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2009年,他成為中國首富(1)(2 / 3)

3.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這個靠技術起家的首富並沒有因為商業利益的驅使而荒廢對技術的追求,他把一大半的工作時間都花在研究院中,對比亞迪所有技術的細節都了若指掌。一位比亞迪的員工這樣評價王傳福:“他不需要作秀就有員工視他為楷模,全公司上下都能感受得到濃烈的王氏風格,他不僅是老板,更是精神領袖。”王傳福堅信“技術為王”,他認為做汽車如果不專注研發,不專注技術的升級,即使能夠憑借一兩款車型在短時間內贏得一部分市場,也很難在汽車換代大潮中永立潮頭。

4.節約成本是製勝的關鍵

比亞迪創業伊始為了節省成本,王傳福分解了電池的生產過程,自主開發部分關鍵設備,以半自動、半人工來完成生產,將電池生產成本削減至比日本廠商低40%。通過拆解、學習、改造、創新,王傳福最終成為中國的“電池大王”。2003年比亞迪進軍汽車行業後,從未涉足過汽車領域的王傳福,仍然依靠比亞迪公司“半自動化加人工”生產模式。從電池生產線到隨後的汽車模具,王傳福可謂是把人力資源利用到了極致。此外,比亞迪的生產設備許多是自行設計的。就像比亞迪F3,現在月銷2萬多輛,據說豐田曾把它買來研究,一度驚訝於為什麼比亞迪能模仿得如此像,而價格卻比“花冠”便宜那麼多。

5.比亞迪做到極致的“山寨功”

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山寨路”可以說每個企業都曾經走過,但比亞迪走得卻最為成功。讓比亞迪走紅的F3一經推出就招致非議,認為其“山寨痕跡嚴重”。比亞迪F3的零部件甚至還可以和豐田花冠通用。對此,王傳福並不避諱,但他把這種模仿稱為“站在巨人的肩上”。王傳福說:“我們確實參照了一些國外公司的優秀品牌,我們使用它的非專利技術,把專利技術剔除掉。F3賣得那麼好,就是因為它的設計好。”

6.和諧大同的團隊精神

性格和經曆決定了王傳福在公司內部也是強勢人物。他曾說:“我相信我這個企業,我還離不開,隻有我來管……我們企業隻有一種聲音。”但即便強勢如斯,王傳福也仍以知人善任著稱。許多和王傳福一樣不肯安於現狀的有識之士被其招至麾下後,成為比亞迪發展的中流砥柱,王傳福也慷慨給予了他們豐厚的回報。

在王傳福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王石、任正非、李書福等優秀企業家的風格,他和王石一樣,不甘安於現狀,毅然離開了平穩的工作選擇創業;他也和任正非一樣,善於利用中國價廉物美的技術人才,開發質優價低的產品挑戰國際巨頭;他的“狂”、“張揚”的個性,又和李書福很是相似。這些個性的綜合,注定了王傳福的成功之路不同常人,但必將輝煌。

解密財富“劉翔”的350億神話

王傳福以財富350億元成為2009年中國首富,其財富較去年增加了290億元,排名從去年的103位上升到今年的第1位。

對於這段傳奇經曆,有人把原因歸結於中國汽車市場的率先強勢崛起,有人則將答案拋向了中國日漸掀起的新能源汽車浪潮,還有人認為是股神巴菲特對比亞迪的青睞讓王傳福搭上了順風車。

不可否認,上述三條是將王傳福推向財富冠軍寶座的重要力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發現,至今仍保持著“技術工人”狀態的王傳福以及從他身上蔓延到整個企業的“狼性”特征,才是這個財富神話的根本。

在比亞迪總部,王傳福的辦公室位於其“六角大樓”二樓電梯門右側,布置簡單,但擺放著許多技術書籍和車模。

近兩年來,這位比亞迪總裁一直保持著這樣的“準技術工人”狀態。

每天下午一點鍾,他像其他員工一樣,到位於地下一層的食堂吃飯,更多的時候,他會下到車間裏跟工程師們一道抓研發項目進度。

“在做企業之前,王傳福是一名技術工程師,他希望通過技術革新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更健康。而在這個過程中,財富隻是隨之而來的東西,它並不是王傳福追求的全部。”比亞迪新聞發言人王建鈞如是表述比亞迪的財富觀。

因此,沒有人能真正了解王傳福到底有多少財富,即便是胡潤。

“在發布榜單(2009年胡潤百富榜)之前,我並沒有見到王傳福。”

《胡潤百富》總裁胡潤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王傳福350億元的財富數據是依據比亞迪股份(1211.HK)市值的28%計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