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一個人的胸襟和氣度要像那幽深的山穀、廣闊的大海一樣,才能容得下別人的缺點,聽取他人的意見、忠告、批評等,這樣的人必定是一位謙虛、坦蕩之人。自然,他們也會活得十分幸福和快樂!

積極地聽取他人的批評

假如有人罵你是“一個笨蛋”,你應該怎麼辦呢,生氣,覺得受到侮辱了嗎?開創了美國不朽基業的林肯是這樣做的:

有一次,愛德華 史丹頓稱林肯是“一個笨蛋”。史丹頓之所以生氣,是因為林肯幹涉了史丹頓的業務——為了要取悅一個很自私的政客,林肯簽發了一項命令,調動了某些軍隊。史丹頓不僅拒絕執行林肯的命令,而且大罵林肯簽發這種命令是笨蛋的行為,結果怎麼樣呢?當聽到史丹頓說的話之後,林肯很平靜地回答說:“如果史丹頓說我是個笨蛋,那我一定就是個笨蛋,因為他幾乎從來沒有出過錯,我得親自過去看一看。”林肯果然去見了史丹頓,當知道自己簽發了錯誤的命令之後,馬上就收回了成命。

隻要是誠意的批評,是以事實為根據而有建設性的批評,林肯都非常歡迎。我們也應該歡迎這一類的批評,因為我們不能保證自己所做的事完全正確。羅斯福這樣的偉人也不敢說他有四分之三是正確的,而他那時候正入主白宮。愛因斯坦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思想家,也承認他的結論有99%的時候都是錯的。

在受到批評時,有些人不是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的錯誤,而往往是想當然地認為他人是在與自己為難,是讓自己沒麵子。如果靜下心來想想,你將會發現,善意的批評對你是非常有用的。所以如果聽到有人說你的壞話,不要先替自己辯護,要做到與眾不同,要謙虛,要明理。

那麼,當受到不公正的批評時該怎麼辦呢?卡耐基給了一個這樣的方法:當你因為覺得自己受到不公正的批評而生氣的時候,先停下來說:“等一等……我離所謂完美的程度還差得遠呢?如果愛因斯坦承認99%的時候他都是錯的,那麼我可能有100%的時候是錯的,也許我該受到這樣的批評,如果確實是這樣的話,我倒應該表示感謝,並想辦法從他的批評裏得到益處。”

如果他人對你進行惡意的批評,並不是你自己有什麼錯,而是批評你的人想從對你的批評中獲得滿足感。那麼這些人並不關心你將會怎樣,而他們關心的隻是自己在這次批評後會得到什麼。這樣的人並不值得計較,因為這樣的批評毫無意義,你應該忽視這樣的批評。隻要你能做到對這樣的批評一笑置之,你的人際關係,你的生活都將會更加愉快而輕鬆。

已故的馬修 布拉許,當年還在華爾街40號美國國際公司任總裁時,卡耐基問他是否對別人的批評很敏感,布拉許回答說:“是的,我早年對這種事情非常敏感。我當時急於要使公司裏的每一個人都認為我非常完美。要是他們不這樣想的話,就會使我憂慮。隻要哪一個人對我有一些怨言,我就會想法子取悅他。可是我所做的討好他的事情,總會使另外一個人生氣。然後等我想要滿足這個人的時候,又會惹惱另外的人。最後我發現,我越是想討好別人,以避免別人對我的批評,就愈會使我的敵人增加。所以最後我對自己說:‘隻要你超群出眾,你就一定會受到批評,所以還是趁早習慣的好。’這一點對我大有幫助。從那以後,我就決定隻盡我最大能力去做,把我那把破傘收起來,讓批評我的雨水從我身上流下去,而不是滴在我的脖子裏。”

狄姆士 泰勒則更進一步,他讓批評的雨水流下他的脖子,並為這件事情大笑一番,而且當眾如此。

有一段時間,每個星期天下午,在紐約愛樂交響樂團舉行空中音樂會的間隙時間,發表音樂方麵的評論。有一個女人寫信給泰勒,說他是“騙子、叛徒、毒蛇和白癡”。泰勒先生在他那本叫做《人與音樂》的書裏說:“我猜她隻喜歡聽音樂,不喜歡聽講話。”在第二個星期的廣播節目裏,泰勒先生把這封信宣讀給幾百萬聽眾聽。幾天後,泰勒又接到這位太太寫來的另外一封信,表示她絲毫沒有改變她的意見。泰勒先生又在廣播節目裏說:“她仍然認為,我是一個騙子、叛徒、毒蛇和白癡。”

我們實在不能不佩服用這種態度來接受批評的人——佩服他的沉著、毫不動搖的態度和他的幽默感。

查爾斯?舒偉伯對普林斯頓大學學生發表演講的時候說,他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一個在他鋼鐵廠裏做事的老德國人教給他的。那個老德國人跟其他的一些工人為戰事問題發生了爭執,被那些人丟到了河裏。他滿身都是泥和水地走進舒偉伯先生的辦公室。舒偉伯先生問他應該如何對待那些把他丟進河裏的人。他回答說:“我隻是笑一笑。”舒偉伯說,後來他就把這個老德國人的話當作他的座右銘:“隻笑一笑。”

