會契約論》和《愛彌爾》,1763年發表《日內瓦公民盧梭給巴黎大主教克裏斯托 德 博蒙的信》;1764年出版《山中書簡》,1765年寫成《科西嘉憲法草案》。這幾年的盧梭,可謂厚積勃發,一發難止。這幾年是盧梭一生創作的黃金時期,也是他和百科全書派決裂後的獨立發展時期,還是法國政府和教會對他進行種種迫害的時期。這個時期,他的思想真正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影響也開始走出國界,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整個歐洲。

第五次轉折發生在1766年,這一年隨英國的大哲學家也是他當時的好友休謨到英國避難。從思想脈絡上講,休謨對他是最為器重的,雖然這位好脾氣的英國大思想家和法國啟蒙運動的各位要員幾乎都有良好的關係,但在他內心真正具有認同份量的還是盧梭。可是,他們之間的友誼,也終因盧梭的多疑妄想症而很快成為曆史。從休謨這一麵看,自然是看錯了人,交錯了朋友。但客觀地體會盧梭的過份舉動,應該看到這位一生坎坷的思想家是再也經受不住外界的壓力了。他內心何嚐不想多幾個朋友,而他的表現是真誠地希望能和政府作出妥協。但是以他的慝想觀念而論,他和昔日朋友既無法調和,和政府的關係也絕難和好。他的妄想症固然屬於一種生理疾病,但也有著重要的社會心理原因,同時,也和他的一生經曆特別是現實生活對他的擠壓和刺激有關。

1766年後,他雖然還發表過一些著作,但其思想似乎已進入老境。他昔日的那些朋友也日漸凋零。他的主要精力也漸次轉到寫回憶錄和研究植物學方麵去了。他在英國居住時間不長,其間種種怪舉,讓人莫名其妙。1770年他返回巴黎。此後的時間,他仿佛天天在和自己對話。他寫了《懺悔錄》第一第二卷,又寫了《對話錄,或盧梭批判讓 雅克》,還寫了《我生平苦難的慰藉》。人生真如一夢,不知不覺間,老將至矣,死將至矣。盧梭於1778年7月2日逝世。他死後沒有給當時的法國帶來多少震動,這絕非盧梭的過錯;11年後,他的名字又成為法國大革命的旗幟,也不盡是盧梭本人的原因。

3.盧梭思想概觀

縱觀盧梭一生,他是一位有極高智慧的思想家,卻不是一位受過係統訓練的思想家;他是一位感情極為豐富的思想家,卻不是一位有良好心理素質的思想家;他是一位有崇高理想和抱負的思想家,卻不是一位有相應規範的思想家;最末,他是一位對人類曆史產生巨大影響的思想家,卻又是一位有種種令人難耐的缺點的思想家。盧梭的一切優點和缺點,都可以從人類自身找到答案,至少可以從歐洲近代曆史深層處找到根據和原因。中國有句古話,叫作“文如其人”,這句話即使不是可以應用於一切文人的普遍法則,至少對於盧梭而言,確實如此。

盧梭文如其人。他的文章有幾個必須說明的特色。

首先,他的哲學思想雖對後來人有重要影響,但他和他那時代的多數哲學家不同:他是一個並不關心本體論和認識論的人。在這方麵,他似乎對英國經驗主義或者以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德國哲學,以至以笛卡爾為代表的17世紀法國哲學,都有些無動於衷。他的學說,主要集中在政治理念的基本範圍之內,在這個框架裏麵隱含著許多關於哲學、倫理學的思想和見解。

其次,他的文章用語常表現出非規範化的特征。他可以在不同意義上使用同一個詞,比如他對實體的解釋,就不能自圓其說。雖不能自圓其說,卻依然振振有辭,而且臧否之間,仿佛渾不在意。出現這種情況,實在和盧梭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有關,但也和他的個性有關。盧梭本人就是一個非常戲劇化的人物,而他的戲劇化性格表現,更多的屬於即興範圍,而且常常帶有一種強烈的自以為是的風格:我要怎樣,我便怎樣。.規範與盧梭無緣,生活規範既與盧梭無緣,學術規範似也與盧梭無緣。