當你成為不公正批評的受害者時,這個座右銘尤其管用。反過來想一想,在你罵人時,可是那人“隻笑一笑”,這下你還能說什麼呢?當你是正確的時候,不妨試著用溫和的、巧妙的方式令對方同意你的看法;而當你一旦錯了,那就要迅速而誠懇地承認自己的錯誤。

心之感悟: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尤其是當你精神不足,工作過重,承受太沉重的生活壓力……偶爾不小心犯錯是很常見的事情,重要的是人們在犯錯後能以正確的態度麵對它,“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善於傾聽反對意見

一個人的觀點永遠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而且無論你的主觀意願如何,你都會聽到與你完全對立的意見。雖然我們強調要堅持自己,不要讓別人的思想決定自己的行為,但是由於一個人的思維具有一定的狹隘性,不可能考慮得更加周全,所以很多時候也要善於聽別人的反對意見,那樣更能完善自己的觀點,使自己受益無窮。如果一個人剛愎自用,拒諫飾非,一意孤行,從來不聽任何人的意見,那麼他隻會自討苦吃,永遠無法抵達成功的彼岸。

古語雲:“聞過則喜,從善如流”。意思是說:當聽到人家批評自己過錯的時候,態度要冷靜,考慮人家批評得是否正確,要反複檢查自己是否錯了,為什麼會錯。千萬不可未經過深思熟慮,就表明態度,急於辯解,更千萬不可未經過證實就認為人家的批評是惡意攻擊。很多事情,都是當局者迷,這就需要旁觀者清來給予指正。總之,對待人家的批評,要虛懷若穀,認真反複思考,服從真理,如果事實是自己錯了,就表示歡迎和感謝。這樣就能夠及時發現自己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有哪些是說錯做錯了,可以及時改正,避免造成損失或者犯更大的錯誤。

例如《南轅北轍》的寓言故事中就是這樣:

一人到楚國去,楚國在南邊,可他偏往北走。別人指出他走錯方向了,可這人說什麼他的馬好,旅費多,車夫本領高,結果越走越遠。從這看出他是閉目塞聽的人,自視甚高,自以為是,最後背道而馳。

剛愎自用的人認為自己是永遠正確的,在他聽到反對意見的時候,就非常生氣和惱怒,認為那簡直是對自己的侮辱。其實,環顧我們生活的周圍世界,我們會十分明顯地感到一點,要想使每個人都對自己滿意,這是十分困難而且不大可能的。實際上,如果有50%的人對你感到滿意,這就算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了。要知道,在你周圍,至少有一半人會對你說的一半以上的話提出不同意見。隻要看看西方的政治競選就知道了:即使獲勝者的選票占壓倒多數,但也還有40%之多的人投了反對票。因此,對一般的常人來講,不管你什麼時候提出什麼意見,有50%的人可能提出反對意見,這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

當你認識到這一點之後,你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他人的反對意見。當別人對你的話提出異議時,你也不會再因此而感到情緒消沉,或者為了贏得他人的讚許而即刻改變自己的觀點。相反,你會意識到自己剛巧碰到了屬於與你意見不一致的50%中的一個人。隻要認識到你的每一種情感、每一個觀點、每一句話或每一件事都會遇到反對意見,那麼你在聽到別人的反對意見時就不會那麼鬱悶。

關於這一問題,美國總統林肯在白宮的一次談話中曾說過:

“……如果要我讀一遍針對我的各種指責,……更不用說逐一做出相應的辯解,那我還不如辭職算了。我在憑借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而盡力工作,而且將始終不渝。如果事實證明我是正確的,那些反對意見就會不攻自破;如果事實最後證明我是錯的,那麼即使有十個天使起誓說我是正確的,也將無濟於事。”

當你遇到反對意見時,你可以發展新的思想,提高自我價值。除此之外,為了不讓自己成為剛愎自用的孤家寡人,你可以試著做以下幾件具體的事情:

第一、在答複反對意見時,以“你”字開頭。例如,你注意到爸爸不同意你的觀點,並且開始生氣了。不要立即改變自己的觀點,也不要為自己辯解,僅僅回答說:“你以為我的觀點不對,所以你有些惱火。”這樣將有助於你認識到,表示不讚同的是他,而不是你。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用“你”字的辦法,隻要運用得法,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講話時,你一定要克製以“我”字開頭的習慣做法,因為那樣會將自己置於被動辯解的地位,或者會修正自己剛剛說過的話,以求為他人所接受。

第二、如果你認為某個人企圖通過不給予讚許來支配你的思想,不要為了求得他的讚許便含糊其辭,言不由衷,應該直截了當地向他大聲說:“通常我會改變觀點,你要是不同意,那隻有隨你的便了。”或者可以說:“我猜你是想讓我改變我剛才所說的話。”提出自己的看法這一行動本身有助於你控製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第三、別人如果提出有利於你發表的意見,盡管你可能不大欣賞,也還是應該表示感謝。表示感謝便消除了任何尋求讚許的因素。例如,你丈夫說你太害羞,他不喜歡你這樣。不要因此就努力通過行動而使他滿意,隻要謝謝他給你指出這一問題便足夠了。這樣一來,就不存在尋求讚許的問題。