再次,以盧梭的知識結構而言,他和17世紀以來的歐洲重要哲學人物均有差異。其中一大區別,即那些鼎鼎大名的哲學大家,多是些文理兼通的人物;盧梭雖然晚年對植物學興趣盎然,年輕時也曾涉獵植物學和其他一些自然學科領域,但認真考察之,他主要是一位文學家和思想家,或者說他是一個具有強烈文學感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著深刻思維感的文學家。二者相激,使他的文章特別具有感染力和鼓動性,其文多情,其情馭文。讀盧梭的文章,不管你樂意與否,總有一種無邊的情思如潮湧來,而且字字句句激情似火,大有不侵淫一切勢不罷休的勁頭。這等文字,多少帶些宗教式的神秘感和現代人常說的煽情精神。因此,他的用語,不免誇張;他的思路,不免浪漫;他的文風,不免肆意無度。讀盧梭的書,千萬不要和讀貝克萊的書同日而語,雖然後者的文字也很有美感,卻字字句句,尺度儼然。

盧梭的思想,主線十分鮮明。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探索造成人類不平等的基礎和原因,而且執意找出克服這種不平等現象的辦法。因此,最能代表他思想的理論著作,就是《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與《社會契約論》。而他顯然高於他同時代人的政治理念中,不是自由,不是私有財產,而是他的平等觀念。

盧梭一生,最痛恨的就是不平等。而他決意將這種情緒,以理論方式予以證明。就是說,他不但要表達自己的這種情感,還要找出造成這種不平等的原因。

盧梭探索人類不平等的基礎和起源,從對人的研究開始,或者說,是以人的自然狀態作為他研究的邏輯起點。

關於人的自然狀態以及與之相應的自然法學說,始自文藝複興運動,成形於17世紀。主張這個學說的最早的人物,當屬阿爾色修斯和格老秀斯。但與盧梭的思想有更多可比性的,則是霍布斯、洛克和孟德斯鳩的自然法觀念。

霍布斯認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弱肉強食,人與人的關係似狼。他立論如此,必定得出“利維坦”式的政治結論——即因為人人自私,人人自私又要入人相安無事,沒有別的辦法,隻好把個人的權力統統交出,由國家——利維坦來保護每個社會成員的權益。洛克與霍布斯相反,他認為人性原本善良,人在自然狀態下完全可以友好相處。他的這個觀念反映到國家政體方麵,就是國家的存在正是為了保護和強調入的這種本性。公民無須將個人的權力交出,國家也沒有理由獲得任何一種不受限製的權力。從而,順理成章地完成了他的以君主立憲製為楷模的政治理論體係。孟德斯鳩上承洛克學說,雖有發展,大體如是。隻是他更強調國家權力機關的分權製衡機製,而不像洛克那樣,隻顧欣賞和讚美代議製的曆史價值。

盧梭在承認和堅信人的自然狀態和自然法方麵,比之他的前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貢獻。他得出的“人就其本性而言是善良的”結論,其實也和洛克相去無多。他的獨特貢獻在於,他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所以人類的自然狀態是美好的,而人一旦脫離這種美好的自然狀態,反而造成不平等。換句話說,因為私有財產的出現,破壞了原本平等而美好的人類生活,這個,就是人類不平等的基礎和起源。

對於不平等,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中,開宗明義,就提出兩種不平等現象。他說:“我認為在人類中有兩類不平等:一種,我把它叫作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因為它是基於自然,由年齡、健康、體力以及智慧或心靈的性質的不同而產生的;另一種可以稱為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為它是起因於一種協議,由於人們的同意而設定的,或者至少是它的存在為大家所認可的。第二種不平等包括某一些人由於損害別人而得以享受的各種特權,譬如:比別人更富足、更光榮、更有權勢,或者甚至叫別人服從他們。”而在他的整個思想體係中,他對於第一種不平等,關注很少,他的全部政治學說,幾乎都是針對第二種現象而來的。

那麼,這種不平等現象究竟因何而起?他說:

“誰第一個把一塊土地圈起來並想到說: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頭腦十分簡單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話,誰就是文明社會的真正奠基者。假如有人拔掉木樁或者填平溝壕,並向他的同類大聲疾呼:‘不要聽信這個騙子的話,如果你們忘記土地的果實是大家所有的,土地是不屬於任何人的,那你們就要遭殃了!’這個人該會使人類免去多少罪行、戰爭和殺害,免去多少苦難和恐怖啊!但是,很明顯,那時一切事物已經發展到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繼續下去的地步了。因為這種私有觀念不是一下子在人類思想中形成的,它是由許多隻能陸續產生的先行觀念演變而來的。”

認為不平等是一種社會曆史現象,是盧梭高於霍布斯、洛克的地方,也是他對近代政治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